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这座古代大型公共墓地,考古现场就像开“盲盒”

2023-04-23 15:34   新华视点

十大考古新发现探秘之七|每天的考古现场就像开“盲盒”

据新华社报道  从空中俯瞰贵州贵安新区马场镇大松山附近的3000多亩土地,大量墓坑密集分布在这里,相近的墓坑之间仅几十公分甚至叠压……作为罕见的古代大型公共墓地,大松山墓群近日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每座墓坑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每天的考古现场就像打开一个个‘盲盒’。”回顾整个挖掘过程,主持本次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项目负责人、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说。

3月30日拍摄的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挖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文斌 摄

贵安新区马场镇地下遗迹丰富,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掘的墓群就曾出土大量陶、瓷、漆、铜、金、银等材质的珍贵文物。2021年,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启动,按照“要动土,先考古”共识,建设方委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考古调查。

经过仔细勘探,贵州考古专家在栗木村的大松山附近,发现了古墓群。2022年7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对大松山墓群启动全面考古发掘和研究。

大松山墓群年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进程,“是贵州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地,是一部埋在地下的‘黔中通史’。”周必素说。

短短半年时间,考古队的发掘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清理墓葬共计2192座,出土的各类随葬品达4000余件(套),以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为主。出土文物涵盖各种材质,其中不乏如金挂饰、银梳背、串珠、项饰等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精美女性装饰品,还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宝石和玻璃珠等。

3月30日拍摄的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挖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文斌 摄

参与发掘工作的考古专家认为,发掘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对大量脆弱文物的保护。“当地土壤环境偏酸性,不利于地下文物特别是木质、漆器文物的保存,一旦接触空气,衰变速度会大大加快,这是非常大的挑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兴龙说。

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好出土文物,发掘中注重边保护、边整理、边研究的工作理念,10余家单位合作开展体质人类学、古DNA、地质学、历史学、文献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

张兴龙说,以漆器文物为例,现场只清理到有限程度,就整体套箱打包运送到湖北荆州文保中心,在室内特定环境里由专业人员进一步提取清理,为后期修复打下良好基础。

专家认为,贵州等西南地区古代被称为“蛮夷之地”,大松山墓群的发现,客观反映了该地区不同时期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文化面貌,生动描绘出西南边疆古代民族的千年历史画卷。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出土的精美装饰品(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 摄

周必素认为,早期出土的文物,中原文化因素较强;而晚期出土的文物,则凸显出地域和民族个性,特别是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两广地区甚至海外不同文化元素在此出现,体现该地区的对外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过程。

在文物临时库房,记者看到出土的大量精美铜钗、银梳背、耳环、手镯、戒指等。“大多数饰品有精美纹饰,有的纹饰图案在其他地区没见过,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结合文献记载、民族学材料和古DNA检测结果,我们推测可能是苗族。”周必素说。

更令专家称奇的是,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中竟没有发现一件兵器。

“从出土器物来看,这里百姓生活安稳、和谐、团结,说明中央对这个区域管理的方式是有效的。”周必素说。女性崇尚装扮,也说明这一带群众生活比较富足。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专家评委认为,大松山墓群出土的各类随葬品,既有大量带有中原系统特点的瓷器、铜镜等器物,也有很多具有不同的少数民族风格的文物,以实物的形态展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多民族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文化上相互交融的历史演进过程。

目前,大松山墓群田野发掘工作已经全面结束,转入到室内整理工作阶段。“我们正在为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做准备,下一步还将全力配合做好原址保护、展示等工作。”周必素说。

记者:李惊亚、周宣妮

十大考古新发现探秘之七|每天的考古现场就像开“盲盒”

据新华社报道  从空中俯瞰贵州贵安新区马场镇大松山附近的3000多亩土地,大量墓坑密集分布在这里,相近的墓坑之间仅几十公分甚至叠压……作为罕见的古代大型公共墓地,大松山墓群近日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每座墓坑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每天的考古现场就像打开一个个‘盲盒’。”回顾整个挖掘过程,主持本次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项目负责人、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说。

3月30日拍摄的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挖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文斌 摄

贵安新区马场镇地下遗迹丰富,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掘的墓群就曾出土大量陶、瓷、漆、铜、金、银等材质的珍贵文物。2021年,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启动,按照“要动土,先考古”共识,建设方委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考古调查。

经过仔细勘探,贵州考古专家在栗木村的大松山附近,发现了古墓群。2022年7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对大松山墓群启动全面考古发掘和研究。

大松山墓群年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进程,“是贵州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地,是一部埋在地下的‘黔中通史’。”周必素说。

短短半年时间,考古队的发掘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清理墓葬共计2192座,出土的各类随葬品达4000余件(套),以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为主。出土文物涵盖各种材质,其中不乏如金挂饰、银梳背、串珠、项饰等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精美女性装饰品,还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宝石和玻璃珠等。

3月30日拍摄的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挖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文斌 摄

参与发掘工作的考古专家认为,发掘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对大量脆弱文物的保护。“当地土壤环境偏酸性,不利于地下文物特别是木质、漆器文物的保存,一旦接触空气,衰变速度会大大加快,这是非常大的挑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兴龙说。

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好出土文物,发掘中注重边保护、边整理、边研究的工作理念,10余家单位合作开展体质人类学、古DNA、地质学、历史学、文献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

张兴龙说,以漆器文物为例,现场只清理到有限程度,就整体套箱打包运送到湖北荆州文保中心,在室内特定环境里由专业人员进一步提取清理,为后期修复打下良好基础。

专家认为,贵州等西南地区古代被称为“蛮夷之地”,大松山墓群的发现,客观反映了该地区不同时期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文化面貌,生动描绘出西南边疆古代民族的千年历史画卷。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出土的精美装饰品(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 摄

周必素认为,早期出土的文物,中原文化因素较强;而晚期出土的文物,则凸显出地域和民族个性,特别是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两广地区甚至海外不同文化元素在此出现,体现该地区的对外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过程。

在文物临时库房,记者看到出土的大量精美铜钗、银梳背、耳环、手镯、戒指等。“大多数饰品有精美纹饰,有的纹饰图案在其他地区没见过,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结合文献记载、民族学材料和古DNA检测结果,我们推测可能是苗族。”周必素说。

更令专家称奇的是,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中竟没有发现一件兵器。

“从出土器物来看,这里百姓生活安稳、和谐、团结,说明中央对这个区域管理的方式是有效的。”周必素说。女性崇尚装扮,也说明这一带群众生活比较富足。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专家评委认为,大松山墓群出土的各类随葬品,既有大量带有中原系统特点的瓷器、铜镜等器物,也有很多具有不同的少数民族风格的文物,以实物的形态展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多民族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文化上相互交融的历史演进过程。

目前,大松山墓群田野发掘工作已经全面结束,转入到室内整理工作阶段。“我们正在为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做准备,下一步还将全力配合做好原址保护、展示等工作。”周必素说。

记者:李惊亚、周宣妮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