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他带着秸秆“冲出”烟火

2023-12-26 12:16   安徽日报·元新闻

杨赞在收秸秆的路上

一根秸秆,能走多远?在年轻的秸秆经纪人杨赞手中,它从安徽出走,奔赴宁夏、河南、山东等地的牧场。

12月15日,安徽省灵璧县虞姬镇秸秆收储加工中心,32岁的杨赞正与千里之外的牧场,确认下一批秸秆的发货时间,很快他将建成自己第二个带有雨棚的收储点。

杨赞将自己称作“秸秆经纪人”,雨棚则是走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自2019年6月起,他从灵璧当地及周边农业大市收储小麦秸秆,再通过打捆、压缩、处理,最后将成品运往全国各个牧场。

看上“鸡肋”

杨赞清楚地记得,他收的第一批秸秆共2000余吨,刨去成本,还亏了15万。到2019年底,杨赞共卖出1万9千多吨秸秆,利润达120多万,流动资金972万。此后3年,杨赞的收储量一路飙升,直至成为规上企业。

在杨赞的秸秆生意扶摇直上之时,安徽省已举办多次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安徽也成为全国“两利用”产业的重要始发地、产业发展排头兵、科技创新聚集地和利用效果展示区。

时间进入深冬,田地已被白雪覆盖。但隆隆的机器轰鸣仍回响在杨赞耳畔。

每到6月,一棵棵小麦没来得及反应便被收割机整株吞下,在高速运转的工作台,小麦籽粒脱净后,剩下的秸秆便被一摞摞弃抛在机器背后。而这些秸秆刚刚落地,又被紧随其后的打捆机卷入体内,结成一个个大大的草捆再次被一台台运草车拖离大田。

在成为秸秆经纪人之前,皖西学院毕业的杨赞先后在山东、江苏的牧场从事奶厅操作及奶牛饲养工作。

牧场中的牛按照不同时期和状态,分为犊牛、后备牛、青年牛、泌乳牛、干奶牛和围产牛。

起初这些牛都被“一视同仁”,喂的都是一样的羊草。但从2017年起,青年牛、干奶牛和围产牛的饲料开始变为了秸秆。当时,这些秸秆在牧场能卖到700-800元一吨,但在杨赞的老家,这些秸秆却是农人眼中的“鸡肋”。

在此期间,他得知在自己的老家灵璧,已全面开启了秸秆禁烧工作,为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秸秆收储政府还会给予每亩地补贴。

2019年,伴随着亲朋好友不理解的声音,杨赞辞去了大家眼里的“铁饭碗”,一头“闯”进了秸秆的怀抱。

而这一年,安徽全省42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共建成462处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覆盖了一半以上乡镇,初步形成了“1+X”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打通了秸秆产业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

丰富的秸秆资源是安徽发展养殖业的基础。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省每年有农作物秸秆约4800万吨、畜禽粪污约7700万吨,秸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市场前景广阔。

杨赞所在的宿州市地处皖北平原,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全年粮食总产量450余万吨,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900万吨,秸秆资源多、潜力大。

当年6月,杨赞回到了老家灵璧县虞姬镇玄庙村,开始自己的秸秆收储事业。

他不要钱,也不要服务费,包括每亩20元的补贴都不要,免费为村民打捆,村民免费为他服务。

基于牧场工作的经历,他从曾经接触的供货商中筛选出了一位合伙人。对方出资,他出人力。自此,踏上了秸秆行业的创业之路。

在杨赞看来,2019年,在秸秆收储方面,灵璧县呈现出“群雄割据”的局面。

据他统计,那时仅灵璧县从事秸秆收储的就有七八十家小规模企业,但每家收上来的量都差不太多。后面两年,收储企业就变成了175家左右,那也是钱最难赚的时候。

如今,杨赞还能记起当时的“盛况”。

当年,村民们收的秸秆大部分都是卖到发电站、造纸厂及菌厂。一朝发现牧场收这些东西,价格还比较高,于是都一窝蜂地涌入收秸秆,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行业秩序的混乱。

“盛况”在服务费上有所体现。

杨赞说,2019年之前,村里还要给秸秆经纪人20元/亩的补贴;到了2020年,这20元的补贴没人再收了。因为大家都抢着要秸秆,收了这20元,村子就可能把秸秆卖给其他人。不仅如此,2021年开始,杨赞他们这些秸秆经纪人,还要分别向村子里交每亩5至10元的服务费。

杨赞在收储秸秆

遥远的连接

玄庙村是杨姓同姓村,但年轻的杨赞在当地人看来,“好好的大学生不正经上班,来干这个?疯了吧?” 也没有人会把眼前这位略显青涩,骑着电瓶车的年轻人和“秸秆经纪人”画上等号。

为了收上秸秆,一方面,杨赞亲自“下场”,从远在数千公里的东北租来机器后,在谈定的村中田地里收取秸秆。

另一方面,杨赞向其他秸秆收储人开出了一吨二百六十元左右的“天价”——相较于发电厂每吨两百元的收购价,杨赞的价格高出六七十元。此时,麦秸的上车价格在每顿260—320元左右,利润比较可观。

渠道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

此时,牧场这个市场还并未为人所熟知。“收容易,重要的是怎么卖,卖给谁。”

杨赞的秸秆收储点

秸秆是怎么收上来的?

在当地,小麦成熟后,农民会先把有用的稻米部分收割,余下的秸秆就留在田里。等成亩的一片地收完,杨赞就用收割机器的篓耙把地上原本凌乱散放的麦秸打捆、加工、存放、出售。

但是,想和做之间却隔着许多的意想不到。

杨赞在收第一批秸秆时,曾和工人约定,每捆30元、200公斤。但他得到的却是每捆140公斤。

这其中,还掺杂着塑料袋、矿泉水瓶、土块等杂物,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交付的第一笔秸秆被牧场退回。直到现在,他还保留着当时牧场负责人发来要求退货的聊天截图。

为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他更加注意收储的每个环节。收秸秆的日子里,他“常驻”在田地间,夜里,就睡搭在田地旁的铁皮屋里。一层麦草,一层泡沫,就是一张床。

做生意需要投资,第一年,光是买打捆的机器,杨赞就花了二十多万元,另购置的三台夹草机又花了24万。此外,他还在村里租了20多亩地用于存放秸秆。如今,这块地他仍在使用。

半壁江山

秸秆的价格与“天时”息息相关。“天时”涵盖了丰年、雨水、大环境等方方面面。

2021年,新疆等部分西部省份普降大雨,导致秸秆收储困难,秸秆到场价格一路飙升。大批来自宁夏等西部省份的“小套袋”商贩抢占了灵璧的市场,对灵璧原有的秸秆市场造成了冲击。

“中间商”那里的‘小套袋’价格都炒到了1500元一吨(云南、四川到货价格)。”但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中间商的“销声匿迹”。“价格过高导致大家一窝蜂涌进来,很快市场便饱和了。”

杨赞口中的“小套袋”主要面向中小型养殖户,虽然它的单体体量远不如大型牧场,但庞大的数量使得其成为了不可忽视一大部分。

装车的秸秆

当时,如果选择卖给“小套袋”商贩,每位秸秆经纪人每吨能多赚40-60元,这就导致了他们很难在本地收到货。更有甚者,本来口头已经谈好了价钱,但等杨赞的车到了地方,对方却坐地起价,每吨要多收20-30元。

2022年我国全年粮食增产丰收,小麦产量13772万吨,增长0.6%。但杨赞却感觉到了危机正在袭来 ——秸秆区域化开始了。

“大丰收,全国各地的秸秆都收上来了,量一大,采购方肯定就近购买才有价格优势,这就导致秸秆往外不好销了。”

从地理位置来说,安徽处于中间地带,往南有江苏,江苏有麦草和稻草;往北有山东河南,也都是农业大省。那么安徽的秸秆该卖到哪去呢?

杨赞认为,如今整个秸秆行业正在面临洗牌,冲击力很大。“像山东、江苏,就是突飞猛进,因为像这些省份,他们区位优势更强,牧场更多。”

据杨赞统计,2022年,灵璧共有285家秸秆收储企业,其中亏了几十上百万元的大有人在。此后一年,灵璧的秸秆收储企业从285家降到了220家左右,并且这个数字还会持续下降。

“安徽人有客户,当地人有资源,双方就进行一个利益的分配。”据杨赞掌握的数据,全国的这块蛋糕,目前有大约百分之六七十掌握在安徽人的手里。杨赞表示,但是如果利益很大的话,最多两三年,等当地的技术也成熟后,安徽人就会被撇开,到时候关系不够硬的人,就会被市场淘汰。

这半壁江山在杨赞眼里,并不稳妥。

“是牧场在转变,不是我们在转变,是牧场在寻求区域化。”面对秸秆行业区域化的趋势,杨赞认为,“我们必须转型升级。”

十字路口

杨赞从设备的变革中看出了行业发展的迅速。

最初,他购买的机器为单电机,效率很低,只能打到20吨左右,现在都是双电机,能打到35吨。杨赞最早购置的机器早已被淘汰。行业的迅速发展让杨赞始料未及,他认为,这是市场变化的结果,有求才有供。

到场价和秸秆成品要求的变化,也体现了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

曾经秸秆收上来后,仅需二次加压一道工序,到场价就能达到700多元每吨,现在多了三道程序,到场价反而才600多元每吨。此外,秸秆经纪人和牧场间的供需关系从曾经的“人找牧场”变成了“牧场找人”。

在转型、变革,成为包括杨赞在内很多秸秆经纪人常挂在嘴边的词时,安徽“无中生有”、“从小到大”打造了百亿级“两利用”新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两利用”产业持续蓬勃发展,据初步统计,2022年全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约为4729.73万吨,以小麦、水稻、玉米秸秆为主,分别占秸秆可收集量的38.30%、28.44%、24.34%。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

安徽年利用秸秆量千吨以上的企业1923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年产值过亿的企业48家,带动就业人口约4.4万。畜禽粪污方面,围绕收储转运、沼气生产、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等产业链,年产商品有机肥278万吨,大中型沼气工程生产沼气8900万立方,沼气发电3438万千瓦时。

杨赞的第一个转型方案,就是“物换物”。“我想做行业内改革的带头人。”

在田地里收储秸秆

奶牛饲料成本高涨、奶价下跌……全国的原奶出现了滞销的情况。

河北省奶业协会今年1月发布信息,河北每日喷粉储存的富余生鲜乳在4000吨以上,每天占用企业资金达1600万元以上。

无独有偶,山东省奶业协会指出,全国原料奶相对过剩,乳企喷粉比例超过20%,压力传导至养殖端,使在盈亏线上挣扎的养殖场愈发困难。

据第一财经消息,由于国内乳制品消费疲软,叠加近两年国内原奶行业加速扩产,以及不断高企的饲喂成本,原奶的供需平衡在2022年末到2023年上半年被打破,养殖亏损面超过60%,中小牧场再次面临“杀牛”退出的困境。

牧场减少,对饲料的需求自然也跟着减少。

杨赞首先想的就是怎么去创新。例如他一个月和牧场有四百万的合同量,他计划其中5%-10%的金额直接置换成奶,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消费。

拿回来的奶要怎么处理?

杨赞说,首先,他每年都会做公益,其次,在收储秸秆时,需要给村集体缴纳服务费。从2021年开始,他每年给出的服务费总额是30万到80万,杨赞计划与村、镇协商,看是否可以将一部分的服务费转换成奶。

杨赞认为,他的企业是与国内的大型奶牛企业挂牌的,签订了5年的合同,所以接下来5年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想让这个企业走的长远,就要学会为企业分担问题。

“牧场‘活’下去,我们才能过好日子。”对他来说,奶拿回来,不管卖不卖的掉,至少他的秸秆都是赚钱的。但如果牧场倒了,那他的秸秆也卖不掉了。

开拓新的市场,是杨赞的第二个转型方案。为解决合作方单一的问题,目前他也在努力和其他奶业公司洽谈。

“麦秸现在的售卖方式也不是以前那样一成不变了。”2021年以前,麦秸就是等着二道贩子来收,他们赚了一个中间的差价。其实实质上,以前我们和他们中间是有信息差的。”

2020年开始,秸秆经纪人有了微信群,信息透明化了。一个群里至少二百人,多的有五六百人。

杨赞说,首先在群里,价格透明了,第二个是对质量会有一个监督的作用,第三能很明确地知道秸秆经纪人的地理位置和货源质量,第四就是减少了中间商。包括他在抖音上发了视频,也有牧场会主动通过抖音来联系,“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他们和牧场的利益也就更大了。

寻找那根“锚”

对于行业的未来,杨赞直言还需要政府做引导。

“第一是开拓新的市场,真正辐射大企业,把一个当地能销售秸秆的企业做大做强。”他在心里已经做好了规划,把做大做强的要求分为三点。

第一点是要针对公司去参观,实地考察公司的厂房和销售量,然后联系牧场,考量一个公司可以供给多少牧场,实打实地解决一部分就业压力,并且把麦秸销出去。

第二点是看它的供货背景,看供货的这些公司是否能考虑得长远。

第三点是要消除一些不利的因素:有时候一个大公司跟秸秆收储方谈好才到当地实地探访,镇政府也出面了,但是大公司一到,别的秸秆收储企业也闻风而动,互相压价起内讧,就导致市场紊乱,而且对方公司也会心存疑虑,觉得这个是不稳定的,长远来看没有保障。

“后期绝对是需要政府参与进来的。”杨赞说:“以前没人管,但现在收秸秆的公司可谓是‘遍地开花’,政府应该参与进来,引导他们整合或淘汰,一个镇子有一到两家企业就绰绰有余了,这样别人要来参观也好参观,销售也好销售。”

对于那些体量较小的秸秆经纪人,杨赞给出的发展思路是,要么向大的秸秆经纪人靠拢,要么就是自行淘汰,只有这两条路。因为价格卖不上去,就是赔钱。他说,“秸秆经纪人”这个称呼听着很文雅高级,实际上,他们干得是最脏、最累的活,所以希望政府参与进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在,可以实现统一管理。

杨赞带雨棚的收储点

杨赞希望,村镇可以协调机器统一下地收割、统一收储、统一运输,形成一个非常有组织性的流程。

他希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能利用好每年上交的服务费,实现村与村的抱团发展,这样机器的连贯性会变得很强,相应地也就节约了成本,获得的收益也会更高,这也是秸秆行业的新出路。“像江苏泗洪县就已经将这种模式持续了两三年,取得的成果非常不错。”

至于为什么坚持要设立乡村CEO,杨赞说,现在村里的干部年纪相对较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没有那么高,还是需要年轻人来添一把火。

据安徽日报·元新闻

杨赞在收秸秆的路上

一根秸秆,能走多远?在年轻的秸秆经纪人杨赞手中,它从安徽出走,奔赴宁夏、河南、山东等地的牧场。

12月15日,安徽省灵璧县虞姬镇秸秆收储加工中心,32岁的杨赞正与千里之外的牧场,确认下一批秸秆的发货时间,很快他将建成自己第二个带有雨棚的收储点。

杨赞将自己称作“秸秆经纪人”,雨棚则是走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自2019年6月起,他从灵璧当地及周边农业大市收储小麦秸秆,再通过打捆、压缩、处理,最后将成品运往全国各个牧场。

看上“鸡肋”

杨赞清楚地记得,他收的第一批秸秆共2000余吨,刨去成本,还亏了15万。到2019年底,杨赞共卖出1万9千多吨秸秆,利润达120多万,流动资金972万。此后3年,杨赞的收储量一路飙升,直至成为规上企业。

在杨赞的秸秆生意扶摇直上之时,安徽省已举办多次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安徽也成为全国“两利用”产业的重要始发地、产业发展排头兵、科技创新聚集地和利用效果展示区。

时间进入深冬,田地已被白雪覆盖。但隆隆的机器轰鸣仍回响在杨赞耳畔。

每到6月,一棵棵小麦没来得及反应便被收割机整株吞下,在高速运转的工作台,小麦籽粒脱净后,剩下的秸秆便被一摞摞弃抛在机器背后。而这些秸秆刚刚落地,又被紧随其后的打捆机卷入体内,结成一个个大大的草捆再次被一台台运草车拖离大田。

在成为秸秆经纪人之前,皖西学院毕业的杨赞先后在山东、江苏的牧场从事奶厅操作及奶牛饲养工作。

牧场中的牛按照不同时期和状态,分为犊牛、后备牛、青年牛、泌乳牛、干奶牛和围产牛。

起初这些牛都被“一视同仁”,喂的都是一样的羊草。但从2017年起,青年牛、干奶牛和围产牛的饲料开始变为了秸秆。当时,这些秸秆在牧场能卖到700-800元一吨,但在杨赞的老家,这些秸秆却是农人眼中的“鸡肋”。

在此期间,他得知在自己的老家灵璧,已全面开启了秸秆禁烧工作,为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秸秆收储政府还会给予每亩地补贴。

2019年,伴随着亲朋好友不理解的声音,杨赞辞去了大家眼里的“铁饭碗”,一头“闯”进了秸秆的怀抱。

而这一年,安徽全省42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共建成462处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覆盖了一半以上乡镇,初步形成了“1+X”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打通了秸秆产业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

丰富的秸秆资源是安徽发展养殖业的基础。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省每年有农作物秸秆约4800万吨、畜禽粪污约7700万吨,秸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市场前景广阔。

杨赞所在的宿州市地处皖北平原,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全年粮食总产量450余万吨,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900万吨,秸秆资源多、潜力大。

当年6月,杨赞回到了老家灵璧县虞姬镇玄庙村,开始自己的秸秆收储事业。

他不要钱,也不要服务费,包括每亩20元的补贴都不要,免费为村民打捆,村民免费为他服务。

基于牧场工作的经历,他从曾经接触的供货商中筛选出了一位合伙人。对方出资,他出人力。自此,踏上了秸秆行业的创业之路。

在杨赞看来,2019年,在秸秆收储方面,灵璧县呈现出“群雄割据”的局面。

据他统计,那时仅灵璧县从事秸秆收储的就有七八十家小规模企业,但每家收上来的量都差不太多。后面两年,收储企业就变成了175家左右,那也是钱最难赚的时候。

如今,杨赞还能记起当时的“盛况”。

当年,村民们收的秸秆大部分都是卖到发电站、造纸厂及菌厂。一朝发现牧场收这些东西,价格还比较高,于是都一窝蜂地涌入收秸秆,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行业秩序的混乱。

“盛况”在服务费上有所体现。

杨赞说,2019年之前,村里还要给秸秆经纪人20元/亩的补贴;到了2020年,这20元的补贴没人再收了。因为大家都抢着要秸秆,收了这20元,村子就可能把秸秆卖给其他人。不仅如此,2021年开始,杨赞他们这些秸秆经纪人,还要分别向村子里交每亩5至10元的服务费。

杨赞在收储秸秆

遥远的连接

玄庙村是杨姓同姓村,但年轻的杨赞在当地人看来,“好好的大学生不正经上班,来干这个?疯了吧?” 也没有人会把眼前这位略显青涩,骑着电瓶车的年轻人和“秸秆经纪人”画上等号。

为了收上秸秆,一方面,杨赞亲自“下场”,从远在数千公里的东北租来机器后,在谈定的村中田地里收取秸秆。

另一方面,杨赞向其他秸秆收储人开出了一吨二百六十元左右的“天价”——相较于发电厂每吨两百元的收购价,杨赞的价格高出六七十元。此时,麦秸的上车价格在每顿260—320元左右,利润比较可观。

渠道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

此时,牧场这个市场还并未为人所熟知。“收容易,重要的是怎么卖,卖给谁。”

杨赞的秸秆收储点

秸秆是怎么收上来的?

在当地,小麦成熟后,农民会先把有用的稻米部分收割,余下的秸秆就留在田里。等成亩的一片地收完,杨赞就用收割机器的篓耙把地上原本凌乱散放的麦秸打捆、加工、存放、出售。

但是,想和做之间却隔着许多的意想不到。

杨赞在收第一批秸秆时,曾和工人约定,每捆30元、200公斤。但他得到的却是每捆140公斤。

这其中,还掺杂着塑料袋、矿泉水瓶、土块等杂物,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交付的第一笔秸秆被牧场退回。直到现在,他还保留着当时牧场负责人发来要求退货的聊天截图。

为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他更加注意收储的每个环节。收秸秆的日子里,他“常驻”在田地间,夜里,就睡搭在田地旁的铁皮屋里。一层麦草,一层泡沫,就是一张床。

做生意需要投资,第一年,光是买打捆的机器,杨赞就花了二十多万元,另购置的三台夹草机又花了24万。此外,他还在村里租了20多亩地用于存放秸秆。如今,这块地他仍在使用。

半壁江山

秸秆的价格与“天时”息息相关。“天时”涵盖了丰年、雨水、大环境等方方面面。

2021年,新疆等部分西部省份普降大雨,导致秸秆收储困难,秸秆到场价格一路飙升。大批来自宁夏等西部省份的“小套袋”商贩抢占了灵璧的市场,对灵璧原有的秸秆市场造成了冲击。

“中间商”那里的‘小套袋’价格都炒到了1500元一吨(云南、四川到货价格)。”但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中间商的“销声匿迹”。“价格过高导致大家一窝蜂涌进来,很快市场便饱和了。”

杨赞口中的“小套袋”主要面向中小型养殖户,虽然它的单体体量远不如大型牧场,但庞大的数量使得其成为了不可忽视一大部分。

装车的秸秆

当时,如果选择卖给“小套袋”商贩,每位秸秆经纪人每吨能多赚40-60元,这就导致了他们很难在本地收到货。更有甚者,本来口头已经谈好了价钱,但等杨赞的车到了地方,对方却坐地起价,每吨要多收20-30元。

2022年我国全年粮食增产丰收,小麦产量13772万吨,增长0.6%。但杨赞却感觉到了危机正在袭来 ——秸秆区域化开始了。

“大丰收,全国各地的秸秆都收上来了,量一大,采购方肯定就近购买才有价格优势,这就导致秸秆往外不好销了。”

从地理位置来说,安徽处于中间地带,往南有江苏,江苏有麦草和稻草;往北有山东河南,也都是农业大省。那么安徽的秸秆该卖到哪去呢?

杨赞认为,如今整个秸秆行业正在面临洗牌,冲击力很大。“像山东、江苏,就是突飞猛进,因为像这些省份,他们区位优势更强,牧场更多。”

据杨赞统计,2022年,灵璧共有285家秸秆收储企业,其中亏了几十上百万元的大有人在。此后一年,灵璧的秸秆收储企业从285家降到了220家左右,并且这个数字还会持续下降。

“安徽人有客户,当地人有资源,双方就进行一个利益的分配。”据杨赞掌握的数据,全国的这块蛋糕,目前有大约百分之六七十掌握在安徽人的手里。杨赞表示,但是如果利益很大的话,最多两三年,等当地的技术也成熟后,安徽人就会被撇开,到时候关系不够硬的人,就会被市场淘汰。

这半壁江山在杨赞眼里,并不稳妥。

“是牧场在转变,不是我们在转变,是牧场在寻求区域化。”面对秸秆行业区域化的趋势,杨赞认为,“我们必须转型升级。”

十字路口

杨赞从设备的变革中看出了行业发展的迅速。

最初,他购买的机器为单电机,效率很低,只能打到20吨左右,现在都是双电机,能打到35吨。杨赞最早购置的机器早已被淘汰。行业的迅速发展让杨赞始料未及,他认为,这是市场变化的结果,有求才有供。

到场价和秸秆成品要求的变化,也体现了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

曾经秸秆收上来后,仅需二次加压一道工序,到场价就能达到700多元每吨,现在多了三道程序,到场价反而才600多元每吨。此外,秸秆经纪人和牧场间的供需关系从曾经的“人找牧场”变成了“牧场找人”。

在转型、变革,成为包括杨赞在内很多秸秆经纪人常挂在嘴边的词时,安徽“无中生有”、“从小到大”打造了百亿级“两利用”新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两利用”产业持续蓬勃发展,据初步统计,2022年全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约为4729.73万吨,以小麦、水稻、玉米秸秆为主,分别占秸秆可收集量的38.30%、28.44%、24.34%。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

安徽年利用秸秆量千吨以上的企业1923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年产值过亿的企业48家,带动就业人口约4.4万。畜禽粪污方面,围绕收储转运、沼气生产、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等产业链,年产商品有机肥278万吨,大中型沼气工程生产沼气8900万立方,沼气发电3438万千瓦时。

杨赞的第一个转型方案,就是“物换物”。“我想做行业内改革的带头人。”

在田地里收储秸秆

奶牛饲料成本高涨、奶价下跌……全国的原奶出现了滞销的情况。

河北省奶业协会今年1月发布信息,河北每日喷粉储存的富余生鲜乳在4000吨以上,每天占用企业资金达1600万元以上。

无独有偶,山东省奶业协会指出,全国原料奶相对过剩,乳企喷粉比例超过20%,压力传导至养殖端,使在盈亏线上挣扎的养殖场愈发困难。

据第一财经消息,由于国内乳制品消费疲软,叠加近两年国内原奶行业加速扩产,以及不断高企的饲喂成本,原奶的供需平衡在2022年末到2023年上半年被打破,养殖亏损面超过60%,中小牧场再次面临“杀牛”退出的困境。

牧场减少,对饲料的需求自然也跟着减少。

杨赞首先想的就是怎么去创新。例如他一个月和牧场有四百万的合同量,他计划其中5%-10%的金额直接置换成奶,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消费。

拿回来的奶要怎么处理?

杨赞说,首先,他每年都会做公益,其次,在收储秸秆时,需要给村集体缴纳服务费。从2021年开始,他每年给出的服务费总额是30万到80万,杨赞计划与村、镇协商,看是否可以将一部分的服务费转换成奶。

杨赞认为,他的企业是与国内的大型奶牛企业挂牌的,签订了5年的合同,所以接下来5年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想让这个企业走的长远,就要学会为企业分担问题。

“牧场‘活’下去,我们才能过好日子。”对他来说,奶拿回来,不管卖不卖的掉,至少他的秸秆都是赚钱的。但如果牧场倒了,那他的秸秆也卖不掉了。

开拓新的市场,是杨赞的第二个转型方案。为解决合作方单一的问题,目前他也在努力和其他奶业公司洽谈。

“麦秸现在的售卖方式也不是以前那样一成不变了。”2021年以前,麦秸就是等着二道贩子来收,他们赚了一个中间的差价。其实实质上,以前我们和他们中间是有信息差的。”

2020年开始,秸秆经纪人有了微信群,信息透明化了。一个群里至少二百人,多的有五六百人。

杨赞说,首先在群里,价格透明了,第二个是对质量会有一个监督的作用,第三能很明确地知道秸秆经纪人的地理位置和货源质量,第四就是减少了中间商。包括他在抖音上发了视频,也有牧场会主动通过抖音来联系,“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他们和牧场的利益也就更大了。

寻找那根“锚”

对于行业的未来,杨赞直言还需要政府做引导。

“第一是开拓新的市场,真正辐射大企业,把一个当地能销售秸秆的企业做大做强。”他在心里已经做好了规划,把做大做强的要求分为三点。

第一点是要针对公司去参观,实地考察公司的厂房和销售量,然后联系牧场,考量一个公司可以供给多少牧场,实打实地解决一部分就业压力,并且把麦秸销出去。

第二点是看它的供货背景,看供货的这些公司是否能考虑得长远。

第三点是要消除一些不利的因素:有时候一个大公司跟秸秆收储方谈好才到当地实地探访,镇政府也出面了,但是大公司一到,别的秸秆收储企业也闻风而动,互相压价起内讧,就导致市场紊乱,而且对方公司也会心存疑虑,觉得这个是不稳定的,长远来看没有保障。

“后期绝对是需要政府参与进来的。”杨赞说:“以前没人管,但现在收秸秆的公司可谓是‘遍地开花’,政府应该参与进来,引导他们整合或淘汰,一个镇子有一到两家企业就绰绰有余了,这样别人要来参观也好参观,销售也好销售。”

对于那些体量较小的秸秆经纪人,杨赞给出的发展思路是,要么向大的秸秆经纪人靠拢,要么就是自行淘汰,只有这两条路。因为价格卖不上去,就是赔钱。他说,“秸秆经纪人”这个称呼听着很文雅高级,实际上,他们干得是最脏、最累的活,所以希望政府参与进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在,可以实现统一管理。

杨赞带雨棚的收储点

杨赞希望,村镇可以协调机器统一下地收割、统一收储、统一运输,形成一个非常有组织性的流程。

他希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能利用好每年上交的服务费,实现村与村的抱团发展,这样机器的连贯性会变得很强,相应地也就节约了成本,获得的收益也会更高,这也是秸秆行业的新出路。“像江苏泗洪县就已经将这种模式持续了两三年,取得的成果非常不错。”

至于为什么坚持要设立乡村CEO,杨赞说,现在村里的干部年纪相对较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没有那么高,还是需要年轻人来添一把火。

据安徽日报·元新闻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