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女装尺码是不是越来越小了?”这一来自天津市和平区王女士的疑问,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也引发了公众对于女装尺码日益缩小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据《法治日报》近日报道,不少女性表示,曾经合身的M码如今却变得紧绷不适,而孩子的同码T恤却能轻松穿下。
应当承认,市场上女装盛行“小码风”已有较长时间了,甚至已成一种时尚。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其影响不容小觑。
利益驱动是女装尺码缩小的直接推手。一些女装生产厂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客户和利润,有意识地引导市场潮流,使得“窄、紧、小”的女装充斥市场,带偏了女装的流行趋势。同时,为了减少备货成本,他们倾向于生产小码或均码服装,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尺码缩小的现象。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需求扭曲是女装尺码缩小的重要原因。一些品牌女装为了迎合市场上部分女性的消费需求,有意无意地将女装尺码标小,这种做法虽然看似顺应了市场潮流,实则是在误导和扭曲大众的审美观念,制造身材焦虑,鼓励女性追求“白瘦幼”的单一审美标准。
监管无力为女装尺码缩小提供了“温床”。虽然国家曾颁布过服装尺码的标准,如现行的GB/T 1335 -2008服装号型,对包括女装在内的服装号型进行规范。但这些标准更多只是参考,并非强制执行。加之标准本身不能与时俱进,与目前国人的平均身高、体重等存在一定脱节,降低了服装生产厂家遵照执行的动力。在市场监管、行业引导等方面欠缺力度的情形下,服装厂商实际上拥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女装尺码生产、标识混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女装尺码“越做越小”的趋势,短期内看似给了市场更大的自由度,为经营者节省了成本,适应了市场需求。但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将给一些消费者选用女装带来尴尬,抑或误导女性审美,甚至制造身材焦虑。
女装尺码“越做越小”的趋势须得到纠偏。相关厂家和商家应站位高远,不能仅仅为了赚快钱而失去方向。只有尊重消费者的多样需求,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质量上乘的服装,才能长久地赢得市场。
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组织应主动作为,在服装尺码等标准制定上出台更加强有力的规范。对于违反标准、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依法打击,以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广大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性,不刻意追求“窄、紧、小”的女装,主动选择更符合自身气质的女装,从而扭转女装尺码“越做越小”的趋势,让每一位女性都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据安徽时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