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黄山风景区最新发布: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调减为4万人

©原创 2023-04-28 16:47

大皖新闻讯   4月28日下午,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发布《关于调整黄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的公告》。公告称,为提升游客体验度,黄山风景区日最大承载量为4万人,其中冬季(12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日最大承载量为3万人。实际执行中将根据生态保护、接待能力及天气状况等因素进行适度调减。

黄山景区供图。

单日最大承载量从5万人降低到4万人

      景区表示,主动调减最大承载量、控制游客接待量,是为了加快文旅转型升级、提高游客的旅游舒适度、推进黄山旅游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施行前夕,黄山风景区就公布了日最大承载量:晴好天气最大承载量5万人;恶劣极端天气最大承载量3.5万人。2016年又对外公布冬季日最大承载量为3.5万人,一直沿用至今。

最大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在保障景区内每个景点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此次,黄山单日最大承载量从5万人降低到4万人,从恶劣天气条件下的3.5万人“改调”到冬季的3万人,调减背后有何深意,调减依据又是什么呢?

管委会联合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开展最大承载量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为指导和规范景区最大承载量,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又发布实施《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近年来,严格落实“限流、预约、错峰”要求已成为文旅行业共识,“限流”是“预约、错峰”的必要前提。

黄山风景区相关人士介绍,2023年3月到4月,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联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研究团队开展最大承载量研究。研究团队到集散中心、各索道、玉屏广场、光明顶等游客集散地,以及莲花峰、始信峰、西海大峡谷等重要景点实地踏勘,广泛走访景区一线管理人员和来山游客,查阅历史接待量、天气等历史资料,询问景区各重要景点节点拥堵状况。在实地踏勘、深入走访、对比历史数据资料、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黄山风景区地形复杂、游览环节多、局部小气候影响等不确定因素大的山岳型景区特点,创新使用系统动力学模拟、综合面积测算法、实践论证法,从多个角度测算出黄山风景区日最大承载量、冬季日最大承载量和关键景观区承载量。

黄山景区供图。

研究发现,2013年以来游览黄山风景区的旅游者索道乘坐率从平均50%以下,逐步提升到2018年以来的平均93%左右,登山游步道利用率大幅降低,导致旅游高峰日部分时段核心游览区瞬时拥堵较为明显。现在,游客对旅游舒适度、体验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黄山冬季有效游览时间短、气温低,从安全角度出发,对一些险峰峡谷的进行冬季临时封闭,如每年12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对西海大峡谷、莲花峰、天都峰等地形险要、道路易结冰、安全隐患大的景点实施冬季封闭维护,进一步收窄了游览空间,这些均是黄山风景区调减最大承载量的关键因素。此外,由于极端天气影响持续时间、范围、程度都具有不确定性,采取包括调减承载量在内的应对措施,有利于保障旅游安全。黄山风景区不仅是旅游目的地,还是重要的世界遗产地和自然保护地。调整、降低景区最大承载量,控制单日进山游客数量,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可更好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珍贵遗产资源。

调整最大承载量,是顺应游客游览方式变化,顺应游客期待,提升旅游舒适度、满意度的重要举措。事实上,从今年4月黄山风景区“免减优”系列活动看,黄山风景区已经按照3万人游客接待量进行实际管控,其目的就是着力提高游客的旅游舒适度和满意度。

资料图。

新规公布后,黄山如何落实日最大承载量及管控措施呢?

黄山风景区表示,“限流、预约、错峰”只是在景区入园端设置了一道“防火墙”,真正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需要景区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服务。尤其是黄山前山的玉屏楼、鳌鱼峰等景观区,游步道线路汇集、地形复杂,又是来山游客的必经之路和打卡之地。在现有条件下,前端的限流并不能完全杜绝局部瞬时的拥堵,高峰日的系统调控、现场管理仍将持续考验景区管理服务者的智慧和能力。

为此,黄山风景区将持续完善实名分时预约预售制度。采用门票实名预约、预售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形成预约出行习惯。将根据实际进山客流及景区重要节点通行状况,对预约量进行严格管控和分配。将持续完善景区数据共享机制,推进信息化平台数据合理开放,各部门即时共享掌握精准信息。完善景区数字化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精准定位导览服务,实时了解游客时空分布,多点提示,告知游客景区客流信息,科学有效调控客流。积极关爱游客,针对游客差异化需求,考虑不同游客群体的经济能力,提供多元化旅游产品。采用积极方式缓解瓶颈路段拥挤状况,着力提高游客体验度与满意度。同时,兼顾弱势群体的核心利益和需求。

资料图。

大皖新闻记者 吴永泉

编辑 张大为

大皖新闻讯   4月28日下午,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发布《关于调整黄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的公告》。公告称,为提升游客体验度,黄山风景区日最大承载量为4万人,其中冬季(12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日最大承载量为3万人。实际执行中将根据生态保护、接待能力及天气状况等因素进行适度调减。

黄山景区供图。

单日最大承载量从5万人降低到4万人

      景区表示,主动调减最大承载量、控制游客接待量,是为了加快文旅转型升级、提高游客的旅游舒适度、推进黄山旅游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施行前夕,黄山风景区就公布了日最大承载量:晴好天气最大承载量5万人;恶劣极端天气最大承载量3.5万人。2016年又对外公布冬季日最大承载量为3.5万人,一直沿用至今。

最大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在保障景区内每个景点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此次,黄山单日最大承载量从5万人降低到4万人,从恶劣天气条件下的3.5万人“改调”到冬季的3万人,调减背后有何深意,调减依据又是什么呢?

管委会联合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开展最大承载量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为指导和规范景区最大承载量,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又发布实施《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近年来,严格落实“限流、预约、错峰”要求已成为文旅行业共识,“限流”是“预约、错峰”的必要前提。

黄山风景区相关人士介绍,2023年3月到4月,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联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研究团队开展最大承载量研究。研究团队到集散中心、各索道、玉屏广场、光明顶等游客集散地,以及莲花峰、始信峰、西海大峡谷等重要景点实地踏勘,广泛走访景区一线管理人员和来山游客,查阅历史接待量、天气等历史资料,询问景区各重要景点节点拥堵状况。在实地踏勘、深入走访、对比历史数据资料、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黄山风景区地形复杂、游览环节多、局部小气候影响等不确定因素大的山岳型景区特点,创新使用系统动力学模拟、综合面积测算法、实践论证法,从多个角度测算出黄山风景区日最大承载量、冬季日最大承载量和关键景观区承载量。

黄山景区供图。

研究发现,2013年以来游览黄山风景区的旅游者索道乘坐率从平均50%以下,逐步提升到2018年以来的平均93%左右,登山游步道利用率大幅降低,导致旅游高峰日部分时段核心游览区瞬时拥堵较为明显。现在,游客对旅游舒适度、体验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黄山冬季有效游览时间短、气温低,从安全角度出发,对一些险峰峡谷的进行冬季临时封闭,如每年12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对西海大峡谷、莲花峰、天都峰等地形险要、道路易结冰、安全隐患大的景点实施冬季封闭维护,进一步收窄了游览空间,这些均是黄山风景区调减最大承载量的关键因素。此外,由于极端天气影响持续时间、范围、程度都具有不确定性,采取包括调减承载量在内的应对措施,有利于保障旅游安全。黄山风景区不仅是旅游目的地,还是重要的世界遗产地和自然保护地。调整、降低景区最大承载量,控制单日进山游客数量,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可更好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珍贵遗产资源。

调整最大承载量,是顺应游客游览方式变化,顺应游客期待,提升旅游舒适度、满意度的重要举措。事实上,从今年4月黄山风景区“免减优”系列活动看,黄山风景区已经按照3万人游客接待量进行实际管控,其目的就是着力提高游客的旅游舒适度和满意度。

资料图。

新规公布后,黄山如何落实日最大承载量及管控措施呢?

黄山风景区表示,“限流、预约、错峰”只是在景区入园端设置了一道“防火墙”,真正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需要景区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服务。尤其是黄山前山的玉屏楼、鳌鱼峰等景观区,游步道线路汇集、地形复杂,又是来山游客的必经之路和打卡之地。在现有条件下,前端的限流并不能完全杜绝局部瞬时的拥堵,高峰日的系统调控、现场管理仍将持续考验景区管理服务者的智慧和能力。

为此,黄山风景区将持续完善实名分时预约预售制度。采用门票实名预约、预售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形成预约出行习惯。将根据实际进山客流及景区重要节点通行状况,对预约量进行严格管控和分配。将持续完善景区数据共享机制,推进信息化平台数据合理开放,各部门即时共享掌握精准信息。完善景区数字化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精准定位导览服务,实时了解游客时空分布,多点提示,告知游客景区客流信息,科学有效调控客流。积极关爱游客,针对游客差异化需求,考虑不同游客群体的经济能力,提供多元化旅游产品。采用积极方式缓解瓶颈路段拥挤状况,着力提高游客体验度与满意度。同时,兼顾弱势群体的核心利益和需求。

资料图。

大皖新闻记者 吴永泉

编辑 张大为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