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健)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 郑莉
“七夕”来临,很多年轻人却找不到共度的人。“脱单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年轻人婚恋?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单身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社交圈固定,宅、不喜社交,不善表达是妨碍年轻人恋爱的三大原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郑莉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单身人群越来越庞大。《中国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15岁以上单身人口约为2.39亿人。并且,我国年轻人婚育年龄普遍推迟,《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2020年我国的平均初婚年龄28.67岁,比2010年的24.89岁增加了3.78岁。
这届年轻人为何不婚不恋?上述调查显示,社交圈子固定(50.7%)位列第一,其次是宅、不喜社交(47.5%),排在第三位的是不善表达自己(46.0%)。此外,还有闲暇时间被网络世界侵占(44.7%)、交友渠道有限(43.4%)、不懂怎么和异性相处(41.7%)、工作忙没时间(29.3%)等。
郑莉认为,年轻人恋爱的三大拦路虎——社交圈固定,宅、不喜社交,不善表达——都与现在年轻人情感教育缺失有关。长久以来,我国教育制度以智力学历教育为主,恋爱课、性教育课等情感教育课程缺乏。情感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情感引导、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的全面性情商能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促进其情感智慧、情感沟通、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全方位提升生命幸福感和满意度。
现在,年轻人普遍缺乏谈情说爱的能力。他们从小到大学培养的都是各种“生存”的能力,而与恋爱、情商等相关的知识灌输极少。孩子的社交、表达,乃至与异性沟通、矛盾处理等能力,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到了初、高中进一步强化。由于情感教育被忽略,年轻人往往面临“上学期间父母禁止恋爱,毕业之后父母催促结婚”的尴尬局面。
此外,随着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普及应用,年轻人越来越习惯在社交媒体等线上互动。面对面交流的减少,影响年轻人对社交情景的感知、观察与理解能力,妨碍共情能力的发展,阻碍社交技能的提升。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加剧了有些人的面对面社交焦虑、恐惧。
解决年轻人婚恋难的问题,郑莉认为,一方面,单身青年要从根本上着手,即从科学正规渠道,主动接受成人情感教育、成人性教育,补上孩童时代所缺的情感课。个人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规划好社交表格,强迫自己打破固化社交圈。可以从定期(如每周安排一天)与熟悉的人进行自己喜欢的社交活动开始,逼着自己走出去,再慢慢扩展到陌生人。比如,喜欢宅的人可以先从读书会、品咖啡、品酒会等比较安静的活动开始。
2. 训练表达能力。有几个要点:一是表达要有创新点,多用一些赞美式表达,如“你今天的气质很棒”等,避免过于日常平庸的对话;二是表达要真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发掘优点、亮点,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三是遇到矛盾时,情绪稳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化解矛盾。
3. 如果确实和人交往有困难,建议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士。
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提供必要的辅助支持。国家应大力普及开设恋爱课、性教育课等情感课程,帮助未成年人学会表达和共情。政府应加强对婚介机构、交友网站的规范和监管,不能让其流于低俗。专业的心理学家们有条件可通过开设线上课程等渠道,给广大青年提供高品质的情感指导和社交及恋爱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