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一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一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近日,由大皖新闻等主办的“河湖之约 向‘新’同行”融媒体采访活动聚焦河南郑州。近年来,这座地处黄河流域腹地的中原城市不断逐“绿”而行,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重在保护 要在治理
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11月的郑州黄河滩地公园,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成为市民游客近郊游、短途游,饱览黄河之美、体验生态风光的绝佳去处。该处公园的打造,正是河南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
郑州黄河滩地公园沿黄观光路。摄影:李新华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河南黄河大部分处于‘豆腐腰’河段,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也是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的核心区。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谋划建设1200平方公里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三大功能定位,高标编制“总体规划”,推动区域建设有规可依、有序发展。
在此基础上,以郑州市惠济区为主体规划210平方公里的核心示范区起步区,编制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黄河历史文化展示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作为核心示范区起步区的重要承载地,惠济区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将幸福黄河建设和黄河治理等有机结合,打造安澜、和谐、生态、文化的幸福河。
记者了解到,惠济区已累计投入8万余人次、5.23亿元,拆除违章设施206万平方米,涉及各类别墅项目41宗230栋、小散乱污企业204家。清理农(渔)家乐128家、大小渔船179只、各类游艇104艘,退出鱼塘600余个,恢复湿地6500亩,复耕绿化1500亩。目前,黄河花园口断面水质达到二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建成包含黄河滩区整治可视化监管平台在内的“一屏观全域”网格化管理平台,滩区乱象得到彻底根治。
郑州黄河滩地公园南裹头广场游客观赏夕阳。摄影:焦光耀
五年来,惠济区建成铁路沿线、省道312、沿黄生态廊道等24条173公里生态廊道,新建公园游园142个,新增绿地1238万平方米,总量达323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五年增长12%,达到44%,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由172种增加至283种,全区林水相依、林城相映的绿化格局初步形成。
先立后破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三全、思念……这些常在商超里见到的速冻品牌,都来自郑州市惠济区。据介绍,惠济区食品产业历史悠久,速冻食品产业领先,素有“速冻食品之乡”美誉,三全、思念销售量占全国速冻食品行业市场份额6成以上。
郑州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有效放大自身优势,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中走在前、当先锋、作表率。坚持产业立区,确立了现代食品、文化创意旅游、现代商务商贸服务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双碳科技、智能制造等“三老三新”六大产业,谋划建设大运河智谷片区、花园口新兴产业园、古荥智能制造产业园,积极推进中国现代食品产业创新示范园和国际食品贸易港“一园一港”建设,努力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五年来,该区签约重点招商引资项目78个,总签约额约1500亿元。大河控股国际食品贸易港、国际农产品物流港、中广电5G产业集群、中科光启卫星数据产业基地、优必选农业机器人华中区域总部、谷翼无人机创新中心、河南细胞治疗集团、华牧生物医药产业园等近50个产业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大、区域带动性强的产业园项目相继落地。
坚持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惠济区扶持打造了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三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莱维特生命科学研究院、以色列蔬菜品种和配套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一批科研机构挂牌成立,柔性引进迈克尔·莱维特、屠呦呦等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李兰娟、郑树森、梁剑平、朱蓓薇等“两院”院士7名,人才支撑更加有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古荥城市更新(一期)、花园口城市更新(一期)、郑大一附院惠济院区改扩建等总投资约1100亿元的34个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实施,丰乐农庄黄河谷温泉度假酒店改扩建等5个“平急两用”项目稳步推进,河南省中医院迎宾路院区、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等民生项目相继投用,地铁2号、3号、4号、6号、7号线联结成网,不断以城市建设“力度”,守护民生“温度”。
传承弘扬 融合创新
阐发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作为郑州市推进黄河国家战略的主要承载地,惠济区历史底蕴深厚,拥有各类文物资产113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3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穿境而过;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西山遗址,“富甲海内、天下名都”之称的荥阳故城,全世界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等众多古迹举世闻名;纪信墓及碑刻、荥泽县城隍庙等文物见证了城隍文化的起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古荥镇坐落于此,澄泥砚、烙画、蛋雕、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远近闻名。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上个月,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学术研讨会暨郑州市2024年度社科学术年会在郑州召开,是2024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之一。
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郑州市惠济区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制定《惠济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文化博物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展示、核心示范区文旅融合发展、黄河精神传承弘扬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同时坚持项目带动,黄河博览馆主体全部完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步区规划展示馆建成投用。积极参与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郑州花园口法治文化基地入选第二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促进黄河文化交流与传承,成功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黄河合唱周、黄河马拉松赛等重大文化活动;实施黄河文艺精品创作传承工程,原创歌舞《家乡有条幸福河》获选全国广场舞大会优秀团队;非遗文创项目黄河澄泥砚、郑州窑青瓷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称号,为黄河文化品牌传播提供了新载体。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惠济区将全面深入贯彻《黄河保护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用法治力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切实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夯实根基 提新聚力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一边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一边增强创新动能,加快国家中心城市转型发展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如郑州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经过近几年接续奋斗,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进出口结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力日益强劲,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新旧动能转换驶入全面加速的“快车道”,技术、人才、资本和社会各界对郑州的预期更加看好,日益呈现出万物勃发、大有可为的强劲态势。
郑州市全面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争创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带动,坚持龙头引领、链群发展、产业配套、智改数转,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传统产业活力焕发、战新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率先突破的良好局面。
在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方面,加快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电池、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创新性产业,持续做大规模、做优布局、做高能级、做强竞争力。聚焦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加快推进上汽、比亚迪、宇通、东风、一汽等重点企业新能源整车项目和“4+N”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2024年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超70万辆,带动汽车产量突破140万辆,汽车产业产值增长60%以上、集群规模达到4000亿元。聚焦打造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推进比亚迪40GWh动力电池和20GWh储能电池、比克10GWh电池、协鑫新能源等项目建设,确保动力电池产能超100GWh。
同时,全力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氢能等前沿产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区块链发展先导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中国智能传感谷建设。持续推进元宇宙产业园及“元上郑州”元宇宙创新应用体验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中国元谷”。瞄准“全国区块链百强”企业,招引落地项目20个以上,申办首届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产业生态大会。聚焦打造“量子之城”,力争3年内引进孵化超40家量子及上下游企业,建成百亿级量子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郑汴洛濮氢走廊郑州节点建设,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全域示范应用,力争推广车辆800辆,规划建设加氢站55座,实现市域全覆盖……一幅产业兴盛、魅力宜居、活力善治的黄河画卷在大河南岸徐徐展开。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 张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