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商丘一位新娘在婚礼过程中,在闺蜜怂恿下索要2.88万下车礼,索要不成,双方大打出手,好好的婚礼变成了一场闹剧。
相关视频登上热搜,再次引发社会对高额彩礼的热议。 这些年,高额彩礼刺痛着很多人的神经,甚至成为家庭矛盾、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一
这几年,彩礼出现了三种新趋势。
一是彩礼的下沉趋势愈发明显。越是偏僻的乡村,相对落后的地区,条件普通的家庭,彩礼越高,反之,生活在大城市,男女双方门当户对,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即便收彩礼,女方父母也会加倍返还给小两口,很少会出现彩礼冲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越是偏僻落后的地方,思想观念往往越陈旧落后,有人甚至认为女儿嫁出去的彩礼正好拿去给儿子娶媳妇。这就导致个别地区彩礼负担越来越重,成了压垮底层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是彩礼的功利属性愈发明显。纳彩本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的重要环节,寄托着缔结婚约的美好愿望。可如今,有些地方高额彩礼不断“出新”,讲究“三斤二两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原本的美好寓意早已变味。
彩礼节节攀高,涨成“天价”,变成一门“生意”,甚至衍生出一种“诈骗手段”。这跟部分假媒婆、不良中介推波助澜有莫大关系。彩礼由中介向男方索要,中介从中抽成,抽到一半甚至更多。还有的中介和女性联合起来,专门以农村单身汉为目标,一女多嫁,嫁完就离,赤裸裸的“彩礼诈骗”。
三是彩礼导致的社会矛盾越发突出。彩礼越走越偏,婚姻沦为买卖,甚至出现了新娘到了结婚当天“临时加价”的现象。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因为彩礼一拍两散、反目成仇的却大有人在。彩礼,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矛盾,甚至导致男女间的对立。
因为高额彩礼引发的各种事件,为什么引起全社会关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借此表达对功利性婚姻、无底线攫取的不满。
二
彩礼的三种新趋势,危害愈烈。
有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彩礼”这一词条,共显示搜索结果17万余条,其中“彩礼退还”词条显示搜索结果1263条。
去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全国妇联召开的“推进移风易俗 治理高额彩礼”新闻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陈宜芳曾表示,从大量纠纷处理中可以看到,高额彩礼并不是保障家庭幸福的秘笈,反而可能成为矛盾纠纷的导火索,不仅不利于婚姻关系的建立和长期稳定,甚至容易引发两个家庭之间的对立、矛盾和冲突。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倡导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就是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
今年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施行,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遏制高额彩礼,弘扬文明婚俗,事不宜迟。
三
高额彩礼成因复杂,既有家庭观念、人情攀比等个人层面的主观因素,也有经济分化、人口流动带来性别失衡等社会层面的结构性因素,治理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施策。
“零彩礼”集体婚礼 刘华武/摄
加强政府引导。要破除婚恋旧习与现实社会的冲突,政府必须主动作为,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开辟新思路,全方位、广渠道、多途径宣传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与家庭观。相关部门可通过组织集体婚礼、完善婚姻服务、党员干部发挥带头模范作用等,引领婚俗新风尚。
前几年,宿州市萧县一对新人“零彩礼”结婚,相关部门把他们的故事编成小品,广泛宣传。这几年,萧县“零彩礼”新人越来越多,镇村干部都会亲赴婚礼现场送鲜花、送祝福,颁发移风易俗示范户证书、匾牌。萧县的做法,效果非常明显,值得各地借鉴。
发挥村民自治。“天价彩礼”仅靠一纸禁令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关键还得靠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提升村级自治管理。各村选举推荐有威望、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担任红白理事会会长、会员,对于需要筹办红白事的家庭,及时提醒注意。制定并及时更新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推进移风易俗。
加强对自媒体监管。现在有一种现象,叫做“抖音里的婚姻焦虑”。自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恶婆婆、坏公公、渣男人的短剧,导致年轻人陷入严重的婚姻焦虑,也变相助推了彩礼成风。有关部门急需加强对此类虚假短视频、短剧的监管,还爱情一片纯真。同时,还应及早规范婚恋市场,对不良中介私自截取高额彩礼涉嫌违法的行为开展严厉打击。
加快补上权益保障短板。当前,农村妇女权益的保障仍有不足,部分人将彩礼视为婚后生活的重要保障。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注重保护女性权益等,使女性在婚姻和生育过程中,有充足的安全感,扭转社会风气。
彩礼亟待“瘦身”,婚姻需要“松绑”。期待婚俗新风真正吹进千家万户,尤其是新时代的年轻人,不要被社会上纷纷扰扰的彩礼乱象所左右,看清彩礼背后的实质,保持清醒头脑,勇于冲破藩篱,把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上。
据安徽时评 撰稿:张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