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将课堂搬到葡萄园、草莓园、鱼塘、酿酒厂,一节课包含了地理、生物、数学、历史、美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9月28日,合肥市四十六中暨陈丽初中地理名师工作室在大圩农业生态园里举办了一场“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田野课堂”教学活动,这是继今年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改革实施,明确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后,合肥初中学校面对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老板,你的阳光玫瑰什么天气下会生长得特别好?”“葡萄的藤蔓上为什么要割出裂口来?”“鱼塘里的鱼苗投放与捕捞出来的鱼按照多少比例配比才能维持住平衡?”上午9:30,大圩生态园里,合肥四十六中八(20班)的同学们涌进田间地头。当书本上的知识来到现实中加以实践时,大家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冒了出来。据了解,此次田野课堂学生分成了两组,小组成员分批进入葡萄园、酒厂、草莓园等,每一组都有跟队的学科老师。成员提出自己的问题,由老师现场进行解答,最后记录下收获以及总结。
“感觉这次的田野课堂收获很大,这些都是单纯看书体会不到的。”八(20班)同学殷宇昊说,之前这里种植水稻一年2000元收入,种植草莓后2万元,这让大家明白了传统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关系。鱼塘养殖也让大家明白多个学科知识如何融合在一起,例如鱼塘运用的打氧机运用了化学、物理两个学科,提高养鱼的存活率和产量。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次的田野课堂是一次跨学科学习的尝试和探索,目前看教学效果非常好。”合肥市陈丽初中地理名师工作室领头人陈丽告诉记者,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课内外学习有机融合,整体规划课后服务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从当天的田野课堂融合了地理、历史、数学、生物、美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可以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中。例如葡萄藤上要切开几个裂口,这运用到了生物学科的“营养下流”知识;大圩为何适合种植葡萄等作物运用到了地理知识;鱼塘鱼苗的投放和鱼的捕捞比例需要数学知识;而大圩的历史则属于历史学科范畴。爱写生的同学还可以现场作画。这种跨学科融合教学让学生印象深刻,寓教于乐。
大皖新闻记者 张晓嵘
编辑 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