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道人间春色好,天下英才聚烟台。4月18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暨外国专家齐鲁行活动在烟台开幕,烟台再迎“高光时刻”。
大会“大咖”云集: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典、日本、韩国、乌克兰等20多个国家的院士、专家组织、人才机构、高端人才(团队)代表等300余人参会。专家汇集,烟台创新高度更高;
大会亮点纷呈:集中签署了《加强国际人才智力合作与交流战略框架协议》等11个重点项目,4家单位被授予“外国专家书屋”,中俄、中俄白合作共建机构揭牌,6位院士在大会做主旨演讲,为山海仙境带来重量级科技盛宴;
大会干货满满:举行境外专家组织供需洽谈、中俄“海工装备智能‘智’造”、光电与化工融合发展、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烟台生物医药等4个专场活动,国内外专家与企业代表在沟通中互通有无,在交流中加强合作,直击产业发展前沿,不断开启新的创新征程。
“虽然我是第一次来到烟台,但是已经感觉到烟台发展的动能和潜力。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对我们来说有非常好的资源可以合作。”俄罗斯亚洲工业家与企业家联合会主席曼科维奇·维塔利·维肯提耶维奇表示,“未来,可以从技术平台的共建等方面来寻求跟烟台更多的合作机会。”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名誉理事长冲村宪树对这次大会期盼已久。2020年,山东(烟台)中日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冲村宪树担任研究院顾问,并在当年的首届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上线上致辞。今年来到烟台,冲村宪树直言对与烟台交流合作的信心:“今后,我将继续积极地推动中日科技交流,特别是推动研究院与日本的交流。”
一个个数据、一句句话语释放出这样的信息: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化、区域化人才交流活动与合作正为烟台科技创新“向高处攀、向新处行”做出重要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这体现了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决心,也为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成功举办本次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暨外国专家齐鲁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山东、烟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实践,是不断优化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烟台与世界的交流合作“动脉”澎湃不息。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地、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烟台正锚定迈入万亿级城市,以苦干实干创造出更加优异成绩。持续激发“第一生产力”、激活“第一资源”、点燃“第一动力”,章法有度、步伐稳健。
“链”上发力,优势产业竞相崛起
“维迪西妥单抗海外授权交易额26亿美元,一度刷新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海外授权交易最高纪录。”4月19日,外国专家齐鲁行活动走进荣昌生物,一个烟台创新药的“出海故事”激励着每个人。作为烟台着力培育的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在烟台高质量发展中担当着重要使命,并依托烟台市委、市政府各项前瞻性布局持续发展壮大,绿叶制药、荣昌生物、东诚药业、石药百克等一批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单抗、双抗、ADC、微球、透皮释药、脂质体、口腔修复膜、高压氧舱等技术国内领先,“创新好药、烟台制造”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绿色石化产业是烟台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烟台“9+N”制造业集群中占有重要一席。“希望借助本次活动寻求与国外优秀人才、先进技术的合作,学习国外相对健全的技术体系,来对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技术改进。”在光电与化工融合发展专场活动中,蓬莱新光颜料化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徐珍香的诉求很直接。她深谙人才与创新的重要性,也收获了创新带来的国际话语权。目前公司生产的“仙桥”牌颜料年产达到2万多吨,产值3.5个亿,产品出口至欧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烟台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重要发祥地,涵盖国民经济工业大类41个行业中的37个,规上工业利润总额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首位。近年来,全力优化提升16个重点产业链,过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6个。以“链长制”护航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市“四新”经济投资占比6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62.89% ,拥有6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首位,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入选全国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平台集聚,创新策源力持续增强
烟台不断推动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以平台引才育才。目前,建有国字号科研院所6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399个。2022年,获批筹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7家,居全省第3位;山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及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准建设,是全省5家共同体之一;现有山东省实验室2家,总量占全省1/5……随着高能级平台的不断集聚,烟台创新策源力不断增强。万华、艾睿光电、杰瑞位列2022年度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前十强,烟台市“创新旗舰”动力充足;2022年,烟台市获山东省科技奖取得历史突破:获得一等奖以上奖励6项,其中荣昌生物获得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实现了烟台市近5年来零的突破。
外国专家走进烟台,以点窥面,进一步感受到了烟台的创新力度。在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放眼望去,船型楼体仿佛置身于浩瀚海洋之中,表达着烟台向海图强、科技先行的决心。走进大厅,“蓝鲸”系列海上半潜式钻井平台、“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以海上风电、漂浮式光伏、大型养殖工船等项目模型吸引了各位外国专家的注意。“未来,中集海工院将以研发为引领,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牢牢抓住“数字化智能化”和“能源转型”两大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智能制造、智能设计和智能运维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大力拓展海洋可再生新能源业务。”企业对创新的态度,在专家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才育才,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
在烟台,顶尖人才(团队)项目可享受“一事一议”政策,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或1.5亿元直接股权投资支持。对自主培育或全职引进的省级及以上人才工程项目,给予最高600万元综合资助。支持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引进人才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资金扶持……
让越来越多的人才“爱在烟台、难以离开”,这是烟台对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地提出的时代要求,而烟台已经交出一个骄人答卷:先后入选“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90万人,建有院士工作站33个,11家企业入选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
“海外人才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引才引智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山东、烟台能够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为平台,推动各方开展务实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动能。”科技部外专司二级巡视员蒋德华在致辞中表示。
重点项目签约、高端会谈、专家论道、实地观摩……两天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暨外国专家齐鲁行活动,与会嘉宾、专家看到了“创新驱动 科技赋能 开放融合 共享共赢”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企业看到了发展升级的大市场。而烟台,看到了“链”上发力、优势产业竞相崛起,平台集聚、创新策源力持续增强,引才育才、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烟台是一个资源禀赋一流的城市。这些年在工业、农业、旅游、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包括我所属的专业生物医药等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给全国全省很多城市都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希望烟台借这次半岛大会的契机,能早日跻身万亿俱乐部行列。”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起步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向高处攀,向新处行,一座国际化的“创新型城市”正加速崛起。
“烟台市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目标,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发展,为深化与广大人才交流合作创造烟台机遇。”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在致辞中表示,欢迎海内外人才到烟台创新创业,与城市共同成长。(胶东在线记者 邬勇 李刚 通讯员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