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0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原创 2022-08-12 17:52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8月12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安徽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科技创新专场获悉,十年来,安徽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由十年前的第15位上升至第8位,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更多领域科技创新并跑领跑

十年来,我省建成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实现并跑领跑。

我省实施专项推进行动,全面入轨运行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等“国之重器”相继问世。成功研发“九章”“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争取深空探测实验室落户安徽。

高水平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我省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形成已建、在建、拟建的“3+4+N”大科学装置集群化发展格局,数量居全国前列。“人造太阳”创造1056秒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11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我省还建成认知智能实验室等“国字号”创新平台216家,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34家,在全国率先组建4家创新联合体,催生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铁基高温超导体、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等3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累计10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高新技术企业位居全国第8位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会上介绍,2021年,全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9件、居全国第7位,较2012年增长14.4倍;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93.1%,对全省规上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达61.1%。

“十年来,我们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科技经济融合的关键环节,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跻身全国十强省。”吴劲松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占比规上工业增加值45.7%,较2012年提升10.9个百分点。

全省建有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3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30家(其中4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19家(其中70家国家级),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1742家增加到2021年11368家,增长了5.5倍,位居全国第8位。

我省还高标准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芜湖、马鞍山等5个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科大硅谷”“中国声谷”等产业集聚地,集成电路等4领域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3位。建成滁州等国家高新区7家,2021年全省20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分别达1.4万和2.1万亿元,创造了全省13.8%的规上工业增加值、27%的税收收入。

13项“安徽经验”在全国推广复制

十年来,从合芜蚌示范区政策先行先试,到全国首个省级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再到《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安徽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创新创业生态明显改善。

我省注重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完成首轮全创改试验,“编制周转池”“专利权融资”“区域科创板”等13项“安徽经验”在全国推广复制。首创“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被国务院发文推广。扎实推进国家新一轮全创改,成功揭榜“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等11项改革任务,数量居全国第一。

我省还深入推进放权赋能改革。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大力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建成全国首个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谋划设立150亿元的基金群,支持高校师生、人才团队和新型研发机构早期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损失容忍率最高可达80%。依托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已累计设立子基金13支、总规模超31亿元。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编辑  许大鹏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8月12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安徽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科技创新专场获悉,十年来,安徽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由十年前的第15位上升至第8位,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更多领域科技创新并跑领跑

十年来,我省建成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实现并跑领跑。

我省实施专项推进行动,全面入轨运行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等“国之重器”相继问世。成功研发“九章”“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争取深空探测实验室落户安徽。

高水平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我省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形成已建、在建、拟建的“3+4+N”大科学装置集群化发展格局,数量居全国前列。“人造太阳”创造1056秒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11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我省还建成认知智能实验室等“国字号”创新平台216家,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34家,在全国率先组建4家创新联合体,催生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铁基高温超导体、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等3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累计10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高新技术企业位居全国第8位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会上介绍,2021年,全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9件、居全国第7位,较2012年增长14.4倍;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93.1%,对全省规上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达61.1%。

“十年来,我们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科技经济融合的关键环节,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跻身全国十强省。”吴劲松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占比规上工业增加值45.7%,较2012年提升10.9个百分点。

全省建有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3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30家(其中4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19家(其中70家国家级),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1742家增加到2021年11368家,增长了5.5倍,位居全国第8位。

我省还高标准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芜湖、马鞍山等5个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科大硅谷”“中国声谷”等产业集聚地,集成电路等4领域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3位。建成滁州等国家高新区7家,2021年全省20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分别达1.4万和2.1万亿元,创造了全省13.8%的规上工业增加值、27%的税收收入。

13项“安徽经验”在全国推广复制

十年来,从合芜蚌示范区政策先行先试,到全国首个省级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再到《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安徽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创新创业生态明显改善。

我省注重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完成首轮全创改试验,“编制周转池”“专利权融资”“区域科创板”等13项“安徽经验”在全国推广复制。首创“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被国务院发文推广。扎实推进国家新一轮全创改,成功揭榜“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等11项改革任务,数量居全国第一。

我省还深入推进放权赋能改革。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大力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建成全国首个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谋划设立150亿元的基金群,支持高校师生、人才团队和新型研发机构早期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损失容忍率最高可达80%。依托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已累计设立子基金13支、总规模超31亿元。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编辑  许大鹏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