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装置落户合肥 我国雷电防护进军世界第一

©原创 2021-03-05 10:09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在此次来到南昌开展试验之前,段泽民教授特意选择乘坐江西航空的ARJ21 支线航班飞往工作地,“感觉很舒服,和国外飞机没有什么区别。”在这款飞机的雷电防护试验中,他们团队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年,由他领衔的团队在雷电防护领域不断刷新成绩,取得技术突破。记者了解到,依托该团队,以飞机雷电防护为一期工程的大科学装置也在合肥不断推进,未来合肥的雷电防护技术将拥有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商飞董事长贺东风大年初一慰问战斗在C919飞机全机闪电适航试验现场的同志们。

填补我国飞机防雷领域空白

上世纪90 年代,我国在飞机雷电防护领域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从踏入飞机雷电防护领域开始,段泽民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做填补空白的工作,也见证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1992年,正在承担重点飞机型号研制工作的一家研究所,在全国寻找能够为飞机进行雷电防护试验研究的单位,并找到了段泽民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他与雷电由此结缘。段泽民和他的同事接下了差事,临时拼凑起实验室,再添置些设备,关起门来干了40多天,我国历史上首次飞机雷电防护试验就这么完成了。

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只限于做个机头雷达罩等简单防护,无法进行整机试验。但通过这个项目,段泽民意识到,雷电防护研究有需求更有必要。1995年,由于研究所条件有限,他选择停薪留职,离开研究所单飞。

早年由于航空工业周期长、项目少,段泽民和团队的发展很困难。“艰苦到什么程度?做一个试验我们连一颗螺丝钉都不舍得买,满世界找旧机器,拆旧螺丝,从这就可以想见我们当时经济上的窘迫状态。”

工作中的段泽民教授(左一)。

挑起了C919雷电防护“大梁”

转机发生在2000 年左右。“那个时候国家经济形势有了极大的好转,上了很多新项目、新课题,加之国际上飞机适航标准越来越严格,飞机雷电防护的必要性愈加凸显,而当时国内有能力揽下这个活儿的,只有我们一家。”段泽民说。2000 年以来他的团队继美、法之后主持建立了我国大型飞行器雷电防护实验室,开创了我国飞行器雷电防护试验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他的记忆中,有三个项目给他们的技术和水平带来了很大提升,分别是空警2000、空警200 以及ARJ21飞机,也为他们带来充足的项目经费。

项目越来越多,订单也越来越多,实验室的技术能力不断提升,2012 年段泽民团队成为中航工业旗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有了国家支持,团队也更加紧密地参与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划。“最重大的突破是在为ARJ21 飞机做整机雷电防护试验的项目上,项目的承制单位把整机试验交给国外的试验室来做,但我们作为配合试验单位,参与了全过程,这对我们提升技术帮助非常大。”段泽民说。

后来,经过不断摸索,在为ARJ21 飞机开展雷电防护适航取证试验中,实验室的技术能力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的认可,在中法合作的EC175 直升机雷电防护试验中,还获得了欧洲航空安全局的认可。2008 年,C919 项目正式启动,段泽民团队顺理成章地挑起了C919的雷电防护工作。

提前介入CR929设计研发

这些年来,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段泽民团队的飞机雷电防护技术已经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可以和欧美国家并驾齐驱了。

他透露,正在研制中的300 座以上双通道宽体客机CR929 也成为了他们下一个深度参与的目标。记者了解到,CR929 是中俄联合研制的大型宽体客机,庞大的体积和重量也带来惊人的航程和载客量,CR929 的航程高达12000 公里,从北京或上海出发可以满足亚太和欧洲航线需求,能直飞北美的温哥华、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等地,基本满足中国市场95%的航线需求。

“我们和飞机制造方磨合过程中发现,如果能把已有的设计经验、知识前期转移进去,最后试验的时候通过的概率就高,这样可以进一步推动民机的发展,缩短适航周期。”段泽民说,他们也会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中国的航空事业以及民机发展中去。

“C919 是两排座位,单通道设计,而CR929 的初步方案是宽体型,机身更大更长,三排座位双通道,能载客400 人左右。”谈及未来的中国大飞机发展,段泽民有很多憧憬,“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突破,国产大飞机一定能在未来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与波音、空客同台竞争,我们的技术研究也恰逢其时。”

雷电防护大科学装置落户合肥

事实上,相关技术的成熟也带来科技的更大发展。段泽民教授透露,2016 年底国家组织论证建设一个大型的电磁环境平台,远景规划是二十个亿,首批四个亿去年落地了,预计2021年开建,由他们团队牵头。

“第一期还是关于雷电重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建成以后将是全世界最好的。意味着我们会在这个领域做到从国内领先到国际领先,甚至第一的地位。”段泽民透露,这一实验室的建设,将面向整个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不仅是为航空装备服务。“未来海陆空,即军舰、坦克、雷达等,有雷电防护需求都在里面做试验。”

段泽民介绍,同时作为一个电磁环境平台,依托雷电形成综合性矩阵,在未来规划中,还将建设发展高强辐射场,开展军民通用的飞机测试。比如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碰到大功率雷达干扰,电磁波很强,给飞机带来危险,就需要通过高强辐射场发挥作用。

从ARJ21、C919 再到这些大科学装置的落地,回望过去三十多年,段泽民也愈发感到国家的科技自信与科技实力。“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讲,必须要发展航空工业科技,从一开始做不了,到国内能做到,再到国内做的不比国外差,也体现了自信和成长。”在他看来,只有我们的国家才有这个力量做到,而他和团队的航空梦,仍在不断追寻中。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发自南昌

编辑: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