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近20年前,新安晚报特派记者“亲历阿富汗”

©原创 2021-08-22 19:09

盘点近日的全球新闻,最大的“头条”令世界震惊——阿富汗塔利班兵不血刃重返喀布尔,美利坚兵如山倒上演大溃败,再现1975年越南“西贡时刻”。

正如新华社曾任驻阿富汗记者的“牛弹琴”所言:“毫无疑问,这是今年美国最大的战略溃败。没有之一。”“甚至都不能说是今年的最大溃败,而是这个世纪的美军最大战略溃败,如果伊拉克战争不算的话。”

连日来,新安晚报高度关注、连续浓墨报道这一重大国际事件的演变。

其实,新安晚报老读者可能还记得,近20年前,因“9·11”事件导致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就成为新安晚报创刊以来一次重大的国际新闻报道,产生广泛影响。

2002年10月,新安晚报特派记者曹显钰奔赴阿富汗战地采访,成为全国省级平面媒体第一位赴阿富汗战地采访的记者。

全国那么多媒体,为什么新安晚报记者成为全国省级平面媒体第一位赴阿富汗战地采访的记者?这是新安晚报记者以较强新闻敏感快速捕捉新闻线索、克服意外困难深度采访、连续抢发独家新闻产生的积极效应。



2002年1月25日上午一上班,新安晚报新闻编辑部主任曹显钰像往常一样,争分夺秒从采编系统向各位值班编辑分发记者稿件后,接着编辑处理外部通讯员来稿。在编辑安徽建工集团通讯员王进魁采写的一篇关于“该集团海外分公司在阿尔及利亚中标安徽最大国外建筑工程项目”来稿时,看到最后一行话:“该集团近日还承建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修缮工程”。曹显钰心头一跳、眼睛一亮,仿佛瞬间抓到一条“大活鱼”,十分兴奋,马上辗转联系安徽建工集团时任负责人,说明承建中国驻阿使馆修缮工程,不是一个普通工程项目,而是一个预示中阿即将全面恢复中断23年外交关系、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项目,由此取得了建工集团和海外分公司领导的理解,在采访上得到积极配合。

曹显钰连续3个多小时深度采访多人、挖掘全部新闻素材后,当晚加班写稿,次日1月26日即在新安晚报头版头条配图刊发《安徽建工独家修缮我驻阿使馆》,27日接着在头版头条通栏刊发《修缮中国驻阿使馆  为何选中安徽建工?》,打了一个独家连续抢发的漂亮仗。



新安晚报独家报道两“炮”打响,受到全国媒体的关注与转发,得到安徽建工集团和海外分公司领导的肯定与信任。

2002年1月31日,安徽建工集团海外分公司独家通知新安晚报,安徽建工集团修缮中国驻阿使馆工程先遣队完成先遣任务,从喀布尔飞经伊斯兰堡、乌鲁木齐、北京,2月1日7:00回到合肥。2月1日一早,曹显钰与该公司领导一起提前赶到合肥火车站欢迎先遣队归来,在当天截稿之前赶回报社独家抢发图片新闻《修缮我驻阿使馆  先遣队今晨凯旋》。随后立即赶往安徽建工海外分公司独家采访先遣队员,深入挖掘新闻素材,当天加班撰写长篇通讯《先遣队“出征”阿富汗纪实》,次日2月2日在新安晚报头版头条半版配图、转二版整版配图重磅独家刊发,再次连续首发独家报道,产生良好反响。



系列独家报道被中外媒体转载后,引起国内外对中阿恢复中断23年外交关系的关注。中国外交部前新闻发言人、时任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孙玉玺看到新安晚报报道后十分高兴,通过安徽建工集团海外分公司时任负责人吴康转达口头邀请之后,2002年9月,又以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名义向新安晚报发来中英文《邀请函》,邀请曹显钰“于10月赴阿富汗参加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馆舍启用庆贺仪式并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

对这一独家邀请,安徽日报和新安晚报社时任领导十分重视,充分权衡安全与报道因素后,决定特派记者曹显钰赴阿富汗参加中国驻阿使馆复馆庆典仪式并进行新闻采访报道。



2002年10月27日出发,开启阿富汗战地行的20多天里,曹显钰历经周折,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机场入境安检时,因为所带行李问题,被警察怀疑是恐怖分子,带进小房间隔离,费尽周折联系送来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开具的证明,如拿到救命金牌一样,虚惊一场,如释重负。

探访喀布尔附近一座山顶上前苏联入侵时留下的军事基地时,在盘山路行驶的车标牌左右两边突然横挂上一根疑似地雷引线,有经验的驾驶员迅速刹车,一行人猫在车上五六分钟不敢动弹,驾驶者轻轻下车剪断引线,一行人惊魂之后,侥幸而回。



建筑“皖军”按时抚平“创伤”,中国驻阿使馆重新启用。

2002年10月31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艳阳高照,遭受20多年战争破坏的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办公楼,经过安徽建工集团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6个多月的紧张施工,10月31日全面完成一期工程使馆办公楼、对外楼的修建工程,交付中国驻阿使馆正式启用。

中国大使馆以庄重典雅的崭新形象重新出现在喀布尔市中心大道第13街联合国驻阿总部旁,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湛蓝色的天空下,心绪激扬的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孙玉玺带领全体使馆人员正式进驻大使馆。

在庆贺使馆重新启用仪式上,孙玉玺大使高兴地宣布,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全体人员将在修建一新的大使馆开始办公,这标志着从这一天起,中国驻阿使馆可以像中国所有驻外使馆一样,有了自己的安全稳定的办公场所和全面履行外交工作各项职能的保障,同时,这也为全面发展中阿两国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1993年2月10日,阿富汗内战中,一枚火箭从天而降在中国驻阿使馆主楼屋顶上爆炸,第二天中国使馆撤离。当时的中国驻阿使馆临时代办张敏面对外国记者的提问说:“我们现在撤离,将来还会回来的。”

9年后,当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孙玉玺带领中国外交官重返驻阿大使馆时,中阿关系恢复进入一个新阶段。

此前,由于使馆馆舍遭受多年战争创伤,当年2月6日复馆的中国驻阿大使馆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喀布尔临时租住2栋民房办公,在工作生活极端困难条件下开展各项外交工作。



在阿采访期间,曹显钰震撼于战争给阿富汗带来的巨大创伤,见证了中国为阿富汗重建付出的努力。对于重建中国援建的阿富汗帕尔旺水利工程,曹显钰跟随孙玉玺大使全程采访了阿富汗水利部部长、帕尔旺省省长和中国排雷专家考察团对帕尔旺水利工程雷区的考察。

帕尔旺水利工程是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援助阿富汗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在阿富汗农业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20多年的战争,这一水利工程遭到严重破坏,在中国政府承诺向阿富汗政府提供的项目援助中,这项工程被列为已确定的三大重点重建工程之一。但由于这一工程及灌区布满地雷,开工前必须进行全面排雷。为此,中国有关方面特别派出排雷专家考察团专程前来考察。



11月9日上午,孙玉玺大使、路长金商务参赞带领排雷考察团一行与阿富汗水利部部长进行会谈。该水利部长对孙玉玺大使表示,阿富汗人民对中国政府对阿恢复重建工作给予的大量援助非常感谢,阿富汗人民将永生不忘。 随后,孙玉玺大使、路长金商务参赞带领考察团一行来到帕尔旺省,与该省省长会谈。 考察团当天对灌区进行实地考察后,召集联合国驻该地区的排雷专家,与中国专家一起对帕尔旺水利工程及整个灌区的地雷分布、地雷种类及排雷进程进行商讨,以利对灌区周围进行排雷。



在阿期间,曹显钰专访孙玉玺大使,畅谈中阿关系和发展。



在阿期间,曹显钰专访路长金商务参赞,畅谈中阿经贸往来。



20多天的阿富汗战地行中,曹显钰见证了中国驻阿使馆重新启用这一历史时刻,见证了中阿友好的历史,见证了阿富汗20多年宵禁的“首次解禁”,也见证了战争给阿富汗带来“无法忘却的创伤”,经历了“差点被当成恐怖分子”的艰难行程、“历险攻下碉堡”的基地惊魂、步步惊心的战地“雷区行”。



采访中,曹显钰也感受了“斋月”,走访了喀布尔“花街”,感受到阿富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20年过去了,从当年曹显钰决定去阿富汗战地采访到现在,都会有人以别样眼光发出疑问:为什么要去?你不怕死吗?

曹显钰的回答很简单,一是因为“9·11”事件导致阿富汗发生一场尚未结束的战争,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出新闻的地方。二是正如他在《亲历阿富汗》一书封底写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新闻的地方,就应该有记者的身影。”除非穷尽努力而无法如愿。



由此,当年在新安晚报购买一份保险、自己加买一份保险后,曹显钰泪涌写下两封“遗书”存在家中电脑里,留给妻子和当时8岁的儿子,义无反顾开启了阿富汗战地行,创造了他本人、新安晚报的首次国外战地报道,书写了安徽新闻史的崭新一页。



结束20多天战地采访,乘上航班离开喀布尔时,俯视天宇下苍茫大地那片破碎的河山,曹显钰祈盼阿富汗早日结束战乱、重建家园,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别了,阿富汗,希望几年后再来看你时,是另一个模样……”“我再也没有回过阿富汗。”“当年采访过的阿富汗小朋友,肯定已经长大成人了,希望他们都还活着。”8月17日,新华社曾任驻阿富汗记者的“牛弹琴”微信公号一文中这段话,曹显钰也感同身受,情同所系。

周梦雅/文 曹显钰/图

编辑   姚凯    许大鹏


盘点近日的全球新闻,最大的“头条”令世界震惊——阿富汗塔利班兵不血刃重返喀布尔,美利坚兵如山倒上演大溃败,再现1975年越南“西贡时刻”。

正如新华社曾任驻阿富汗记者的“牛弹琴”所言:“毫无疑问,这是今年美国最大的战略溃败。没有之一。”“甚至都不能说是今年的最大溃败,而是这个世纪的美军最大战略溃败,如果伊拉克战争不算的话。”

连日来,新安晚报高度关注、连续浓墨报道这一重大国际事件的演变。

其实,新安晚报老读者可能还记得,近20年前,因“9·11”事件导致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就成为新安晚报创刊以来一次重大的国际新闻报道,产生广泛影响。

2002年10月,新安晚报特派记者曹显钰奔赴阿富汗战地采访,成为全国省级平面媒体第一位赴阿富汗战地采访的记者。

全国那么多媒体,为什么新安晚报记者成为全国省级平面媒体第一位赴阿富汗战地采访的记者?这是新安晚报记者以较强新闻敏感快速捕捉新闻线索、克服意外困难深度采访、连续抢发独家新闻产生的积极效应。



2002年1月25日上午一上班,新安晚报新闻编辑部主任曹显钰像往常一样,争分夺秒从采编系统向各位值班编辑分发记者稿件后,接着编辑处理外部通讯员来稿。在编辑安徽建工集团通讯员王进魁采写的一篇关于“该集团海外分公司在阿尔及利亚中标安徽最大国外建筑工程项目”来稿时,看到最后一行话:“该集团近日还承建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修缮工程”。曹显钰心头一跳、眼睛一亮,仿佛瞬间抓到一条“大活鱼”,十分兴奋,马上辗转联系安徽建工集团时任负责人,说明承建中国驻阿使馆修缮工程,不是一个普通工程项目,而是一个预示中阿即将全面恢复中断23年外交关系、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项目,由此取得了建工集团和海外分公司领导的理解,在采访上得到积极配合。

曹显钰连续3个多小时深度采访多人、挖掘全部新闻素材后,当晚加班写稿,次日1月26日即在新安晚报头版头条配图刊发《安徽建工独家修缮我驻阿使馆》,27日接着在头版头条通栏刊发《修缮中国驻阿使馆  为何选中安徽建工?》,打了一个独家连续抢发的漂亮仗。



新安晚报独家报道两“炮”打响,受到全国媒体的关注与转发,得到安徽建工集团和海外分公司领导的肯定与信任。

2002年1月31日,安徽建工集团海外分公司独家通知新安晚报,安徽建工集团修缮中国驻阿使馆工程先遣队完成先遣任务,从喀布尔飞经伊斯兰堡、乌鲁木齐、北京,2月1日7:00回到合肥。2月1日一早,曹显钰与该公司领导一起提前赶到合肥火车站欢迎先遣队归来,在当天截稿之前赶回报社独家抢发图片新闻《修缮我驻阿使馆  先遣队今晨凯旋》。随后立即赶往安徽建工海外分公司独家采访先遣队员,深入挖掘新闻素材,当天加班撰写长篇通讯《先遣队“出征”阿富汗纪实》,次日2月2日在新安晚报头版头条半版配图、转二版整版配图重磅独家刊发,再次连续首发独家报道,产生良好反响。



系列独家报道被中外媒体转载后,引起国内外对中阿恢复中断23年外交关系的关注。中国外交部前新闻发言人、时任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孙玉玺看到新安晚报报道后十分高兴,通过安徽建工集团海外分公司时任负责人吴康转达口头邀请之后,2002年9月,又以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名义向新安晚报发来中英文《邀请函》,邀请曹显钰“于10月赴阿富汗参加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馆舍启用庆贺仪式并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

对这一独家邀请,安徽日报和新安晚报社时任领导十分重视,充分权衡安全与报道因素后,决定特派记者曹显钰赴阿富汗参加中国驻阿使馆复馆庆典仪式并进行新闻采访报道。



2002年10月27日出发,开启阿富汗战地行的20多天里,曹显钰历经周折,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机场入境安检时,因为所带行李问题,被警察怀疑是恐怖分子,带进小房间隔离,费尽周折联系送来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开具的证明,如拿到救命金牌一样,虚惊一场,如释重负。

探访喀布尔附近一座山顶上前苏联入侵时留下的军事基地时,在盘山路行驶的车标牌左右两边突然横挂上一根疑似地雷引线,有经验的驾驶员迅速刹车,一行人猫在车上五六分钟不敢动弹,驾驶者轻轻下车剪断引线,一行人惊魂之后,侥幸而回。



建筑“皖军”按时抚平“创伤”,中国驻阿使馆重新启用。

2002年10月31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艳阳高照,遭受20多年战争破坏的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办公楼,经过安徽建工集团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6个多月的紧张施工,10月31日全面完成一期工程使馆办公楼、对外楼的修建工程,交付中国驻阿使馆正式启用。

中国大使馆以庄重典雅的崭新形象重新出现在喀布尔市中心大道第13街联合国驻阿总部旁,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湛蓝色的天空下,心绪激扬的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孙玉玺带领全体使馆人员正式进驻大使馆。

在庆贺使馆重新启用仪式上,孙玉玺大使高兴地宣布,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全体人员将在修建一新的大使馆开始办公,这标志着从这一天起,中国驻阿使馆可以像中国所有驻外使馆一样,有了自己的安全稳定的办公场所和全面履行外交工作各项职能的保障,同时,这也为全面发展中阿两国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1993年2月10日,阿富汗内战中,一枚火箭从天而降在中国驻阿使馆主楼屋顶上爆炸,第二天中国使馆撤离。当时的中国驻阿使馆临时代办张敏面对外国记者的提问说:“我们现在撤离,将来还会回来的。”

9年后,当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孙玉玺带领中国外交官重返驻阿大使馆时,中阿关系恢复进入一个新阶段。

此前,由于使馆馆舍遭受多年战争创伤,当年2月6日复馆的中国驻阿大使馆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喀布尔临时租住2栋民房办公,在工作生活极端困难条件下开展各项外交工作。



在阿采访期间,曹显钰震撼于战争给阿富汗带来的巨大创伤,见证了中国为阿富汗重建付出的努力。对于重建中国援建的阿富汗帕尔旺水利工程,曹显钰跟随孙玉玺大使全程采访了阿富汗水利部部长、帕尔旺省省长和中国排雷专家考察团对帕尔旺水利工程雷区的考察。

帕尔旺水利工程是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援助阿富汗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在阿富汗农业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20多年的战争,这一水利工程遭到严重破坏,在中国政府承诺向阿富汗政府提供的项目援助中,这项工程被列为已确定的三大重点重建工程之一。但由于这一工程及灌区布满地雷,开工前必须进行全面排雷。为此,中国有关方面特别派出排雷专家考察团专程前来考察。



11月9日上午,孙玉玺大使、路长金商务参赞带领排雷考察团一行与阿富汗水利部部长进行会谈。该水利部长对孙玉玺大使表示,阿富汗人民对中国政府对阿恢复重建工作给予的大量援助非常感谢,阿富汗人民将永生不忘。 随后,孙玉玺大使、路长金商务参赞带领考察团一行来到帕尔旺省,与该省省长会谈。 考察团当天对灌区进行实地考察后,召集联合国驻该地区的排雷专家,与中国专家一起对帕尔旺水利工程及整个灌区的地雷分布、地雷种类及排雷进程进行商讨,以利对灌区周围进行排雷。



在阿期间,曹显钰专访孙玉玺大使,畅谈中阿关系和发展。



在阿期间,曹显钰专访路长金商务参赞,畅谈中阿经贸往来。



20多天的阿富汗战地行中,曹显钰见证了中国驻阿使馆重新启用这一历史时刻,见证了中阿友好的历史,见证了阿富汗20多年宵禁的“首次解禁”,也见证了战争给阿富汗带来“无法忘却的创伤”,经历了“差点被当成恐怖分子”的艰难行程、“历险攻下碉堡”的基地惊魂、步步惊心的战地“雷区行”。



采访中,曹显钰也感受了“斋月”,走访了喀布尔“花街”,感受到阿富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20年过去了,从当年曹显钰决定去阿富汗战地采访到现在,都会有人以别样眼光发出疑问:为什么要去?你不怕死吗?

曹显钰的回答很简单,一是因为“9·11”事件导致阿富汗发生一场尚未结束的战争,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出新闻的地方。二是正如他在《亲历阿富汗》一书封底写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新闻的地方,就应该有记者的身影。”除非穷尽努力而无法如愿。



由此,当年在新安晚报购买一份保险、自己加买一份保险后,曹显钰泪涌写下两封“遗书”存在家中电脑里,留给妻子和当时8岁的儿子,义无反顾开启了阿富汗战地行,创造了他本人、新安晚报的首次国外战地报道,书写了安徽新闻史的崭新一页。



结束20多天战地采访,乘上航班离开喀布尔时,俯视天宇下苍茫大地那片破碎的河山,曹显钰祈盼阿富汗早日结束战乱、重建家园,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别了,阿富汗,希望几年后再来看你时,是另一个模样……”“我再也没有回过阿富汗。”“当年采访过的阿富汗小朋友,肯定已经长大成人了,希望他们都还活着。”8月17日,新华社曾任驻阿富汗记者的“牛弹琴”微信公号一文中这段话,曹显钰也感同身受,情同所系。

周梦雅/文 曹显钰/图

编辑   姚凯    许大鹏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