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我觉得这个奖太高了,不就几张照片嘛。但转念一想,这也是对新闻照片的关怀,这是对过去那段战地时光的认可。”6月19日,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崇岫载誉归来,大皖新闻记者在安徽艺术学院见到了张崇岫老人,听他分享获奖感受与摄影心得。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是关怀与认可
6月18日上午,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开幕仪式暨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河南三门峡市隆重举行。安徽省摄影家张崇岫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在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在冰天害地的长津湖畔,在滚滚东流的昭阳江上,他挎着枪,端着照相机同战友们一起,迎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冲向火线,他以无畏的勇气、超常的胆识、娴熟的摄影技术,拍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汤蹈火、英勇作战的英雄群像,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留下了永久的影像见证……”近300字的颁奖词,高度肯定了张崇岫在摄影艺术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取得的突出成就。
在颁奖仪式上,张崇岫激动地说,“这次看到这么多的摄影爱好者,真是让我非常吃惊,我觉得大家将来都非常有机会获得这个奖。”
6月19日下午,张崇岫回到合肥参加《光与剑——中国战地摄影师张崇岫》开拍仪式和《张崇岫抗美援朝战地摄影展》揭幕仪式,与安徽艺术学院的师生们进行现场交流。
当天下午,大皖新闻记者也来到现场,对张崇岫老人进行了采访。
对于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张崇岫显得很谦虚。“这个奖太高了,我不就是那几张‘打坦克’的照片嘛,获一个这么大的奖,让人一下子转不过来,后来慢慢想,认为这应该是对新闻照片的关怀,是对过去那段战地时光的认可。”
抓住去现场的机会,让镜头再靠近一点
今年94岁的张崇岫老人,1942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50年冬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张崇岫曾用手中的相机,真实记录下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新兴里战斗、长津湖战斗、小高岭战斗、第五次战役江口洞战斗、强渡昭阳江等战役。用一幅幅熏染了硝烟的照片,留存了人民军队军事斗争史上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宝贵影像档案。
也许是因为抗美援朝的“机遇”,张崇岫与摄影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国后,他将摄影当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摄影家,曾有多幅摄影作品及多部文学作品、剧本问世。其中,发表的摄影作品达1300余幅。
在张崇岫看来,如何才能拍出好的新闻照片、摄影照片,他觉得要有竞争精神,勇敢精神。“首先一定要抓住去现场的机会,不能轻易放弃,然后,要无限的接近现场。” 张崇岫认真地说,“就是让镜头近一点,再近一点。”
在活动现场,张崇岫还寄语现代年轻师生,他用了三个词:出发,选择与成长。
张崇岫讲述了自己走上战地摄影记者的经历,那是最初的出发,而在此后的摄影生源中,则是自己的热爱与选择,自己也在拍照片的过程中,又不断获得成长。
“时代变化比想象的快多了,现在处于和平时代,现代年轻人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但每一种选择,都应该是朝着实现人生价值方式去的。”张崇岫说。
大皖新闻首席记者 朱庆玲/文 殷志强/图
编辑 张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