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又火了!在3月10日开播的《2024中国诗词大会》上,合肥市五年级小学生萧宇翔出口成章,对答如流。
值得称道的是,这个10岁孩子是发自内心热爱诗词,对美好事物满心欢喜,而不是单纯展现记忆力炫耀超强大脑。
《中国诗词大会》,虽然偶被吐槽为背诗大会,但在众多综艺节目中,已属难得清流,拉近了大众与诗词的距离。就像节目嘉宾蒙曼所言: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一
为什么古典诗词跨越千百年,仍能引发共鸣?
因为物质层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人性的变化并不大。精神上的跋涉与成长,情绪上的幽微表现,人生的际遇与感受,古今相似。
在精神层面上,那才叫“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古诗词是对语言美学的极致表达。比如,遇到一个好看的女子,我们只会贴个“美女”的标签,怎么美,却拙于形容。
而古人夸美女风姿绰约,会说“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夸美女的容颜,会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自明其志,则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相思,则有“春心若共花共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一部中国诗歌史,就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
古诗词里有人生多重困境的解药。
少年时,李白在前面等你,肆意潇洒,放浪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中年时,杜甫在前面等你,人生的苦楚、困顿都要一一克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晚年时,苏轼在前面等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转眼一看,胸中块垒原来别人也有,我们的人生感受竟然被一语道破。
倾听他们流传下来的心声,惊讶于也有人那样生活过、思考过、痛苦过,跟命运和解过。诗词能提供情绪价值,完全可以当作解锁人生困境的密钥,来一场千古共情。
二
我们今天仍然喜欢古诗词,是因为没有哪种情绪找不到诗词上的对应,成为我们在种种场合下的“嘴替”。
古人对自然万物四时运转的体察入微,对人生遭际情感的精准表达,都让我们感佩不已,是古人更聪明?非也。
转念一想,这有三个原因:
一是流传下来的,绝大部分都是从数千年积淀中大浪淘沙留下的真金,都是真性情的佳作。想必古人也有许多写得不好的诗,都被时间淘汰了。
二是古人与大自然贴得更近。不信,请翻唐诗宋词,里面全是大自然的意象。不像我们被水泥森林包围,连天空都经常被高层建筑分割,霓虹灯屏蔽了白月光。
三是生活节奏不一样了。我们的生活快快快,内容填得太满,没时间去听一根竹子的拔节,去感受落花流水的哀怨。
三
其实,诗词是没有实用价值的无用之用。在功利的世界里,在无用之物一概被剔除的逻辑里,诗歌没有存身之地。
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以辛辣之笔、夸张手段写了两个可笑之事:一是范进不知苏轼是谁,二是马二先生不知李清照是谁。
吴敬梓已洞悉了功利型教育的可怕,以冷幽默来表现八股取士对读书人学识、眼界、思想的禁锢。
曾经觉得,美好的诗词能够成为应试教育的对冲,滋养诗意的人生。可是,如果诗词教学也很乏味呢?
今天的课本中,已大量引入经典诗词,无疑增加了孩子们的文化内涵。适当的死记硬背也是必要的,是在为人生打底。
但在诗词教育中,我仍然嗅到浓浓的功利味道,用应试教育的功利之心肢解美好,把白月光变成饭黏子。
比如,把诗词的意象限于表层,用标准答案贴上标签,学生对情感的丰富性、流动性、诗人情绪的微妙性都无从体察。
诗仙李白 图片来源: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
比如,不能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诗词,让美的体验大打折扣。曾有一位研究生激动地对我说,小时候背了那么多李白的诗,其实都没有真懂,是看了动画片《长安三万里》,才知道那些名句是从何种情境下产生的,重读那些诗,感到很震撼。
诗词教育,可以改进的空间还很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幸亏我们还有诗歌。
合肥市五年级小学生萧宇翔是幸运的,他在小小的年纪就已经领略了诗词王国的奇妙景观,他不仅会背诗,还能写诗,被诗歌滋养的人生将更加丰盈。
据安徽时评 撰稿:李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