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第一志愿被中师录取,王倩和同学们当年求知若渴,在熄灯的宿舍打着手电筒看书,每天抱着小黑板练习粉笔字。3年的中师求学,开启她对儿童心理教育和语文阅读的兴趣,工作后专注语文经典诵读,潜心阅读推广,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制作微课,为学生发展赋能,为更多教师的成长赋能。
遵从家人意愿 第一批次被录取
1996年,初中毕业的王倩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报高中还是上中师?
“家里的意愿多一些吧,讲女孩子当老师挺好。”王倩回忆,当年16岁的她,遵从家人意愿填报合肥师范学校中师专业,并被成功录取,“当年(中师专业)属于提前批次。”
毕业留影,第二排左起第五为王倩
“全班44个人,女生相对多一些。”王倩介绍,“三字一话”是每个中师生需要具备的基本功: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每天都会读拼音报纸,要能看到拼音音节即流畅地读下来。”同时,学校给每人发了一块小黑板, “寒暑假也要带回去写粉笔字,学校对此是有要求的。”
“当年学校里的图书馆,是大家最喜欢去的地方,那么多的书,更是之前没机会见到的。”王倩回忆,大家求知若渴,学校熄灯后,仍打着手电筒看书。
1999年,王倩毕业,和同学们拍了毕业照。经历等待,经过笔试面试演讲三关后,2000年被分配至合肥市巢湖路小学,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并担任班主任。“我们那一届不是毕业就分配,是陆续经过考试的。”她表示,九九届中师毕业生应该是最后一批分配,“能感觉到分配不是那么容易了。”
完成专业启蒙 潜心阅读推广
3年的求学生涯,王倩不仅掌握了一名教师的基本业务素养,也对其职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在学校时,我印象最深的学科是儿童心理学。”王倩告诉记者,学校的课程,可以认为是她关注并专业学习儿童心理教育的启蒙。
毕业后,她继续关注该领域,参加了第一批心理咨询师培训,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并继续学习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擅长用沙盘与孩子、家长进行沟通,为孩子们成长保驾护航。目前,王倩是合肥市第五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包河区第四届心理健康“教坛新星”。
而当年一头扎在书堆里的王倩,深感开卷有益。工作后,她致力于儿童阅读的推广,目前担任巢湖路小学图书馆主任,并被评为包河区“最美阅读推广人”。
专注语文经典 面向崭新时代
20年来,王倩的语文课堂专注经典古诗文,初段、中段和高段学习任务明确并依次递进。“初段,能够完成75首古诗背诵,中段诵读100篇古文,并了解一定的课外知识,高段则着重国际大奖小说和整本书阅读。”
“我改进了课堂板书,将学习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王倩和记者分享,由其先做示范,引导学生能完整地做思维导图,概括归纳学习内容,实现由课文到绘本再到整本书阅读的思维导图进阶。
“《我的图书馆课》教材已经出版,思维导图这个章节是我编写的。”她认为,思维导图其实是一个工具,掌握这个工具,是整理归纳所学内容的过程,也是快速整理零散知识的过程,“不仅语文学科可以用,也可迁移到其他学科。”同时,王倩也为教材设计了配套的微课。
而教师的喜悦,是来自孩子们的成长。看到有孩子在完成几万字的阅读后,可完整地设计出思维导图,看到有孩子开始尝试创作,手写稿件并完成书名、目录和插画创作,王倩直言“付出的辛苦,值得。”
19岁毕业,那时的王倩,比学生大不了几岁,是“孩子王”。结婚生育后,她说将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现在,她仍然站在教学一线,呵护学生心灵,守护学生成长。
大皖新闻记者 赵琳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