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评论丨“618”,我变心了

2024-06-19 14:36   安徽时评

将近两个月的漫长预热之后,终于到了“618”购物节的正日子。但无论平台、商家亦或消费者,似乎都不再兴奋。

虽说这几年的购物节总会被称为“史上最惨淡”,但今年的“618”可能是最没存在感的一次。可以说,它只存在于平台的“优惠补贴”和战报中。

一边是平台拼命打出“全网最低”的直白促销,一边是商家为低价内卷苦不堪言。至于消费者?早就审美疲劳到“麻了”。

时间太久、战线太长。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个“618”购物节,便是人困马乏。或许还可加上一句意兴阑珊。再以超脱的视角审视,更像是歹戏拖棚。

“史上最惨618”的说法,或许有些耸人听闻了,但这个“618”属实冷清,社交平台上与之相关的声量,肉眼可见大不如前。

“618”的式微,还得从行业内部归因。今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11亿元,同比增长3.7%,增幅比4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应该说,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都是相对强劲的。

问题是,这种消费能力和意愿没有流向“618”。

如果说,大促、造节,曾经是电商平台激发购物潜能、集中释放消费需求的法宝,那么这种魔力正在加速消弭。而今,它非但无法调动消费者兴致,甚至有些“相看两厌”了。

与其问消费者为什么不认“618”了,不如问,凭什么让消费者认?

事实上,近年来新一轮的电商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天天低价”由虚而实,“全网最低价”比着赛着,卷到无以复加。这种大背景下,诸如“618”等大促的降价空间,已被压缩得少之又少。

“618”很便宜,但无论是横向和同行比较,还是纵向和平时比较,都没有展现出让人抗拒不了的“价格优势”。

“618”变得简单了、纯粹了,可消费者早对低价见多了、习惯了、脱敏了。

消费者变得淡定和理性,电商靠大促造势所能诱发的“冲动下单”与“激情消费”,也就越来越少了。

所以,“618”反响平平,并非是简单的平台调度不力、组织不善,更是源于一种深层次的“疲惫感”和“价值迷思”。

自“双十一”的诞生引爆电商消费以来,各种电商节层出不穷,但其精神内核始终一以贯之——“因为低价,所以购物”。

被这套逻辑长期灌输的消费者如今幡然醒悟:“唯价格论”真的可取吗?显然,应该有比价格重要得多的因素!

消费,理应是让生活更美好的,而不是纯粹为了“捡便宜”“拼性价比”。价格杀疯了的电商,如今已有顾此失彼之态。

有些历史表现尚可的头部平台,如今也因为“售后服务”“退款流程”等不到位而频频被投诉。商家则被平台逼着、被同行推着“把价格打下去”,到头来,这门生意的利润微乎其微,收获不足以匹配投入,又是何苦来哉!

当“杀疯了”“卖爆了”的喧嚣归于平静,各方不妨以更平和的心境做长远思考:什么才是好的商业?什么才是好的商品?什么才是对的消费?

想清楚这些,也便能豁然开朗再出发了。  (安徽时评)

将近两个月的漫长预热之后,终于到了“618”购物节的正日子。但无论平台、商家亦或消费者,似乎都不再兴奋。

虽说这几年的购物节总会被称为“史上最惨淡”,但今年的“618”可能是最没存在感的一次。可以说,它只存在于平台的“优惠补贴”和战报中。

一边是平台拼命打出“全网最低”的直白促销,一边是商家为低价内卷苦不堪言。至于消费者?早就审美疲劳到“麻了”。

时间太久、战线太长。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个“618”购物节,便是人困马乏。或许还可加上一句意兴阑珊。再以超脱的视角审视,更像是歹戏拖棚。

“史上最惨618”的说法,或许有些耸人听闻了,但这个“618”属实冷清,社交平台上与之相关的声量,肉眼可见大不如前。

“618”的式微,还得从行业内部归因。今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11亿元,同比增长3.7%,增幅比4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应该说,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都是相对强劲的。

问题是,这种消费能力和意愿没有流向“618”。

如果说,大促、造节,曾经是电商平台激发购物潜能、集中释放消费需求的法宝,那么这种魔力正在加速消弭。而今,它非但无法调动消费者兴致,甚至有些“相看两厌”了。

与其问消费者为什么不认“618”了,不如问,凭什么让消费者认?

事实上,近年来新一轮的电商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天天低价”由虚而实,“全网最低价”比着赛着,卷到无以复加。这种大背景下,诸如“618”等大促的降价空间,已被压缩得少之又少。

“618”很便宜,但无论是横向和同行比较,还是纵向和平时比较,都没有展现出让人抗拒不了的“价格优势”。

“618”变得简单了、纯粹了,可消费者早对低价见多了、习惯了、脱敏了。

消费者变得淡定和理性,电商靠大促造势所能诱发的“冲动下单”与“激情消费”,也就越来越少了。

所以,“618”反响平平,并非是简单的平台调度不力、组织不善,更是源于一种深层次的“疲惫感”和“价值迷思”。

自“双十一”的诞生引爆电商消费以来,各种电商节层出不穷,但其精神内核始终一以贯之——“因为低价,所以购物”。

被这套逻辑长期灌输的消费者如今幡然醒悟:“唯价格论”真的可取吗?显然,应该有比价格重要得多的因素!

消费,理应是让生活更美好的,而不是纯粹为了“捡便宜”“拼性价比”。价格杀疯了的电商,如今已有顾此失彼之态。

有些历史表现尚可的头部平台,如今也因为“售后服务”“退款流程”等不到位而频频被投诉。商家则被平台逼着、被同行推着“把价格打下去”,到头来,这门生意的利润微乎其微,收获不足以匹配投入,又是何苦来哉!

当“杀疯了”“卖爆了”的喧嚣归于平静,各方不妨以更平和的心境做长远思考:什么才是好的商业?什么才是好的商品?什么才是对的消费?

想清楚这些,也便能豁然开朗再出发了。  (安徽时评)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