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计划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陆月球

©原创 2023-10-22 14:10

大皖新闻讯 从“嫦娥”揽月、“祝融”探火,到“羲和”逐日、“北斗”指路,“天和”遨游星辰,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突破。 10月22日,在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伟仁在报告中表示,未来15年,中国深空探测将在月球探测、行星探测、运载技术等三个领域,论证实施十大工程任务,计划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陆月球。

安徽在深空探测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什么是深空探测?是指发射航天器,对月球及其以远的天体和空间进行探测的活动,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途径。近20年来,中国深空探测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吴伟仁介绍,我国已全面掌握月球与火星探测器系统设计、自主导航与控制、地外天体高精度着陆与巡视等技术;研制建设了天地协同的地外天体遥操作中心、系列大型特种试验设施,并首次自主研制了用于空间同位素核电源。

“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实现多个首次。”吴伟仁说,例如,绘制了世界最高分辨率,7米分辨率全月图,国际首幅月球正面,背面地质剖面图,“这个剖面图300多米,获得大量月球与火星地质、环境、形貌等原始科学数据,带动空间物理、空间天文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当前我国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在深空探测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吴伟仁介绍,中科院合肥物质院首次研制了月球着陆缓冲拉杆材料——“嫦娥”钢,解决了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关键问题;中国科大研制了“天问一号”火星磁强计,在近火星空间开展精确的矢量磁场观测;电科16所研制的超低温接收机,已经覆盖国内所有深空测控站,服务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测任务。

当前,合肥物质院正在承担CE-7月壤水分子分析仪研制任务,将首次实现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区水冰及氢、氧同位素就位探测,而水冰探测也是嫦娥七号最重要的科学目标。中国科大联合深空探测实验室等单位共同研制的墨子望远镜,作为北半球光学巡天能力最强的望远镜,已在青海冷湖建成使用,将开展太阳系近地天体搜寻与监测研究,服务深空探测战略需求。

实施探月工程四期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吴伟仁介绍,未来15年,中国深空探测将在月球探测、行星探测、运载技术等三个领域,论证实施十大工程任务。

首先,在月球探测领域,将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六、七、八号任务,将在月球南极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明年将发射嫦娥六号,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2026年前后,还将发射嫦娥七号,着陆在月球南极,通过环绕、巡视和飞跃探测,开展资源和环境详查。此外,还将实施嫦娥八号任务,开展月球资源原位利用等新技术试验。

其次,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它是由中国提出、联合多国共同建设,在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具备能源供应、中枢控制、天地往返、月面科考等能力,可持续开展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科研活动。 目前,深空探测实验室正在配合国家航天局,组织国内院士专家开展工程方案论证。此外还将实施载人登月,目前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实施方案深化论证,计划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陆月球。

将研制建设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建立由环月轨道器、地月平动点航天器、行星际中转站、行星轨道器等组成的一体化综合星座系统,具备通信、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可为地月空间、火星以远深空航天器提供服务,并拓展支撑行星际空间科学试验。作为其先导验证卫星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两颗卫星,将在明年1月初从合肥深空探测实验室总部出厂,随后搭载鹊桥二号中继星实施发射,它将开展一系列新技术试验验证。

计划首次开展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

吴伟仁称,未来在行星探测领域,我国不仅实施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探测任务,即实现对特定目标小行星的采样返回,还将首次开展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针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极小概率、极大危害事件,我们将对一颗数千万公里的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使其改变运行轨道,并在轨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实现‘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

“发射天问三号火星采样探测器。中国科学家将实现火星采样返回,使我国有望成为首个获得火星样品的国家。”吴伟仁说,还将开展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实现木星系环绕和天王星到达,深化人类对木星系和行星际的科学认知。此外,将开展太阳系边际探测。计划发射新型航天器,在本世纪中叶飞抵100个天文单位的太阳系边际,为人类深入认知太阳系边际和系内行星的科学特征、探索地外生命做出中国贡献。

此外,在运载领域,将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突破10米级箭体直径、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25吨级提升至150吨级,为未来深空探测奠定坚实基础。

吴伟仁表示,未来深空探测将重点围绕深空技术、深空科学、深空资源利用、深空安全4大领域,聚焦深空探测总体技术、深空能源动力、月球与行星科学、深空态势感知等重点方向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充分体现国家力争取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摄影报道

编辑 许大鹏

大皖新闻讯 从“嫦娥”揽月、“祝融”探火,到“羲和”逐日、“北斗”指路,“天和”遨游星辰,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突破。 10月22日,在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伟仁在报告中表示,未来15年,中国深空探测将在月球探测、行星探测、运载技术等三个领域,论证实施十大工程任务,计划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陆月球。

安徽在深空探测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什么是深空探测?是指发射航天器,对月球及其以远的天体和空间进行探测的活动,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途径。近20年来,中国深空探测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吴伟仁介绍,我国已全面掌握月球与火星探测器系统设计、自主导航与控制、地外天体高精度着陆与巡视等技术;研制建设了天地协同的地外天体遥操作中心、系列大型特种试验设施,并首次自主研制了用于空间同位素核电源。

“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实现多个首次。”吴伟仁说,例如,绘制了世界最高分辨率,7米分辨率全月图,国际首幅月球正面,背面地质剖面图,“这个剖面图300多米,获得大量月球与火星地质、环境、形貌等原始科学数据,带动空间物理、空间天文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当前我国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在深空探测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吴伟仁介绍,中科院合肥物质院首次研制了月球着陆缓冲拉杆材料——“嫦娥”钢,解决了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关键问题;中国科大研制了“天问一号”火星磁强计,在近火星空间开展精确的矢量磁场观测;电科16所研制的超低温接收机,已经覆盖国内所有深空测控站,服务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测任务。

当前,合肥物质院正在承担CE-7月壤水分子分析仪研制任务,将首次实现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区水冰及氢、氧同位素就位探测,而水冰探测也是嫦娥七号最重要的科学目标。中国科大联合深空探测实验室等单位共同研制的墨子望远镜,作为北半球光学巡天能力最强的望远镜,已在青海冷湖建成使用,将开展太阳系近地天体搜寻与监测研究,服务深空探测战略需求。

实施探月工程四期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吴伟仁介绍,未来15年,中国深空探测将在月球探测、行星探测、运载技术等三个领域,论证实施十大工程任务。

首先,在月球探测领域,将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六、七、八号任务,将在月球南极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明年将发射嫦娥六号,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2026年前后,还将发射嫦娥七号,着陆在月球南极,通过环绕、巡视和飞跃探测,开展资源和环境详查。此外,还将实施嫦娥八号任务,开展月球资源原位利用等新技术试验。

其次,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它是由中国提出、联合多国共同建设,在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具备能源供应、中枢控制、天地往返、月面科考等能力,可持续开展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科研活动。 目前,深空探测实验室正在配合国家航天局,组织国内院士专家开展工程方案论证。此外还将实施载人登月,目前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实施方案深化论证,计划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陆月球。

将研制建设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建立由环月轨道器、地月平动点航天器、行星际中转站、行星轨道器等组成的一体化综合星座系统,具备通信、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可为地月空间、火星以远深空航天器提供服务,并拓展支撑行星际空间科学试验。作为其先导验证卫星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两颗卫星,将在明年1月初从合肥深空探测实验室总部出厂,随后搭载鹊桥二号中继星实施发射,它将开展一系列新技术试验验证。

计划首次开展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

吴伟仁称,未来在行星探测领域,我国不仅实施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探测任务,即实现对特定目标小行星的采样返回,还将首次开展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针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极小概率、极大危害事件,我们将对一颗数千万公里的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使其改变运行轨道,并在轨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实现‘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

“发射天问三号火星采样探测器。中国科学家将实现火星采样返回,使我国有望成为首个获得火星样品的国家。”吴伟仁说,还将开展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实现木星系环绕和天王星到达,深化人类对木星系和行星际的科学认知。此外,将开展太阳系边际探测。计划发射新型航天器,在本世纪中叶飞抵100个天文单位的太阳系边际,为人类深入认知太阳系边际和系内行星的科学特征、探索地外生命做出中国贡献。

此外,在运载领域,将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突破10米级箭体直径、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25吨级提升至150吨级,为未来深空探测奠定坚实基础。

吴伟仁表示,未来深空探测将重点围绕深空技术、深空科学、深空资源利用、深空安全4大领域,聚焦深空探测总体技术、深空能源动力、月球与行星科学、深空态势感知等重点方向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充分体现国家力争取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摄影报道

编辑 许大鹏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