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不这么做,怎么对自己正在消逝的青春尽点心意呢?
天涯论坛成立于1999年,我进去大概是在2002年。进去的感觉可以借周迅的经典表情“好多人啊”来表达。人多,事就多,无数话题在不同板块滚动,人与人的碰撞也是时时刻刻。
谈得投机,是“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把平生肉麻的话都说尽。我有不少至交,都是在天涯认识的。而观点相左者,也会不眠不休地激辩,我曾在“关天茶舍”目睹两位辩友就某话题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三天三夜。心想,他们就不用上班吗?
还有各种混战。还记得那些天涯著名事件比如“周公子大战易烨卿”吗?“犀利哥”“芙蓉姐姐”……我第一次发现,对于同一事件可以有那么多声音,也见识了板砖横飞敌友难辨的乱象。
但“乱”也有乱的好处,没有算法去猜你喜欢,也没有资本花钱买热搜,论坛上英雄辈出,英雄也随时会被颠覆。
也许就在某个平平无奇的时刻,一个现象级网红,在页面上敲下了第一个字。如果没记错的话,《明朝那些事儿》,最初就是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吧?
我的第一本书,也是托了天涯的福。
我从小就是《红楼梦》爱好者,但对“红学”一直不感冒。好好的一本小说,为什么会被解释得那么无趣?书中有着那么丰富的人性,种种心得,我不知道哪里可以发表。给学术期刊,似乎太通俗;给报刊,则显得太专业。但是有了天涯,可以肆意发表看法了。而我的第一篇读“红”文章抛出来,就引来许多同道,无数人在帖子后面说:“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但我不敢说。”
这种直观又热情的反馈,鼓舞着我写下去。记得正好赶上五一节,我丢下几篇帖子出门旅游去了。当时没有智能手机,几天后回来打开天涯社区,发现每篇帖子都已经是“高楼万丈平地起”,而且还在以让我眩晕的速度不断刷屏。
很多人给我发私信,表示共鸣者有之,也有包括中华书局在内的出版社的编辑,表示想结集出版,这种际遇之前我想都不敢想。天涯社区第一次让我感到,网络可以帮助普通写作者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当然,也是在天涯社区,我遇到了生平第一次网暴。当大量目光聚集到你身上,你随便一句话,就有可能点燃熊熊大火。这也使得我后来围观热点事件时,总是试图拉开一点距离,想象风暴中心的人,是不是也自有隐情。
总之,有几年,天涯社区满足了我精神世界里很大一部分需求。交朋友,看热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求自我发展的可能。我每天都花大量时间泡在上面,跟网友聊到嗨时,也以为大家是可以一起变老的人,而现在敲下的一字一句,也会作为青春的呈堂证供,到不再年轻的那一天慢慢翻阅。
是从什么时候起,去天涯的脚步变得稀疏了呢?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微博、公众号的崛起,相对于天涯的原生态,这些平台有更强的针对性,也有更多收益。
另一方面,天涯的“原生态”也开始不那么真实。你会发现有些故事,是有心人的“创作”,不知什么时候,天涯上多了许多“看不见的手”。
曾经自由奔放的天涯,逐渐变得心事重重,不服老,但又力不从心。一个平台的轨迹,竟然和人生轨迹也差不多,只是风华正茂时候,会以为自己永远站在舞台中央。
有识之士或许能总结出许多天涯陨落的原因,但可能真正的原因,如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2015年所言: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做错,就错在你太老了。网络时代,“老”就是致命伤。
不再年轻的人,为天涯扼腕可惜,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青春终要散场,我们这些曾经相信永远的人,也终要散在天涯。
“忽如远行客”,是当年我行走“天涯”的名字。今日回望,亦如“天涯”,归了它。
据安徽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