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由华特迪士尼执导及编剧的动画剧集《米老鼠和唐老鸭》在中国大陆首播,掀起了一股动画片热潮。10年后,由央视、中国电影总公司等制作的大型国产动画片《西游记》横空出世。尽管前者来自西洋,后者取材中国传统文学名著,但收视率大相径庭。记得当时我在《新闻世界》杂志抑或《新安晚报》上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孙悟空为何斗不过唐老鸭》,其中的不甘与忧虑之情溢于言表。故事情节无须多说,后者的短处就在于制作技术大不如人。经历了这么多年来的呕心沥血,如今终有一部动画片昂首阔步挺进了美国等西方电影市场,它就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
从电影甫一开始的历史背景来看,《哪吒2》应是源于神话故事《封神演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和创新。哪吒和孙悟空等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戏曲、小说甚至说书人口中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在民间可谓是代代口传、“身授”。既然是神话故事,自然就充满了神性。他们生活在天宫、海宫等场所,却与人间的陈塘关发生了矛盾冲突。
大场面拉开后,呈现的是“莲叶荷田田”,众人采耦的喜悦与丰收景象。脚踩藕泥,揪鼻子的手伸入藕浆中,时不时地引起观众哄笑。这倒不是笑古人的愚昧或者卫生无意识,而现实生活中有真实的存在。细节逼真生动,动画立体呈现,场景欢乐有趣。而后来的打斗场面更是龙飞凤舞,刀光剑影,尽管双方蜂拥而至,犹如人海战术,但每场打斗都各具特色,特写镜头中的线条清晰优美,把电光火石般的洪荒之战表现得淋漓尽致,视角冲击爆满银幕;金属质感的音响震撼之余,伴之以优美的乐曲,将观众笼罩在“闹海”的紧张而壮烈的氛围之中。
那些宏大而壮观的场面,仙界的处所玉质纯净,人物仙气飘逸;至于怪力乱神,观众有什么样的想象,画面就有什么样的形态,甚至怪得有点让人头皮发麻。人间(陈塘关)粗犷雄壮,魆黑蛮荒,把自然景观拍得古色古香。经过特技的处理,两者有机衔接,仙界、人间过渡自然,场景转换流畅,观众仿佛置身那远古时代。动画与真实镜头的美感丝毫不逊于进口大片,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视角与听觉“盛宴”。
神与人的形象饱满。美国大片更多的是表现浓郁的个人主义,而《哪吒2》中是哪吒与敖丙的肉灵合体,是众妖面临火化为丹时的齐心协力,是集体力量战胜了无量仙翁。这充分体现了民间“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传统文化意识,也与我们从小就接受集体主义熏陶的契合。
神话故事是人类创造的,因而神性理所当然地要与人性相通相息。哪吒的外在形象是丑了点,但也暗含了中国民间的俗话:“丑人多作怪”,因为哪吒是魔性化身;又说“人不可貌相”,不好看的面相之下,蕴含的是质朴、诚实与善良,蕴藏的是了得的一身功夫。直到“涅槃”后,哪吒才变成了一个俊郎少年。哪吒来自人间,但又身附魔力,既丑得张力十足,又丑得十分可爱。这是童心深处潜藏着的夸张与奇异。孩童认知懵懂,加之年幼力弱,稚嫩无技,面对困难或强大对手的最大渴望就是快点长大,并拥有一身本领,哪怕“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只要像哪吒那样神勇就行。于是,哪吒自然成了观众的内心释放,甚至成了内心潜在的化身。
在神勇、正直等核心精神充盈的同时,电影又赋予哪吒成长的烦恼。哪吒是个神通广大的英雄,但已不是以往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了,他也会为了梦想而迷茫,也会调皮捣蛋,给家人增添烦恼,就像现在的孩童与年轻人一样任性,即使在天宫里,也会不守规矩。刘姥姥进大观园找不着北,他找不到解手的地方,就干脆把尿撒进盛甘露的器皿里,可他偏偏在诸神畅饮时,还要把它说出来。作为仙,无量仙翁理应知道自己喝下的是什么,但他仍然赞说口感“浓郁”,并要求以后就按这样做。这情节让人不禁想起当年电影《红高粱》中那泡尿酿出的“好酒”,让人忍俊不禁。哪吒的任性而为,是人间“童言无忌”的常态,是孩童无拘无束的天性。
太乙真人肥胖浑圆,嘴上那一撇小胡须俏皮有趣,盈盈的笑意总有一种善意的坏感;说话带着方言口音,不仅诱发观众去猜测他来自四川还是重庆,而且充满了喜剧效果,让人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里那些诙谐与幽默的轻松。他的性格就像他的形象一样,都直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有入仙的欲求,就得不失时机地拍下无量仙翁的马屁,且想方设法去遮掩哪吒的稚绌,生怕稍有不慎而得罪无量仙翁。
这世间是没有神与鬼的,有则是人创造的。他们的思想、意识甚至行为习惯都会体现出创造者的影子,都附着着人性的烙印。因而神与人一样,也有其弱点甚至劣根性。无量仙翁仙感十足,慈眉善目,一副和善的样貌。红润而白净的面相,圆润而细腻的肤质;谈笑文雅,举止庄重......电影前半部为他塑造的形象无疑是神界的尊者,是观众心目中理想而仰望的仙界范式。但后半部的反转却让观众措手不及:原来他才是真正的“坏人”!他道貌岸然,一副令人艳羡的皮囊内却包裹着阴险狡诈、心黑手毒的内核。他借“教化”之名巧取豪夺,洗脑众妖,驯养捕妖队,并唆使申公豹等妖魔为他卖命,抓捕无辜的群妖作为炼丹材料,以提升其子弟的修为,从而巩固自己无人可以撼动的地位。他当面赞同各仙意见,没理由去铲除龙族;背后却暗中挑起矛盾,制造事端,诱使申公豹血洗陈塘关,然后将罪名嫁祸给龙族。有了借口,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铲除龙族这个异己了。这时候的无量仙翁不再温柔敦厚了,而原形毕露。这情节无异于当今国际社会的“代理人战争”,就如某些“大国”到处伸黑手,几乎每起国际争端都有他们的背影。申公豹揭露了他又如何?他身边的妖魔仍然唯其首是瞻,心甘情愿地做着打手,并美其名曰维护天道秩序与尊严,四处“捕妖”。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神是一体的,遵循的是肉体消亡而灵魂不灭之信念。烧香祈福,拜祖庇佑,神鬼如何应承都在冥冥之中,不得而知,但人心之所想则大致不差:官运、财运、安危都系于一念。神鬼之分只在于好与恶,善与凶;人神之别只在于实体与虚无,有形与无形。哪吒的形式处在每个人的心中,正如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说的那样:“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其神勇的魔性是每个人从小就有的理想寄托。他和人一样,也曾为陈塘关的安危而着急,也曾为父母的命运担忧,也需要母亲的关爱与怀抱。总之,他的喜怒哀乐都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哪吒经历了从被蒙骗到醒悟,从无量仙翁的工具到成为反抗他的斗士,是一个少年历经苦难的成长过程。目睹母亲火化为丹,哪吒内心的痛苦无以复加。敖丙为了父亲与龙族的安危,曾一度与哪吒对立。但他与普通人一样,亦无先知先觉,也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直到看清真相、消除误会后,二人合力冲破无量仙翁的炼丹炉,与以无量仙翁为代表的伪善作殊死搏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些都是神仙与妖魔的人性释放。
艺术作品最为人诟病的是“灌输”与“教化”,但《哪吒2》的一些台词却被观众视为经典,丝毫没有引起观众的反感与不满,尤其是片尾的经典对话,如神来之笔,深深地触及着观众尤其年轻人的内心。那是因为这些“经典”都像出自普通人的口吻,而不是神的居高临下教诲。不信?那就一起回味一下:
“我知道你会回来。为什么?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既体现出二人在抗争过程中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又在困难面前互不放弃,团结合作,最终战胜一切困难与邪恶。
“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道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座的父母们听到这句话时,怎会不似曾相识呢?我们有少年轻狂时的过往,也有成为父母后的成熟与醒悟,一切就像发生在我们的昨天与今天。
......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看似豪言壮语,实则是哪吒人生经验的总结,是遵从本心的无所畏惧。这不是神界的暗示,而是人间的经验。奋斗与抗争,永远是人类谋求幸福,追求公平正义的必然之路。这大概也是《哪吒2》替观众发出压抑在内心的呐喊。(张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