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地处“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之间,滁州地理位置独特,是“皖东门户”,更与南京有着天然的“邻里关系”。它是如何利用独特区域优势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9月16日下午,“中部崛起势正劲”(安徽站)采访团走进滁州市,深入了解滁州加速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布局和发展规划。
滁宁城际铁路:滁州到南京最快40分钟
200余名技术及施工人员在项目工地挥洒汗水,抢抓工期…作为全国第一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际铁路自2018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以来一直备受关注。9月16日,“中部崛起势正劲”采访团一行来到滁宁城际铁路二期I标段技术学院站至龙蟠大道站明挖区间(盾构始发井)施工现场,在这里地下盾构始发井正以每天10米的速度加快推进。
滁州市是苏皖边界城市、南京江北门户、南京市“一小时都市圈”核心成员,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桥头堡。滁州和南京在人文脉络、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联系。当天上午,采访团来到施工现场,“这里盾构施工正在以每天10米的速度推进。”滁宁城际铁路二期I标段党工委书记姚立国告诉记者,该标段全长5.703公里,共包含2座明挖地下车站、2段明挖地下区间、3段盾构区间。其中,技术学院站—龙蟠大道站区间为地下明挖区间+盾构区间;龙蟠大道站—市政府站区间为盾构区间;市政府站—凤阳北路站区间为盾构区间+地下明挖区间。
“滁宁城际铁路正式运行后,从滁州到南京最短仅需40分钟就能到达。”姚立国告诉记者,目前滁州到南京开车最快1.5小时才能到达。记者了解到,滁宁城铁分为滁州段一期工程、滁州段二期工程和南京段工程。线路西起滁州市高铁站,止于南京市规划南京北站,线路全长54.4公里,设站16座,其中地下站3座,高架站13座。
“滁宁城际铁路是国内首条采用PPP模式建设的跨省城际铁路,项目总投资约165亿元,在滁境内全长约46.5公里,在宁境内全长约8.2公里。”姚立国称,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分两期建设,预计2022年完工。
建成通车后,从南京江北新区到滁州只需要短短的40分钟,将进一步完善滁州市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优化运输结构,加强滁州市与南京市联系,推进宁滁一体化发展,对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苏滁现代产业园:“二号章”助推营商环境新高地
想要吸引优质企业,光有硬件还不行,如何提升企业的“幸福感”,就成为了滁州招商引资的秘诀之一。走进苏滁现代产业园“一站式”服务中心,“一窗受理”综合窗口吸引了采访团成员的注意。“它整合税务、不动产登记、市场监管、企业服务等功能,确保材料齐全的办事者最多跑一次。”中新苏滁高新区党委副书记刘东告诉记者,“一站式”服务中心核心就是“园区的事情园区办”,企业可以足不出园办理所有业务。
据悉,政府部门为此“大尺度”放权,专为园区设立了“二号章”,开放了建设、环保、规划、国土等多个部门的审批权限。“一般情况,企业开办者在施工之前,需到滁州市进行最后的盖章,但现在他们只需要在园区大厅就能结束这一程序。全程所需时间也从此前近50日节省至30日左右。”刘东说。据悉,目前园区有200家企业拿地办厂。而从土地证取得到施工许可证的取得最快也就一个月时间办结。此后,投资者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最快一日就能取得企业的营业执照。
此外,如今的苏滁,按照“九通一平”“海绵城市”的标准建设,园区不仅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同时建有大王公园等绿化和景观。正因如此,来自国内外的投资者纷纷选择把企业落户在这里。
村企联建: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
“采摘、分拣、归类、包装、搬运,我们这里成熟的葡萄通过这一系列的流程,最后用冷链车运至上海等地销售。”章广镇元松村的滁州煜鲜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元松村按照“党建引领助振兴、村企联建促脱贫”的路子,积极与在沪南谯籍成功人士对接,注册成立了滁州煜鲜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成立了元松村和公司联合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依托村级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企业产业优势,开展联创工作,实现互利共赢。
“公司的成立不仅给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使得村民变股东,也让不少贫困户能够脱贫致富奔小康。”章广镇元松村党总支书记张开峰说。
“以前我家种植水稻,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到种植园来工作,一年能挣个三四万块钱,非常满意。”村民杜海燕一边分拣葡萄一边笑着说。
除了种植葡萄之外,园区还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法兰西西梅、新西兰猕猴桃等精品水果。三年累计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0万元,其中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
近年来,安徽滁州南谯区因村施策,通过“村企联建”模式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三产服务示范片、示范产业园和10个各具特色的重点村,走出了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路。
乡村文化:建造“城里人”羡慕的美好乡村
晚上7点半,章广镇鸦窝村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散步休闲的、跳广场舞的、看剧听说书的、嬉闹聊天的……
据了解,考虑到村里老年居民较多,鸦窝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不断强化文化软硬件建设,将4200平方米休闲空地“白改黑”,先后建成了文体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民大舞台、乡村记忆馆、移民老人食堂、农民电影院等。
75岁的民间老艺人刘学文,编排演出安徽大鼓、庐剧等节目,多次参加市、区文艺演出并获奖,如今利用业余时间为群众免费演出,定期到鸦窝村说唱大鼓。 “不仅要建设好,还得管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鸦窝村党总支书记陈军介绍,村里的移民食堂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鸦窝村现有160千瓦光伏发电年收入14万元,300亩油茶种植每亩年收入1000元,用移民资金投资的商铺年租金收入10余万,移民食堂承包酒席、出租场地年纯收20余万等收入,不仅新村后续管护资金有了着落,还为村民提供持续福利保障。
从打通交通距离塑造交通优势,到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城融合,再到村企联合助力乡村振兴。如今的滁州依托南京和合肥两大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区位辐射,正深挖区位、环境、招商等资源,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并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矩阵的步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徐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