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及时语 | “院士牌”锦囊,安徽请收好

2024-02-06 08:21   安徽时评微信号

据安徽时评微信号报道,2月2日,一场高规格的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主宾双方分别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34位在京的皖籍或在皖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

安徽省在京院士座谈会举行  杨竹/图

院士是家乡宝贵的资源。4小时紧锣密鼓的交流,浓浓乡情乡谊在会场上酣畅流淌。

科技强省是安徽“七个强省”建设的首位目标。2024年,安徽怎么干?站在高位的院士“天团”,给出了真知灼见。

两院院士是科技人才金字塔的塔尖,瞄准前沿科技是他们一致提出的方向。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人工智能大模型……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突破不断,创新成果不断融入社会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方式。

幸运的是,安徽站上了风口。人工智能成为安徽科技创新领域的一张好牌。

在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超过2200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形成了以智能语音、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网络安全、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产业共同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面对快速上升的态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院士冷静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让人工智能发展更加安全。

他还具体支了三招:一是在安徽省建立一个大模型的测评中心,保障大模型的健康发展;二是结合智能网联汽车在安徽的发展优势,重点发展自动驾驶产业,提高自动驾驶安全性;三是利用清华大学在安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积累的大量优势,推动更多安全产业在安徽落地。

上接天,下接地,先进技术落地在哪里也是院士们关切的点。

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邬江兴院士认为,面对全球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异常热闹的表面,更要认真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高大上的高新科技,老百姓的宏观感受和微观体验之间,存在着不一致。“伟大的技术是应该有温度、有亲和度,能让老百姓受益的。因此,在推动科技创新中,应当重视技术发展的应用价值。”邬江兴说。

过去的一年,安徽在空天产业上的发力让人惊喜。

国防科技工业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介绍了深空探测实验室落户安徽一年多来的“成绩单”,高度聚集人才、重大工程实施、前沿技术攻关、国际合作交流、能力条件建设这5个“科目”均开局良好。

在此之上,他建议安徽省进一步重视人才资源,尤其是领军人才,多渠道做好这个工作,用更快捷的方式、更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来皖。此外,建议安徽高标准发展商业航天,利用国家重大工程牵引,带动空天产业发展,开发太空育种、太空旅游等。

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段路明是去年的新晋院士,他提出的恳切建议是:安徽应该大力发展量子产业。他表示,量子是安徽科技创新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未来,量子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把量子计算机的规模和质量做好,另一方面是要做好量子产业的示范应用。

段路明院士本科到博士阶段都是在中国科大度过,一直从事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是国内较早一批研究量子的科学家。他认为安徽有着良好的创新家底,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位于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可以和量子研究有很好的结合。当下,还需要一批科技企业一起投入到量子科技事业中,做一些示范性应用,共同促进量子产业快速发展。

新质生产力成为座谈会上热度最高的词。

当年的“网红校长”,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院士依然满怀热情,敢于直言。

他说,以前提起安徽总是只能想到“农业大省”的标签,但是现在安徽形象中,科技含量越来越浓重。这种新身份、新标签,让他十分高兴。

他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方式,具有三个特点: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实际上核心词就是高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要重视高新科技力量。

窦贤康坦言,安徽的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到今天这个地步,必须静下心来,一些基础科研是急不得的。安徽对中国科大的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安徽省的后续发展也必须要有一所中国顶尖的高校。“我们要保持对科技的尊重,花更大力气,有更长远的眼光。”窦贤康说。

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汤广福院士也肯定了“科技创新已经是安徽的金字招牌”。结合科技创新,他提出要聚焦“卡脖子”问题,紧扣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不断强化安徽省内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安徽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标志性项目,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此外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建好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四个面向”,建立健全“沿途下蛋”机制。要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把高水平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结合,建立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建国院士建议,要发挥科技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凭借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战略科技力量,支持科技企业落地安徽,聚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发挥科技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科技要落地,要服务于人民,这个观点在这场座谈会上被多位院士提起。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德培院士表示,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结合科技赋能和改革创新,建好智慧医院。其基本思路就是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超计算一系列的高技术放在医疗卫生上。

安徽日报,赞139近几年,他主持的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在阜阳市做了一些试点,基本摸清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慢病管理、重病治疗。这项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在医学上已经有统计学意义了,他希望这项工作能继续进行下去。

原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院士说:“无农不稳。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碗里要装中国粮。”

安徽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去年,安徽粮食产量达830亿斤,这个数据清晰地展示出安徽在农业粮食生产方面的重大贡献和地位。但是李家洋提醒,面对这份成绩,不能掉以轻心。从种子到种源,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要继续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更期待安徽能打造出属于农业领域的大科学装置。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程和平院士表示,生命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很高兴看到安徽把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在大力推动。  他还表示,自己团队的研究内容和愿景,如新药的创新创制、高端医学器械、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结合,这些和安徽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十分契合。希望在进行产业化过程中,能够把科技成果落在安徽、落在家乡。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陆林院士一席发自肺腑的感言——“工作之余,所思所想皆是故乡,想念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亲人”,经媒体报道后让无数人动容。

他对于安徽未来的发展,有三方面建议:一是要解放思想,思想决定认识,决定着发展、境界,甚至是未来。在创新环境上,安徽走在了前列,要继续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二是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省属高校要加强一流学科的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三是做好医疗卫生相关的科技创新工作。安徽有亳州这一“药都”,应利用好这一优势,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陈婉婉

据安徽时评微信号报道,2月2日,一场高规格的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主宾双方分别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34位在京的皖籍或在皖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

安徽省在京院士座谈会举行  杨竹/图

院士是家乡宝贵的资源。4小时紧锣密鼓的交流,浓浓乡情乡谊在会场上酣畅流淌。

科技强省是安徽“七个强省”建设的首位目标。2024年,安徽怎么干?站在高位的院士“天团”,给出了真知灼见。

两院院士是科技人才金字塔的塔尖,瞄准前沿科技是他们一致提出的方向。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人工智能大模型……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突破不断,创新成果不断融入社会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方式。

幸运的是,安徽站上了风口。人工智能成为安徽科技创新领域的一张好牌。

在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超过2200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形成了以智能语音、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网络安全、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产业共同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面对快速上升的态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院士冷静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让人工智能发展更加安全。

他还具体支了三招:一是在安徽省建立一个大模型的测评中心,保障大模型的健康发展;二是结合智能网联汽车在安徽的发展优势,重点发展自动驾驶产业,提高自动驾驶安全性;三是利用清华大学在安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积累的大量优势,推动更多安全产业在安徽落地。

上接天,下接地,先进技术落地在哪里也是院士们关切的点。

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邬江兴院士认为,面对全球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异常热闹的表面,更要认真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高大上的高新科技,老百姓的宏观感受和微观体验之间,存在着不一致。“伟大的技术是应该有温度、有亲和度,能让老百姓受益的。因此,在推动科技创新中,应当重视技术发展的应用价值。”邬江兴说。

过去的一年,安徽在空天产业上的发力让人惊喜。

国防科技工业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介绍了深空探测实验室落户安徽一年多来的“成绩单”,高度聚集人才、重大工程实施、前沿技术攻关、国际合作交流、能力条件建设这5个“科目”均开局良好。

在此之上,他建议安徽省进一步重视人才资源,尤其是领军人才,多渠道做好这个工作,用更快捷的方式、更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来皖。此外,建议安徽高标准发展商业航天,利用国家重大工程牵引,带动空天产业发展,开发太空育种、太空旅游等。

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段路明是去年的新晋院士,他提出的恳切建议是:安徽应该大力发展量子产业。他表示,量子是安徽科技创新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未来,量子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把量子计算机的规模和质量做好,另一方面是要做好量子产业的示范应用。

段路明院士本科到博士阶段都是在中国科大度过,一直从事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是国内较早一批研究量子的科学家。他认为安徽有着良好的创新家底,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位于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可以和量子研究有很好的结合。当下,还需要一批科技企业一起投入到量子科技事业中,做一些示范性应用,共同促进量子产业快速发展。

新质生产力成为座谈会上热度最高的词。

当年的“网红校长”,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院士依然满怀热情,敢于直言。

他说,以前提起安徽总是只能想到“农业大省”的标签,但是现在安徽形象中,科技含量越来越浓重。这种新身份、新标签,让他十分高兴。

他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方式,具有三个特点: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实际上核心词就是高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要重视高新科技力量。

窦贤康坦言,安徽的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到今天这个地步,必须静下心来,一些基础科研是急不得的。安徽对中国科大的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安徽省的后续发展也必须要有一所中国顶尖的高校。“我们要保持对科技的尊重,花更大力气,有更长远的眼光。”窦贤康说。

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汤广福院士也肯定了“科技创新已经是安徽的金字招牌”。结合科技创新,他提出要聚焦“卡脖子”问题,紧扣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不断强化安徽省内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安徽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标志性项目,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此外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建好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四个面向”,建立健全“沿途下蛋”机制。要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把高水平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结合,建立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建国院士建议,要发挥科技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凭借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战略科技力量,支持科技企业落地安徽,聚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发挥科技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科技要落地,要服务于人民,这个观点在这场座谈会上被多位院士提起。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德培院士表示,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结合科技赋能和改革创新,建好智慧医院。其基本思路就是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超计算一系列的高技术放在医疗卫生上。

安徽日报,赞139近几年,他主持的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在阜阳市做了一些试点,基本摸清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慢病管理、重病治疗。这项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在医学上已经有统计学意义了,他希望这项工作能继续进行下去。

原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院士说:“无农不稳。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碗里要装中国粮。”

安徽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去年,安徽粮食产量达830亿斤,这个数据清晰地展示出安徽在农业粮食生产方面的重大贡献和地位。但是李家洋提醒,面对这份成绩,不能掉以轻心。从种子到种源,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要继续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更期待安徽能打造出属于农业领域的大科学装置。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程和平院士表示,生命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很高兴看到安徽把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在大力推动。  他还表示,自己团队的研究内容和愿景,如新药的创新创制、高端医学器械、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结合,这些和安徽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十分契合。希望在进行产业化过程中,能够把科技成果落在安徽、落在家乡。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陆林院士一席发自肺腑的感言——“工作之余,所思所想皆是故乡,想念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亲人”,经媒体报道后让无数人动容。

他对于安徽未来的发展,有三方面建议:一是要解放思想,思想决定认识,决定着发展、境界,甚至是未来。在创新环境上,安徽走在了前列,要继续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二是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省属高校要加强一流学科的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三是做好医疗卫生相关的科技创新工作。安徽有亳州这一“药都”,应利用好这一优势,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陈婉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