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幕后: 这群航天人交出满分答卷

©原创 2022-10-31 20:42

大皖新闻讯  中国人在太空的家,建好了。北京时间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

火箭测试发射大厅内,跟踪火箭飞行轨迹的报告声传出,大屏幕上火箭的飞行姿态和曲线牵动着在场所有航天工作者。火箭飞行每抵达一次关键节点,大厅内就会响起欣慰的低呼,直至“太阳能帆板展开”这句口令从调度机传出,如雷的掌声终于爆发出来。

“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并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后,空间站三舱T字基本构型就组装完成了。”梦天实验舱飞行任务01指挥员廖国瑞介绍,“推进剂加注后的梦天实验舱最终质量比问天实验舱还要多出72kg,其成功入轨后将超越问天实验舱,成为全世界在轨最重的单舱航天器。”

记者从文昌发射场获悉,自夏入秋,从8月6日到10月31日,文昌发射场的空间站建造测发团队再次齐心协力交出了满分答卷。

“零窗口”发射,点火时间误差在一秒以内

31日下午,随着廖国瑞的倒计时点火口令,文昌发射场首位女性“金手指”刘巾杰按下点火按钮。

本次任务与问天实验舱任务相似,依然具有非连续发射窗口的特点,并且由于目前在轨的“L”构型空间站舱体调整轨道相位的能力较弱,发射窗口可选的余地更小,这对有着大火箭“神经中枢”之称的控制系统提出了很高要求。

控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火箭按预定弹道轨迹飞行、准确入轨。该系统技术抓总于鹏说:“梦天实验舱和天和核心舱要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实现精准对接,这对火箭的地面点火时间要求很高,误差要控制在一秒以内。”

手动点火提高了发射流程的灵活性,但要完美做到“零窗口”点火,意味着各项测试操作容不得半点差错。

根据梦天实验舱任务控制系统指挥员尹景波介绍,每项测发工作要精确到分钟,点火前十分钟更是要精确到秒,岗位人员须具备迅速判读400多个技术状态和2000余项参数并及时反馈的过硬能力。

任务最高峰时,“一舱一船一星”并行在场

大火箭乘船而来 。李汶骏/摄

按照任务计划,今年9月至11月,文昌发射场须密集实施3次发射任务,航天器厂房连续保障时长高达89天,均创发射场新高,这对空间站建造测发团队是一次难逢的大考。

8月6日,满载梦天实验舱和配套仪器设备的集装箱进入发射场后,第一站就是航天器厂房,这也是实验舱在发射场待得最久的地方,航天工作者在这里完成实验舱的总装测试和加注工作。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飞行任务航天器测试保障指挥员董德生介绍:“任务最高峰时,航天器厂房出现了‘一舱一箭一星’同时在场的情况,测试场地、资源保障协调难度大。”

为了实现“精确控制、持续保障”,航天器测试保障团队在“确保主线、兼顾辅线”的原则下,持续优化燃料、供气、空调、特装车、厂房等保障模式,实现各类资源高效利用。

“实验舱在场期间,我们要把环境条件控制在温度20℃、湿度45%以及洁净度8级这个指标,全天候有岗位人员在现场,大家轮班值守。”航天器厂房空调系统负责人刘亚广说,在厂房的常年坚守中,他已习惯这种“团队接力赛”一般的逐梦方式。

“通过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真切感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10月31日这天零点刚过,夜幕下的文昌发射场像早高峰一样热闹——航天工作者们纷纷从宿舍前往工位,正式开启发射“倒计时”。十四个小时后,火箭精准入轨,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今年7月问天舱任务结束后,发射场各系统针对梦天舱任务特点研究了多种极端前置条件下保证舱箭安全状态的应急处置流程。“我们永远不会执行两次完全一样的航天发射任务,变化才是常态。”廖国瑞说。

在本次梦天舱任务中,两型火箭并行测试三十余天。为确保任务之间关键过程互不干涉、紧密衔接,空间站建造测发团队各系统开展多轮专题对接,逐一明确任务计划、场地划分和保障资源,并行测试协调有序,首次实现两型火箭箭体集装箱同时撤场装船,再度提高了发射场执行高密度任务的能力。

从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任务到如今实现空间站三舱T字基本构型的梦天实验舱任务,年轻的文昌发射场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两年半成长之旅。在空间站建造任务过程中,发射场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开展质量确认制度,从火箭型号和专项课题入手,不断织密质量管理网络。

梦天实验舱飞行任务发射场总调度李汶翰说:“空间站建造任务给了我们圆梦的舞台,我们在平凡的岗位通过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可以真切感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此前,李汶翰以同样的岗位参与了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飞行任务。

中国人对浩瀚星海的梦永无止境,航天工作者脚下的路也将一直延伸。梦圆航天,空间站建造测发团队会一直在路上。

徐斌如 都鑫鑫 李汶骏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编辑 许大鹏

大皖新闻讯  中国人在太空的家,建好了。北京时间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

火箭测试发射大厅内,跟踪火箭飞行轨迹的报告声传出,大屏幕上火箭的飞行姿态和曲线牵动着在场所有航天工作者。火箭飞行每抵达一次关键节点,大厅内就会响起欣慰的低呼,直至“太阳能帆板展开”这句口令从调度机传出,如雷的掌声终于爆发出来。

“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并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后,空间站三舱T字基本构型就组装完成了。”梦天实验舱飞行任务01指挥员廖国瑞介绍,“推进剂加注后的梦天实验舱最终质量比问天实验舱还要多出72kg,其成功入轨后将超越问天实验舱,成为全世界在轨最重的单舱航天器。”

记者从文昌发射场获悉,自夏入秋,从8月6日到10月31日,文昌发射场的空间站建造测发团队再次齐心协力交出了满分答卷。

“零窗口”发射,点火时间误差在一秒以内

31日下午,随着廖国瑞的倒计时点火口令,文昌发射场首位女性“金手指”刘巾杰按下点火按钮。

本次任务与问天实验舱任务相似,依然具有非连续发射窗口的特点,并且由于目前在轨的“L”构型空间站舱体调整轨道相位的能力较弱,发射窗口可选的余地更小,这对有着大火箭“神经中枢”之称的控制系统提出了很高要求。

控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火箭按预定弹道轨迹飞行、准确入轨。该系统技术抓总于鹏说:“梦天实验舱和天和核心舱要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实现精准对接,这对火箭的地面点火时间要求很高,误差要控制在一秒以内。”

手动点火提高了发射流程的灵活性,但要完美做到“零窗口”点火,意味着各项测试操作容不得半点差错。

根据梦天实验舱任务控制系统指挥员尹景波介绍,每项测发工作要精确到分钟,点火前十分钟更是要精确到秒,岗位人员须具备迅速判读400多个技术状态和2000余项参数并及时反馈的过硬能力。

任务最高峰时,“一舱一船一星”并行在场

大火箭乘船而来 。李汶骏/摄

按照任务计划,今年9月至11月,文昌发射场须密集实施3次发射任务,航天器厂房连续保障时长高达89天,均创发射场新高,这对空间站建造测发团队是一次难逢的大考。

8月6日,满载梦天实验舱和配套仪器设备的集装箱进入发射场后,第一站就是航天器厂房,这也是实验舱在发射场待得最久的地方,航天工作者在这里完成实验舱的总装测试和加注工作。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飞行任务航天器测试保障指挥员董德生介绍:“任务最高峰时,航天器厂房出现了‘一舱一箭一星’同时在场的情况,测试场地、资源保障协调难度大。”

为了实现“精确控制、持续保障”,航天器测试保障团队在“确保主线、兼顾辅线”的原则下,持续优化燃料、供气、空调、特装车、厂房等保障模式,实现各类资源高效利用。

“实验舱在场期间,我们要把环境条件控制在温度20℃、湿度45%以及洁净度8级这个指标,全天候有岗位人员在现场,大家轮班值守。”航天器厂房空调系统负责人刘亚广说,在厂房的常年坚守中,他已习惯这种“团队接力赛”一般的逐梦方式。

“通过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真切感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10月31日这天零点刚过,夜幕下的文昌发射场像早高峰一样热闹——航天工作者们纷纷从宿舍前往工位,正式开启发射“倒计时”。十四个小时后,火箭精准入轨,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今年7月问天舱任务结束后,发射场各系统针对梦天舱任务特点研究了多种极端前置条件下保证舱箭安全状态的应急处置流程。“我们永远不会执行两次完全一样的航天发射任务,变化才是常态。”廖国瑞说。

在本次梦天舱任务中,两型火箭并行测试三十余天。为确保任务之间关键过程互不干涉、紧密衔接,空间站建造测发团队各系统开展多轮专题对接,逐一明确任务计划、场地划分和保障资源,并行测试协调有序,首次实现两型火箭箭体集装箱同时撤场装船,再度提高了发射场执行高密度任务的能力。

从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任务到如今实现空间站三舱T字基本构型的梦天实验舱任务,年轻的文昌发射场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两年半成长之旅。在空间站建造任务过程中,发射场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开展质量确认制度,从火箭型号和专项课题入手,不断织密质量管理网络。

梦天实验舱飞行任务发射场总调度李汶翰说:“空间站建造任务给了我们圆梦的舞台,我们在平凡的岗位通过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可以真切感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此前,李汶翰以同样的岗位参与了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飞行任务。

中国人对浩瀚星海的梦永无止境,航天工作者脚下的路也将一直延伸。梦圆航天,空间站建造测发团队会一直在路上。

徐斌如 都鑫鑫 李汶骏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编辑 许大鹏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