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不仅是爬山好时节,还是有偿“陪爬”的黄金期。在短视频平台,有多个账号在名称中标注“泰山陪爬”。一位陪爬人杜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跟我预约的顾客排满了,每天都要陪人登山。”
其实,早在今年6月份,泰山登山“陪爬”就火过一次,当时一则“体育生受雇背娃‘陪爬’泰山”的消息冲上热搜。视频中,一位“宝妈”分享了自己雇在校体育生帮忙背娃登顶泰山的经历。
不过,登山“陪爬”服务火爆到中秋、国庆假期,或许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究其原因,这种个性化服务,可以充分满足一些“又菜又爱玩”游客的登山需求。
登山运动越来越受欢迎 樊成柱/摄
近年来,尽享自然魅力、挑战各种山峰的旅游方式,受到年轻人追捧,登山逐渐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新旅游模式。然而,登山费时费力,对登山者的体力、耐力、毅力考验不小。流传很广的“小小泰山轻松拿捏,小人有眼不识泰山”网络段子,足以说明这一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等名山,虽然建有索道、缆车,让游客少爬不少山路,但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像浙江神仙居景区有电梯直达山顶、实现“无痛登山”。
雇佣一个体力好、有经验的“登山搭子”,不仅路上可以说话聊天,摆脱孤单感、枯燥感,登山累了还可以分担“负重”,相互扶持,提供情绪价值,以及帮忙拍照拍视频,让登山者有更多的精力和心情看风景,提升登山的效率。这对于年轻人,尤其是独自爬山的女性游客,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此外,亲子游已经成为假期旅游的主力军,中秋、国庆假期出游往往是“全家总动员”。体力有限的中年人,独自登山勉强能行,但要带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孩子一起登山,则存在很大困难,只能求助于他人帮忙背负。如同泰山、黄山一直存在的“坐轿上山”服务一样,登山“陪爬”服务也可以满足这种特殊需求。
换句话说,登山“陪爬”服务,降低了登山的门槛,优化了游客的登山体验,可以让不少对登山望而却步的游客有了登顶泰山、黄山等名山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欣赏到山顶上的美景。从这个角度说,包括山岳型景区在内的旅游景区,应当读懂登山“陪爬”服务、“无痛登山”火热背后的市场需求,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满足游客新需求。
登山“陪爬”作为一种新业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目前,登山“陪爬”服务大多通过短视频平台、网络社交平台进行预约交易,具有随机性和不可控性。
陪爬人的准入门槛较低、约束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除了大学生外,还有一些民宿老板、登山爱好者等。陪爬人是否具有专业技能、能否保证服务质量、如何避免安全隐患、出现纠纷怎么解决等,都是现实问题。比如,有游客付了定金,结果到了登山当天,联系不上陪爬人,直接被爽约了。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登山“陪爬”服务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尽可能杜绝一切不安全的因素。随着登山“陪爬”市场持续扩大,监管需要及时跟进,不能总是滞后于行业发展。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发布合同范本,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确保游客享受到安全、舒适的登山体验。如此,才能让登山“陪爬”服务有“景”无险,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据安徽时评 撰稿: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