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随着疫情的发展,使得医用防护品的需求量大增。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最大限度挖掘潜能,提高生产能力,对一些医用防护品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上游物料难以供应之外,生产企业还面临着缺工的困境。据了解,企业开春缺工是多年来难以破解的“顽疾”。在今年的特殊情况下,各家企业也都在使出十八般武艺来应对。
企业一:大年初五开始招工,现在还缺二三十人
安徽莫尼克医用防护公司的许先生最近为企业招人忙得“上蹿下跳”。
“年初五我们就把招聘启事挂出去了。”记者在该企业的招聘启事上看到,他们需要质量检验员、折叠工、缝纫工等工种。以前招工还要求工人需要一定的技能,现在门槛放得很低。“缝纫工,只要有点基础都行。”许先生表示,即便这样,他们目前还有二三十人的用工缺口。
许先生介绍,该企业以前每天能生产防护服二三百件,现在产量飙升到每天六七百件。随着产能的上升,各个岗位的用工数量也需相应增加。从大年初五到现在,已陆续有新招的将近30人到岗。“招聘还在继续,我们也没办法。”许先生说。
企业二:优化流程提高产能,缺工仍是目前瓶颈
合肥高贝斯公司是一家生产医疗防护用品的规上企业,以前只有4台机器,日生产医用防护服100来件。2月9日上午,记者接到该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的电话:“记者同志,你们新安晚报号召力大,能否帮我呼吁一下,我这里急需20多名工人和技术骨干。”
该企业负责人一直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多一件防护服,就能让一线的医务工作人员更安心投入工作。”对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该负责人一直忧心如焚。为此,该企业优化了生产流程,将前面的工序改由山东分厂完成,合肥这边只做关键的后续工序。所有工作完成后,防护服就直接包装装载上车,第一时间运往武汉一线疫区。按照上级部门下达的订单要求,该企业机器目前已经增加到28台机器,每日生产医用防护服达2000多件。
机器设备数量增多了,很快就凸显出人员的不足。“机器24小时不停工,工人三班倒。”就目前的情况看,企业产能提升最大的瓶颈是缺人和缺物料。“而就缺人来说,从一线操作工到技术骨干,我们大概需要20来人。”于是,该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辗转找到本报记者,希望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能帮忙呼吁一下。“希望有志于一起携手抗击疫情的小伙伴能加入我们,医生守护我们,我们来守护他们的安全。”
应对:提高薪资降低门槛多措并举
针对缺工现象,各家企业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来应对。
记者注意到,除了薪资待遇设置较平时优厚,不少企业还降低了用工门槛以吸引求职者。
有的企业更是另辟蹊径,就将招工的目光聚集在企业所在地周围。高贝斯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赵成介绍,他们在发布了招聘启事之后,也接到了不少应聘电话。“我们优先考虑的是本地的就业者,很多外地的就业者,我们就都婉拒了。我们的企业就坐落在肥东县开发区,目前就在附近就地招工,一方面缓解了当地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暗合了疫情之下人员减少流动的现实需要。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观点:开春用工荒“顽疾”亟待破解
2月10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联系了合肥市经信局民营经济发展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最近,为了鼓励企业复工,合肥市已经密集出台了各种措施。
记者注意到,2月5日深夜,合肥市出台了惠企12条,在保障企业用工复产方面给予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优惠。在采访中,众多企业都表示,他们已经感受到了这12条惠企政策释放的暖意。不过,每年开春时缺工好像成了一道无法破解的顽疾,成为众多企业绕不开的魔咒。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人口红利日渐式微,近年来的“技工荒”和“用工荒”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就时间段来说,每年春节期间是企业人员流动最为频繁的时段。“开工先招人,最近几年已经成了很多企业的规定动作。”
而今年,汹涌而至的疫情造成了医用防护用品需求量的激增,也让这类企业首当其冲在用工缺口方面遭遇了雪上加霜。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地密集出台了一些限制人员流动的举措,也给企业用工荒带来新的变数。各家企业在应对危机所做的努力可圈可点,比如降低用工门槛,在家门口招聘等等做法均可资借鉴。而作为企业的行业管理部门,也应该多观察和思考,并择机出台一些倾斜性措施,群策群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障医用防护用品的可靠供应。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向凯 赵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