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合肥正申报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 电子健康码将上线“医保移动支付结算”

©原创 2021-08-18 17:19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合肥正在申报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电子健康码将上线“医保移动支付结算”功能、展非急救患者转运探索……针对合肥市“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合肥市卫健委日前进行了集中答复,透露了诸多民生热点。

关键词:区域医疗中心

合肥正在申报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

2019年10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联合印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发改社会[2019]1670号),方案提出通过3-5年努力,形成一批以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的专科联盟,相关地区重点病种治疗水平与京、沪等地差距大幅缩小,跨省、跨区域就医大幅减少,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合肥市第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许占海等两名代表提出了“关于建设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议”议案。对此,合肥市卫健委在答复函中称,目前,长丰县北城医院(中国科大附一院北区)正在申报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该项目于2018年5月完成初步设计批复,项目概算总投资约16亿元,总占地面积约286.44亩,总建筑面积约42.88万平米,目前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设。

2020年11月,省级已向国家提交了《关于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的请示》,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输出医院,以中科大附一院为依托,将长丰县北城医院(中科大附一院北区)建设成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目前,长丰县北城医院(中科大附一院北区)包括综合楼与创伤中心楼在内的项目主体及二次结构已施工完成,建设资金由长丰县财政通过统筹财力和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保障;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已做为省级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5亿元,等待国家审批。

关键词:便捷就医

电子健康码将上线“医保移动支付结算”功能

在合肥市第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翟羿萑代表“关于实现“医保移动支付结算”的议案。对此,合肥市卫健委在答复函中称,2020年,合肥市电子健康码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项目完成了合同约定的全市9家市属医院、8家县级医院、90家基层卫生机构实施改造,应用覆盖市属医院、县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实现了医疗服务“一码通”,实现了“健康合肥”APP和微信公众号居民手机就医全流程应用。合肥市民可以通过健康合肥APP、官方公众号、支付宝生活号实现就医全流程应用,包括线上预约、挂号、就诊、缴费支付、检验检查、取药、报告单、亲情账号、健康教育等功能; 通过电子健康码实现跨院使用,通过部署卫生专网实现医院与卫健委、数据中心机房的网络互通。

合肥市电子健康码实现“医保移动支付结算”功能是真正的民生工程,也是为民办实事事项。前期合肥卫健委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技术也已经成熟,同时合肥市卫健委也会全力配合相关单位实现电子健康码的“医保移动支付结算”功能,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让老百姓在“互联网+”的时代,真正做到便捷就医,做到让数据多跑腿,老百姓少跑腿。

合肥将开展非急救患者转运探索

在合肥市第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赵璟等代表提出了加快推进急救事业发展的建议。下一步,合肥市将推动《合肥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立法进程,研究制定非急救转运工作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明确行业准入标准,界定运营性质,规定服务对象及范围,规范服务流程,强调监管责任。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非急救患者转运不属于院前医疗急救范围,但与医疗延伸服务有关,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的体现,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合肥市卫健委拟参考兄弟城市做法开展非急救患者转运,例如:上海市2016年出台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中明确规定,院前急救服务和非急救转运服务实行分类管理。上海市急救中心开通“962120”康复出院专线,在业务受理与车辆调度上实现与急救业务的剥离。南京市于2018年8月开通非急救转运呼叫专线“962120”,正式启动由南京长客非急救转运服务有限公司承担的非急救转运社会化服务工作。 下一步,合肥市将因地制宜开展规范非急救转运试点探索。对群众转运需求分级分类,合理配置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不需要医疗支持的非急救转运,探索多种服务提供形式。

关键词:托育服务

每年建成2-3个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

合肥市政协委员李军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建议”。对此,合肥市卫健委答复称,截至2021年6月初,合肥全市在市场监管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的托育机构393家,通过卫生健康部门备案的托育机构70家。在科学规划托育机构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合肥市每年将建成2-3个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各县(市、区)每年至少建成1个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实施托育服务补短板方案。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机构,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加强托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托育服务从业人员管理;加强对各类托育机构的监督与管理,抑制过高收费。至2025年全市托位达到59800个左右,千人口拥有托位数达5.6个;根据省级统一安排,合肥市将托育服务建设纳入2021年度民生工程,全年需新增托位3000个,对完成新增托位分解任务的县(市、区)由省级财政安排资金进行奖补,初步安排省级资金85万元。截至5月底,全市新增托位909个,完成率达30%。

穆玥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编辑 王翠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合肥正在申报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电子健康码将上线“医保移动支付结算”功能、展非急救患者转运探索……针对合肥市“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合肥市卫健委日前进行了集中答复,透露了诸多民生热点。

关键词:区域医疗中心

合肥正在申报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

2019年10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联合印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发改社会[2019]1670号),方案提出通过3-5年努力,形成一批以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的专科联盟,相关地区重点病种治疗水平与京、沪等地差距大幅缩小,跨省、跨区域就医大幅减少,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合肥市第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许占海等两名代表提出了“关于建设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议”议案。对此,合肥市卫健委在答复函中称,目前,长丰县北城医院(中国科大附一院北区)正在申报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该项目于2018年5月完成初步设计批复,项目概算总投资约16亿元,总占地面积约286.44亩,总建筑面积约42.88万平米,目前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设。

2020年11月,省级已向国家提交了《关于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的请示》,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输出医院,以中科大附一院为依托,将长丰县北城医院(中科大附一院北区)建设成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目前,长丰县北城医院(中科大附一院北区)包括综合楼与创伤中心楼在内的项目主体及二次结构已施工完成,建设资金由长丰县财政通过统筹财力和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保障;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已做为省级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5亿元,等待国家审批。

关键词:便捷就医

电子健康码将上线“医保移动支付结算”功能

在合肥市第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翟羿萑代表“关于实现“医保移动支付结算”的议案。对此,合肥市卫健委在答复函中称,2020年,合肥市电子健康码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项目完成了合同约定的全市9家市属医院、8家县级医院、90家基层卫生机构实施改造,应用覆盖市属医院、县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实现了医疗服务“一码通”,实现了“健康合肥”APP和微信公众号居民手机就医全流程应用。合肥市民可以通过健康合肥APP、官方公众号、支付宝生活号实现就医全流程应用,包括线上预约、挂号、就诊、缴费支付、检验检查、取药、报告单、亲情账号、健康教育等功能; 通过电子健康码实现跨院使用,通过部署卫生专网实现医院与卫健委、数据中心机房的网络互通。

合肥市电子健康码实现“医保移动支付结算”功能是真正的民生工程,也是为民办实事事项。前期合肥卫健委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技术也已经成熟,同时合肥市卫健委也会全力配合相关单位实现电子健康码的“医保移动支付结算”功能,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让老百姓在“互联网+”的时代,真正做到便捷就医,做到让数据多跑腿,老百姓少跑腿。

合肥将开展非急救患者转运探索

在合肥市第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赵璟等代表提出了加快推进急救事业发展的建议。下一步,合肥市将推动《合肥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立法进程,研究制定非急救转运工作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明确行业准入标准,界定运营性质,规定服务对象及范围,规范服务流程,强调监管责任。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非急救患者转运不属于院前医疗急救范围,但与医疗延伸服务有关,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的体现,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合肥市卫健委拟参考兄弟城市做法开展非急救患者转运,例如:上海市2016年出台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中明确规定,院前急救服务和非急救转运服务实行分类管理。上海市急救中心开通“962120”康复出院专线,在业务受理与车辆调度上实现与急救业务的剥离。南京市于2018年8月开通非急救转运呼叫专线“962120”,正式启动由南京长客非急救转运服务有限公司承担的非急救转运社会化服务工作。 下一步,合肥市将因地制宜开展规范非急救转运试点探索。对群众转运需求分级分类,合理配置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不需要医疗支持的非急救转运,探索多种服务提供形式。

关键词:托育服务

每年建成2-3个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

合肥市政协委员李军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建议”。对此,合肥市卫健委答复称,截至2021年6月初,合肥全市在市场监管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的托育机构393家,通过卫生健康部门备案的托育机构70家。在科学规划托育机构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合肥市每年将建成2-3个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各县(市、区)每年至少建成1个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实施托育服务补短板方案。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机构,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加强托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托育服务从业人员管理;加强对各类托育机构的监督与管理,抑制过高收费。至2025年全市托位达到59800个左右,千人口拥有托位数达5.6个;根据省级统一安排,合肥市将托育服务建设纳入2021年度民生工程,全年需新增托位3000个,对完成新增托位分解任务的县(市、区)由省级财政安排资金进行奖补,初步安排省级资金85万元。截至5月底,全市新增托位909个,完成率达30%。

穆玥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编辑 王翠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