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柳州某教育集团发布一则公告:2023年2月13日起,学校现有各班家委会终止一切行为,全部解散。公告内容显示,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周,该校将召开家长会,公示家委会收支明细,退还余额。此举,再次引发“家委会到底该不该存在”的热议。(2月9日《南国早报》)
家委会到底该不该存在?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家委会可以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换言之,建立家委会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的需要,是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的需要,也是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需要。
家委会在一定时期内,特别是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的确在促进家校合作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效架起了家长群体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并对学校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然而,近年来一些家委会出现变味走样的情形。很多城市中小学家委会成员非富即贵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的热衷拍马屁,有的成为学校乱收费的“挡箭牌”,甚至有些开始“喧宾夺主”对学校的事务越管越宽,频繁要求更换老师,影响教学工作以及教师排课等教学事务……家委会的境况越来越尴尬,既让众家长很为难,更招致广大网友不满。
现实中,家委会的异化以及权力边界的模糊,不仅使其真正功能形同虚设,还加剧了教育焦虑,恶化了教育生态,这也是其备受诟病的根源所在。而明晰家委会权责边界,最重要的是应按照民主程序,选举能代表家长的家委会委员,学校、班主任不宜推荐候选人,更不能指定。总之,一个真正的家委会,应该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第三方,而不是学校行政力量的延伸。
随着“家委会到底该不该存在”争议的不断白热化,一个共识也逐渐形成:教育不是学校一家能办的事,家委会是学校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不仅是推进现代治理的举措之一,也是现实需要。今年1月30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说到底,“解散家委会”引热议背后是公众对厘清家委会权责边界的期待。家委会一端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学校现代治理能力中有其重要的地位,但其能否健康发展、作用能否正常发挥,取决于其角色定位是否准确,唯有回归初心和本位,履职才能不越位,重拾众人的尊重。
作者:谢晓刚(2023年2月10日 新安晚报 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