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作家陈家桥谈古尔纳摘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反映了大陆板块之间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原创 2021-10-08 21:28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10月7日晚,瑞典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其颁奖词为“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

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现年73岁。1960年代末,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以难民身份抵达英国,此后定居英国,以英语开始写作。古尔纳的作品暂无中文译本,不过70后代表作家陈家桥在杂志上看过这位作家的一个短篇,而他8日下午也从文学写作的立场分析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逻辑。

古尔纳的背景和创作特殊且丰富

对于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坦桑尼亚的小说家,在意外之余,陈家桥表示这也展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魅力,“古尔纳这次获奖,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意味的。”

只是在《译林》上读过古尔纳的一个短篇,陈家桥认为,通过一篇小说是不能够概括一个作家的,“但他能够获奖,包括授奖词,也包括媒体的反映,即便是很有限的反应,我觉得他的获奖还是恰当的。”

“他的那篇短篇小说《囚笼》,我觉得非常的故事,也非常写实。包括我看到他写的最著名的小说《天堂》的介绍,还有一个《海边》的小说,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几个新的动态。”陈家桥表示,在后现代这个语境里面,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新批评主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还有移民、流亡、离散几个大的概念和主题“实际上古尔纳的作品成为这个文学景观里面最新的符合潮流的东西。”

具体到古尔纳身上,陈家桥认为,非洲和英国这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英语国家、英语文学、英语文化和非洲的基因碰撞,成为作家文本构造的动力和动因,促成了文学的特殊性,“比如奈保尔的作品有加勒比地区、印度文化的基因。我了解到古尔纳的这个小说,除了有非洲的基因以外,还有穆斯林文化的交融,它里面有民族的,有文化的,有后现代的,有大陆板块之间的文化冲突和融合,有多重身份在里面,所以这个足见他有足够的丰富性。”

库切获奖是标志性的 古尔纳获奖是延续

陈家桥认为,古尔纳的获奖表达了世界文学的这种新动向,实际反映的就是对这种流散、离散的这样一种写作,“就是反映人和他的文化之间,和他的生活环境之间,产生了一种漂移的、离散的、放射性的这样一种关系。它是有深层文化背景,是一个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的情况下的一种写作。”

陈家桥以英国文坛移民三杰和古尔纳为例,指出世界文学的这种新动向,“这几年获奖的作家就可以反映这一点。在英国有移民三杰,刚好坦桑尼亚这个小说家古尔纳,他也是在英国的移民作家。‘移民三杰’石黑一雄、奈保尔和拉什迪三个是最有名的,其中石黑一雄和奈保尔已经获过奖,拉什迪一直呼声很高,但是古尔纳并不是特别有名,为什么他是那个获奖的,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一个特殊性,因为他身上有非洲的这个背景。”

非洲获奖的作家包括南非的库切在陈家桥看来,库切在2003年获奖是个标志性的事情,“库切是一个住在开普敦的白人,他移民到西方社会,后面回到开普敦,他身上这种移民性所体现的这种流散也好,离散也好,这种主题是非常明确的。他的生活和他的文化背景之间所产生的这种撕裂,然后试图去弥合,构成这种奇异性的新的一种文学图景。”陈家桥认为,库切、奈保尔和古尔纳的获奖,有非常值得关注的一脉相承的地方。

陈家桥

【作家陈家桥】

谈麦克尤恩和阿多尼斯为啥不获奖

村上春树、麦克尤恩和多位中国作家多年来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总会成为热门人物,陈家桥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像麦克尤恩的写作,实际上也写得足够好,包括改编成电影的《赎罪》,包括《无辜者》、《星期六》和《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啊,在中国有很大的受众,为什么老是不能获奖,因为毕竟他就是英国的作家,他就是英语写作中的翘楚,获过很多国际大奖,但他就是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这个反映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就想坐在中心看边缘,我觉得这个是一直是诺贝尔奖的一个特点,我觉得它恰恰也反映了在世界文学的整个批评体系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动向,就是说它不仅站在中心,确立中心话语,它实际上是要站在中心来为全世界发言。”

“所以我觉得,颁给古尔纳那种作家,我觉得比颁给麦克尤恩,对世界文学的走向也好,对新的批评环境的整合也好,对鼓励世界文学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对主义也好,对新批评格局的触动和促进也好,我觉得还是有好处的。至于麦克尤恩,他写得足够好,但恰恰就是应该,怎么说呢,就是把一些主流的中心的作家晾在一边,让这些边缘的作家能够获奖,这恰恰是一个批评,应该做的。”

至于诺贝尔奖肯定美国诗人格里克,而没有给阿多尼斯这样呼声很高的诗人,“这恰恰就是复杂的批评环境的一个反转。它既有从中心往外看的这个视角,同时也有对中心里面的一个一个纯粹的语言追求,或者说是诗性写作的肯定,包括给鲍勃·迪伦,都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诺贝尔文学奖疯了,比如说给鲍勃·迪伦,比如说像以前给过那个搞哲学的柏格森,包括给英国首相丘吉尔,都是和文学关系不太大的人,但恰恰也反映了文学的这种多样性,也反映了它试图从文学涵盖到历史、哲学、音乐的野心,文学本身有这样的一个野心,有这样的一个趣味上的扩散。”

再为米兰·昆德拉遗憾一下

“虽然古尔纳目前让中国读者有印象的就是一个《囚笼》,还有就是媒体上有关于《天堂》等等他的最著名的小说的一些简介,我还是觉得他获奖是当之无愧的。刚才说的后现代语境下的各种图景,包括女性主义,你看这些年给了多少女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赫塔·米勒、阿列克谢耶维奇……特别是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是有非洲生活背景的这么一个女作家,她《金色笔记》写得特别好。我觉得诺贝尔奖从来不会不恰当的,颁奖就是恰当的,每一次是颁给谁,这种风向标,预示着整个人类社会在文学这一块的一个新的动向。

“我觉得我还要强调一点啊,我觉得米兰·昆德拉没有获奖还是有点遗憾。实际上米兰·昆德拉是个流亡作家,流亡作家就是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仅是文化的原因,写作上政治性挂的可能更多,但是诺贝尔奖有一点,我觉得始终是和政治是保持着相对独立和清醒的关系,无论是政治上过于热情,还是说在政治上相对来讲比较激进,我觉得都不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选项。诺贝尔文学奖对文学的这种处理,是更关注于文学背后的文化差异,文化的新的动向和文化对社会的整合,诺贝尔文学奖正是在这一点上,进一步确立了新的权威。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


编辑 王翠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10月7日晚,瑞典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其颁奖词为“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

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现年73岁。1960年代末,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以难民身份抵达英国,此后定居英国,以英语开始写作。古尔纳的作品暂无中文译本,不过70后代表作家陈家桥在杂志上看过这位作家的一个短篇,而他8日下午也从文学写作的立场分析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逻辑。

古尔纳的背景和创作特殊且丰富

对于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坦桑尼亚的小说家,在意外之余,陈家桥表示这也展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魅力,“古尔纳这次获奖,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意味的。”

只是在《译林》上读过古尔纳的一个短篇,陈家桥认为,通过一篇小说是不能够概括一个作家的,“但他能够获奖,包括授奖词,也包括媒体的反映,即便是很有限的反应,我觉得他的获奖还是恰当的。”

“他的那篇短篇小说《囚笼》,我觉得非常的故事,也非常写实。包括我看到他写的最著名的小说《天堂》的介绍,还有一个《海边》的小说,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几个新的动态。”陈家桥表示,在后现代这个语境里面,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新批评主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还有移民、流亡、离散几个大的概念和主题“实际上古尔纳的作品成为这个文学景观里面最新的符合潮流的东西。”

具体到古尔纳身上,陈家桥认为,非洲和英国这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英语国家、英语文学、英语文化和非洲的基因碰撞,成为作家文本构造的动力和动因,促成了文学的特殊性,“比如奈保尔的作品有加勒比地区、印度文化的基因。我了解到古尔纳的这个小说,除了有非洲的基因以外,还有穆斯林文化的交融,它里面有民族的,有文化的,有后现代的,有大陆板块之间的文化冲突和融合,有多重身份在里面,所以这个足见他有足够的丰富性。”

库切获奖是标志性的 古尔纳获奖是延续

陈家桥认为,古尔纳的获奖表达了世界文学的这种新动向,实际反映的就是对这种流散、离散的这样一种写作,“就是反映人和他的文化之间,和他的生活环境之间,产生了一种漂移的、离散的、放射性的这样一种关系。它是有深层文化背景,是一个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的情况下的一种写作。”

陈家桥以英国文坛移民三杰和古尔纳为例,指出世界文学的这种新动向,“这几年获奖的作家就可以反映这一点。在英国有移民三杰,刚好坦桑尼亚这个小说家古尔纳,他也是在英国的移民作家。‘移民三杰’石黑一雄、奈保尔和拉什迪三个是最有名的,其中石黑一雄和奈保尔已经获过奖,拉什迪一直呼声很高,但是古尔纳并不是特别有名,为什么他是那个获奖的,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一个特殊性,因为他身上有非洲的这个背景。”

非洲获奖的作家包括南非的库切在陈家桥看来,库切在2003年获奖是个标志性的事情,“库切是一个住在开普敦的白人,他移民到西方社会,后面回到开普敦,他身上这种移民性所体现的这种流散也好,离散也好,这种主题是非常明确的。他的生活和他的文化背景之间所产生的这种撕裂,然后试图去弥合,构成这种奇异性的新的一种文学图景。”陈家桥认为,库切、奈保尔和古尔纳的获奖,有非常值得关注的一脉相承的地方。

陈家桥

【作家陈家桥】

谈麦克尤恩和阿多尼斯为啥不获奖

村上春树、麦克尤恩和多位中国作家多年来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总会成为热门人物,陈家桥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像麦克尤恩的写作,实际上也写得足够好,包括改编成电影的《赎罪》,包括《无辜者》、《星期六》和《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啊,在中国有很大的受众,为什么老是不能获奖,因为毕竟他就是英国的作家,他就是英语写作中的翘楚,获过很多国际大奖,但他就是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这个反映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就想坐在中心看边缘,我觉得这个是一直是诺贝尔奖的一个特点,我觉得它恰恰也反映了在世界文学的整个批评体系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动向,就是说它不仅站在中心,确立中心话语,它实际上是要站在中心来为全世界发言。”

“所以我觉得,颁给古尔纳那种作家,我觉得比颁给麦克尤恩,对世界文学的走向也好,对新的批评环境的整合也好,对鼓励世界文学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对主义也好,对新批评格局的触动和促进也好,我觉得还是有好处的。至于麦克尤恩,他写得足够好,但恰恰就是应该,怎么说呢,就是把一些主流的中心的作家晾在一边,让这些边缘的作家能够获奖,这恰恰是一个批评,应该做的。”

至于诺贝尔奖肯定美国诗人格里克,而没有给阿多尼斯这样呼声很高的诗人,“这恰恰就是复杂的批评环境的一个反转。它既有从中心往外看的这个视角,同时也有对中心里面的一个一个纯粹的语言追求,或者说是诗性写作的肯定,包括给鲍勃·迪伦,都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诺贝尔文学奖疯了,比如说给鲍勃·迪伦,比如说像以前给过那个搞哲学的柏格森,包括给英国首相丘吉尔,都是和文学关系不太大的人,但恰恰也反映了文学的这种多样性,也反映了它试图从文学涵盖到历史、哲学、音乐的野心,文学本身有这样的一个野心,有这样的一个趣味上的扩散。”

再为米兰·昆德拉遗憾一下

“虽然古尔纳目前让中国读者有印象的就是一个《囚笼》,还有就是媒体上有关于《天堂》等等他的最著名的小说的一些简介,我还是觉得他获奖是当之无愧的。刚才说的后现代语境下的各种图景,包括女性主义,你看这些年给了多少女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赫塔·米勒、阿列克谢耶维奇……特别是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是有非洲生活背景的这么一个女作家,她《金色笔记》写得特别好。我觉得诺贝尔奖从来不会不恰当的,颁奖就是恰当的,每一次是颁给谁,这种风向标,预示着整个人类社会在文学这一块的一个新的动向。

“我觉得我还要强调一点啊,我觉得米兰·昆德拉没有获奖还是有点遗憾。实际上米兰·昆德拉是个流亡作家,流亡作家就是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仅是文化的原因,写作上政治性挂的可能更多,但是诺贝尔奖有一点,我觉得始终是和政治是保持着相对独立和清醒的关系,无论是政治上过于热情,还是说在政治上相对来讲比较激进,我觉得都不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选项。诺贝尔文学奖对文学的这种处理,是更关注于文学背后的文化差异,文化的新的动向和文化对社会的整合,诺贝尔文学奖正是在这一点上,进一步确立了新的权威。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


编辑 王翠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