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及时语丨高校加速撤专业,怎么看

2024-07-18 11:35   安徽时评

高等教育领域再次迎来专业设置调整的风潮。

近日,四川大学公示了2024年拟撤销的31个本科专业点,覆盖了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物理学、核物理、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

四川大学并非孤例。同一时间段内,还有三所“双一流”高校相继公示了2024年的专业设置调整计划。《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在全国高校中,本科专业布点被撤销的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撤销的专业布点数进一步增加到1670个。

总体看来,这是相关高校按照教育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的部署,优化调整本校学科专业。

教育部等五部门此前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到,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高校该以怎样的机制标准来新增、撤销专业。调整优化专业时,要避免一哄而上设立“热门专业”,一哄而下撤销“冷门专业”,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进行严密论证,确保专业优化的合理性。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当年本科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专业布点3389个,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可以预见,2024年、2025年的本科专业调整力度还会很大。四川大学宣布拟撤销31个本科专业,折射出这一趋势。

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看来,高校新增的专业,就是热门专业,而撤销的专业,就是冷门专业,这是极为片面的。事实上,近年来撤销最多的,恰恰是10多年前增设很多的所谓“热门专业”。一些高校增设专业时,只是盲目追逐热门,导致这些专业缺乏质量保障,没有办出特色,学生出路不好而面临被撤销。

严格说来,这是“热门”表象下的“水专业”。

例如,目前全国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一时间这么多学校增设同一类专业,能保障办学质量吗?人才的供给会不会超过社会的需求?

对待新增专业,不能“望文生义”。在某个专业总体呈现“热门”趋势背景下,有的学校仅能提供没有质量保证的教学内容。反之,有的专业被认为是冷门,但在某所学校却是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选择就读未必不能大有可为。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大学的办学定位大致分两类。

一类是进行通识教育的大学。这类大学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不宜经常调整专业,而要坚持传统与特色。

另一类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大学。这类大学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本校条件,适时灵活调整专业设置。

当然,不论是哪类大学,专业设置都属于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应该由学校教授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论证、决定新增或撤销专业。这就要求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专业设置的专业机制建设。

有了这一机制,大学在新增或撤销专业时,就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进行严谨的论证。如此,可促进每所学校办出专业特色,同时形成高等教育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安徽时评)

高等教育领域再次迎来专业设置调整的风潮。

近日,四川大学公示了2024年拟撤销的31个本科专业点,覆盖了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物理学、核物理、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

四川大学并非孤例。同一时间段内,还有三所“双一流”高校相继公示了2024年的专业设置调整计划。《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在全国高校中,本科专业布点被撤销的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撤销的专业布点数进一步增加到1670个。

总体看来,这是相关高校按照教育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的部署,优化调整本校学科专业。

教育部等五部门此前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到,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高校该以怎样的机制标准来新增、撤销专业。调整优化专业时,要避免一哄而上设立“热门专业”,一哄而下撤销“冷门专业”,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进行严密论证,确保专业优化的合理性。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当年本科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专业布点3389个,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可以预见,2024年、2025年的本科专业调整力度还会很大。四川大学宣布拟撤销31个本科专业,折射出这一趋势。

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看来,高校新增的专业,就是热门专业,而撤销的专业,就是冷门专业,这是极为片面的。事实上,近年来撤销最多的,恰恰是10多年前增设很多的所谓“热门专业”。一些高校增设专业时,只是盲目追逐热门,导致这些专业缺乏质量保障,没有办出特色,学生出路不好而面临被撤销。

严格说来,这是“热门”表象下的“水专业”。

例如,目前全国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一时间这么多学校增设同一类专业,能保障办学质量吗?人才的供给会不会超过社会的需求?

对待新增专业,不能“望文生义”。在某个专业总体呈现“热门”趋势背景下,有的学校仅能提供没有质量保证的教学内容。反之,有的专业被认为是冷门,但在某所学校却是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选择就读未必不能大有可为。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大学的办学定位大致分两类。

一类是进行通识教育的大学。这类大学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不宜经常调整专业,而要坚持传统与特色。

另一类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大学。这类大学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本校条件,适时灵活调整专业设置。

当然,不论是哪类大学,专业设置都属于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应该由学校教授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论证、决定新增或撤销专业。这就要求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专业设置的专业机制建设。

有了这一机制,大学在新增或撤销专业时,就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进行严谨的论证。如此,可促进每所学校办出专业特色,同时形成高等教育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安徽时评)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