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10月16日,国务院、国家文物局等相继发布公告,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762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50处),予以公布。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查询发现,在这批最新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安徽省数量不少,有47处(其中两处为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其中,黄山市在安徽省又占据重要数量,总共有18处。
查询发现,古遗址中,全国共计167处,安徽5处;古墓葬全国30处,安徽为2处;古建筑全国280处,安徽25处,黄山市在安徽又占16处。黄山市的16处中,有昌溪太湖祠、大阜潘氏宗祠、休宁登封桥、休宁同安堂、歙县鲍氏宗祠、唐模檀干园、歙县许氏宗祠、歙县巴慰祖宅、歙县太平桥、徽州区洪坑牌坊群及洪氏家庙等。石窟寺及石刻全国共计39处,安徽2处,其中休宁溪口一处,为汪由敦墓的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全国共计234处,安徽11处,其中休宁一处,为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全国共计50处,安徽有2处。
10月16日晚,黄山市文旅局副局长胡荣孙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介绍称,在全国前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黄山市总共31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全国确定的总数量比第七批减少不少(第七批1200多处,第八批700多处),但是黄山市在这一轮申报中堪称逆袭成功,有18处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绩非常可喜,也非常难得。至此,黄山市有4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稳居全省省辖市中的第一,全国地级市的前五。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按个体古建筑统计(注:因为西递古村120多幢古建筑是按一处统计,宏村、许村、呈坎、祁门古戏台群等也一样),黄山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个体数量,在全国地级市里排名第一。
胡荣孙称,黄山市取得骄人成绩,是因为全市上下高度重视这项申报工作,前后3年中进行深入细致的普查、登记、积极组织申报,并对文物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按照国家要求认真开展这一工作。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既要注重有效保护、夯实基础,又要注意合理利用、发挥效益,在保护利用中实现传承发展,认真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确保文物安全特别是文物消防安全,努力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吴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