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随着安徽省各金融机构针对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使用现金支付不顺畅时有了维权意识。不过,记者从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了解到,去年安徽省接到了315起针对拒收现金的投诉举报,但无一例被认定为拒收现金典型行为。为此,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货币金银处处长孔令中,请他为大家解开其中的误会。
误区一:所有类型的经营主体都必须支持现金支付
据悉,人民银行总行自2018年便开始全面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的行为,人行鼓励各类支付方式和谐发展,重点整治一些经营主体仅接受电子支付、不接受现金支付的违法行为。
孔令中介绍,对于大多数线下经营主体,他们销售商品、服务或收取费用时,只要以面对面方式由人工收款的,就应当支持现金支付。
如果某些经营主体是线上、线下混合经营,但是支持线下付款的,那么在线下收款环节应当支持现金支付。“比如有些平台可以提供线上下单,收货时现场付款,那就应该支持现金支付。”
针对无人值守的智慧停车场、自动售货机、售票机等典型的无人销售的经营场所,经营主体应在醒目位置张贴标示,清晰地向消费者说明支付方式,充分地尽到告知义务。如果消费者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无法使用手机支付,那么经营主体应当采取措施满足公众的现金支付需求。
而如果经营主体是通过网络完成全部交易、支付和服务的,也应当在网络上提前公示支付方式。
误区二:不收某些零钱和残污币就是拒收现金
记者了解到,2023年,人行安徽省分行共收到拒收现金投诉举报315起。“但是经过我们核查,均不能认定为典型的拒收现金行为。”孔令中说。
从被投诉原因看,商家拒绝收取零辅币情况最多,共83笔,占26.3%。此外,商家拒绝收取残缺污损人民币的投诉也达到38笔,占12.1%。“有些商家误以为一些小面额零辅币,比如第四套人民币的1元硬币、5角硬币已退出流通,从而造成拒收;有些消费者手里有一些在其他省份投放较多但安徽省已多年未投放的1元纸币、5角纸币,消费时也非常容易被本地商家拒收。”孔令中建议,公众可以在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查询有关人民币发行或退出流通的公告, 充分了解哪些人民币可以使用,哪些已退出流通。这样可以避免一些误会。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已于近年分别发布了《不宜流通人民币》纸币和硬币标准,这些标准在各个商业银行网点均有公示。“我们建议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请及时将持有的残缺污损、不宜再继续流通的人民币拿到银行兑换,避免因使用残缺污损人民币造成不必要的口角纠纷。”
误区三:无法找零也是主观拒收现金
“在去年这315起投诉中,第二大涉诉原因就是商家偶发性备付金不足,无法为客户找零。这样的投诉共40笔,占12.7%。”孔令中介绍,针对这一问题,人行安徽省分行已向每一个涉诉主体开展宣传教育,同时组织银行做好现金服务,保障经营主体的现金需求。
记者了解到,针对部分经营主体反映的去银行网点换零钞麻烦、耗时较长等问题,我省部分银行已逐步探索开展“零钱包”上门兑换服务,主动提升经营主体的“用现”便利度,力争从源头上避免商家出现拒收现金行为。自2023年10月专项整治以来,有关银行已累计兑换“零钱包”1.46万个。
“我们也要求所有办理现金存取款业务的银行不得随意停办现金业务,在养老金发放、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应视情增设现金服务窗口,方便老年人存取现金,为老年人提供有温度的现金服务。”
误区四:美食广场和园区“一卡通”无法支持现金
另外,去年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还接到了一些比较零散的投诉,主要涉及的是采用“一卡通”结算或对支付行为统一管理的园区等主体,例如学校、医院、厂区食堂,以及一些集合各类小微主体以“档口”方式经营的美食或者特色街区等。公众因不了解在哪里使用现金充卡、退卡从而引发投诉。
“在此,我们也提醒这类经营主体,不仅应当支持现金购卡、充值和退卡,还应当在醒目位置向公众说明如何办理。”孔令中说。
大皖新闻记者 陈丽卿
编辑 许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