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6月8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期而至,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合肥市文物保护中心和包河区文化和旅游局为广大市民奉献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包河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场位于包河区淝河镇的一处民国建筑———唐氏住宅中,这也是去年唐氏住宅修缮完成后,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6月8日上午,合肥“唐氏住宅”面向公众开放
兄弟四人共同出资兴建
唐氏住宅也被当地居民称之为“唐大楼”,位于包河区淝河镇黄巷村唐大楼村民组(巢湖南路与上海路交口东南角),建成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当地人唐氏兄弟四人共同出资兴建,家族兄弟依次为唐广美、唐广香、唐广贵、唐广纯。建筑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3629平方米,建筑面积1073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江淮民居,结构为穿斗式,硬山顶,粉墙黛瓦,青石板铺路。2011年3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合肥“唐氏住宅”文保碑
据介绍,清朝末年,唐氏兄弟的老大唐广美因生计所迫,14岁就给李鸿章家族当童工,因天资聪慧,善于管理,后被李家聘为管家,从此家族逐渐兴旺。1929年,经唐氏兄弟商议,重修祖屋。
建筑共三进,每进7间,第一进的西侧另有附属更楼及房屋5间,三层更楼后遭损坏。一进二进之间东、西两侧各有一间对厅“耳室”,墙面施有彩绘图案。二进中堂曾有匾额”重义轻财”,现已不知去向,两侧各三间为私塾先生和武术先生居住;三进为女眷居住,共计房屋28间。据后人介绍,其整体结构依据当年芜湖县镜湖公园附近建筑而设计,建筑的砖、瓦及木构件均从青阳县购置。
大门上写着“唐氏古居”四个大字
20世纪30年代,唐氏住宅成为私塾,渡江战役期间,作为战地医院使用。解放后至80年年代末,作为“ 唐大楼学校”“ 淝河小学”校舍使用,学校搬离后建筑内曾开办塑料厂,后逐渐废弃。
当地很多人在这里读书
6月8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在唐氏住宅前看到,住宅修葺一新,大门上写着“唐氏古居”四个醒目的大字。上午9点半,活动正式开始,现场上演了精彩的舞狮、花船、门歌、螳螂拳等民俗表演,以及庐州木雕、庐州笛箫制作、庐州棕编、庐阳剪纸、王氏吹糖人等传统技艺展示。
6月8日上午,活动现场俯瞰
在现场,很多群众前来修缮后的唐氏住宅内参观。“我天天下班从这里经过,看到这里有个老建筑。(今天开放了),就进来看看,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民国时期能修建这样的房子,不得了啊,是大户人家。”市民王国嵘赞叹说。
附近居民唐定鹏告诉大皖新闻记者,1981年他9岁时,住在唐大楼附近的唐大郢,他在唐氏住宅读的小学,当时唐氏住宅被当做“淝河小学”的校舍,1到6年级都有,校园里还有三张水泥砖砌的乒乓球台,老师的办公室、宿舍都在这里,“天井里是青石板,青石上面光滑的像镜子一样,屋檐下是很长的连廊,很多人都在这个地方念的书,我们的父辈都是在这个地方念的书。”唐定鹏感慨地说。
群众在“唐氏住宅”内参观
合肥市文物保护中心有关人士介绍,唐氏住宅修缮秉持了对文物最小干预原则,成功地恢复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实现了集保护、展示、教育为一体的文物活化利用目标,成为了展示江淮民居建筑的重要典范。唐氏住宅的修缮开放,对合肥市古建文物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后续还将不定期面向公众开放。
大皖新闻记者 许佳 通讯员 钱程 摄影报道
编辑 崔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