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国际博物馆日 | 记者带您走近博学又多能的安徽博物院志愿者

©原创 2024-05-17 15:58

大皖新闻讯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5月17日,记者来到安徽博物院,和志愿者代表分享了这一份充实精彩的履历。啃书本,查资料,全国各地“刷馆”,安徽博物院的志愿者们,因热爱而来,又因学习而成长,在丰富知识提升自我的同时,或幽默风趣,或热情洋溢,或娓娓道来,或全英文讲解,让来自国内外的观众发现安徽,了解安徽,感受徽风皖韵的源远流长。

因热爱而来

刘毅,2017年成为安徽博物院的一名志愿者,目前主要承担常设展览徽州古建筑的讲解服务。“到这来,一是自己有多余的时间,二是愿意服务大众。”怀着初衷入门,刘毅感慨,荣幸地是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同行,大家因为热爱而来,介绍的点都要亲自去过,并在志愿者群里踊跃分享在全国各地的“刷馆“心得。

刘毅

2020年参与志愿服务,刘露被大家称为”全能型选手”,主要承担常设展览安徽文明史陈列的讲解,同时参与各类临展的讲解。“其实,之前我是一名小白,什么都不懂。”刘露笑称,想成为志愿者是源于对历史的热爱,刚开始接触文物,她只觉得是“黑乎乎的,有的还很丑。”

4年的学习和讲解生活,刘露说“越讲越有兴趣,越讲越喜欢。”她直言,大家到博物馆来,通过文物可以看到遥远的生活和人群 ,感受古老的情感和故事,更有温度地触摸到历史的脉动。

因学习而成长

因热爱而来,经过笔试面试和展厅考核的严格选拔,“不停地学习”是大家成为博物院志愿者后的共识。刘毅坦言“这是大家共同的自我要求。”

徽州古建有哪三绝?要怎么看?去哪里看?凭借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刘毅幽默风趣的讲解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尤其是省外的观众,他们来安徽,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好玩的。”他说,作为一名讲解员,就是要挖掘馆里的亮点,“将值得自豪的推荐给观众,让大家对安徽文化有了解。”

刘露

梁贺维与刘毅同一年入馆,除承担常设展览徽州古建筑的讲解服务外,也承担临展讲解,“临展虽然展期短,但准备的学习资料很多,挑战更大。”

在准备“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的讲解前,他专门从省图书馆借了十几本书“恶补”,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就讲解的感受来看,我觉得还有进步的空间。”虽然该展览已结束一年多,但他经常在脑海里“复盘”,让积累的知识,更精益求精地落实在讲解服务中。

2018年正式成为志愿者,辛宏主要承担常设展览江淮撷珍的讲解,该展览目前在展文物约31件,有20多件是国家一级文物,“我讲的,都是宝贝,比如大家熟悉的镇馆之宝—铸客大鼎。”她直言,如果观众互动的气氛好,该鼎讲解时长能达到25分钟,前世今生都可以讲得酣畅淋漓。

“你把(讲解)线索理好,讲解也就自然而然蓬勃而出。”辛宏告诉记者,她文科理科都擅长,因此不仅能讲青铜器的工艺和审美,传递文化信息,还穿插了青铜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理工科知识,“你的讲解热情,语言表达自然,迸发的自豪感很容易感染观众。”

为观众而“变”  

温文尔雅的梁贺维,在“雅·尚——旗袍与女性文化展”的讲解中,以一身长衫亮相,与平日身着的志愿者小马甲截然不同。“不少藏品较为珍贵,因此不能触摸。”梁贺维告诉记者,长衫和旗袍的结构工艺类似,“以我身着的长衫进行讲解,展示得更形象,观众的感受更直观。”

梁贺维

而梁贺维还有一个“宝藏”技能,精通英语和德语,也是一名英语讲解员。“也是机缘巧合吧,2016年,我带着国外跑友到这里参观,听了讲解很感兴趣。”2017年,他加入志愿者团队,这一年亲自给跑友们全英文讲解徽州的古建筑,“他们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但你不能用平常太专业的术语讲。”他解释,可以尝试简单但抓关键词的方式,也可寻找中外生活的共通点来帮助其理解,“比如讲榫卯,他很难理解,但你将其概括为凹进去凸出来咬合紧密”,他可以听得懂。

“观众不同,你的讲解方式就要变化。”辛宏之前做语文教师,她描述讲解和教师类似,是找到观众已有掌握的知识,再讲解新的知识,让观众有兴趣有共鸣。“比如接待年轻观众,你的讲解就要紧跟时尚潮流,用一些网红的语言。”而针对孩子,穿插成语典故、汉语知识互动,孩子有成就感,家长也高兴。“如果是老年人,一般讲的浅显些,时间不宜过长(考虑到体力)。”

辛宏感慨,在一次讲解中,当她讲到吴越青铜剑,一年级的小观众们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卧薪尝胆让她非常高兴。

而刘露也表示,大家一般认为志愿者服务是单向的付出,“其实,这是一种双向的学习,是对自己生活的丰富。”

上岗要过“三关”

安徽博物院““皖风徽韵”志愿者团队负责人陈雯介绍,团队成立于2007年4月,现有志愿者159名,团队成员中大部分为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主要开展‘展厅义务讲解’、‘导览咨询服务’、‘公益社会教育’、‘历史文化宣讲’四大主题服务。”其表示,团队每年定期招募志愿者,报名者需经过面试、笔试、展厅考核,通过后方才正式加入志愿者团队,“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优势,志愿者将被安排至不同的岗位。”

辛宏

近年来,安徽博物院也开展了一系列博物馆教育的创新工作。其中即依托博物馆讲解工作,推出“安博小讲解员”队伍,依托博物馆宣讲工作,打造青少年团队“青葵宣讲团”,依托博物馆研学工作,实施特色研学体验项目,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大学校”。

记者采访了解到,2023年,安徽博物院推出精品特展14个,上线数字展16个。完成讲解6200余批次,受益观众16万余人。智能导览服务观众2.4万人。全年开展各类社教活动超400场,受众738万余人次。

值得一提地是,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为全院各项业务发展提供学术科研支撑,2023年该院正式启动筹建安徽博物院非建制研究中心。记者获悉,目前,制度建设正在推进。

大皖新闻记者 赵琳  (受访者供图)

编辑 许大鹏

大皖新闻讯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5月17日,记者来到安徽博物院,和志愿者代表分享了这一份充实精彩的履历。啃书本,查资料,全国各地“刷馆”,安徽博物院的志愿者们,因热爱而来,又因学习而成长,在丰富知识提升自我的同时,或幽默风趣,或热情洋溢,或娓娓道来,或全英文讲解,让来自国内外的观众发现安徽,了解安徽,感受徽风皖韵的源远流长。

因热爱而来

刘毅,2017年成为安徽博物院的一名志愿者,目前主要承担常设展览徽州古建筑的讲解服务。“到这来,一是自己有多余的时间,二是愿意服务大众。”怀着初衷入门,刘毅感慨,荣幸地是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同行,大家因为热爱而来,介绍的点都要亲自去过,并在志愿者群里踊跃分享在全国各地的“刷馆“心得。

刘毅

2020年参与志愿服务,刘露被大家称为”全能型选手”,主要承担常设展览安徽文明史陈列的讲解,同时参与各类临展的讲解。“其实,之前我是一名小白,什么都不懂。”刘露笑称,想成为志愿者是源于对历史的热爱,刚开始接触文物,她只觉得是“黑乎乎的,有的还很丑。”

4年的学习和讲解生活,刘露说“越讲越有兴趣,越讲越喜欢。”她直言,大家到博物馆来,通过文物可以看到遥远的生活和人群 ,感受古老的情感和故事,更有温度地触摸到历史的脉动。

因学习而成长

因热爱而来,经过笔试面试和展厅考核的严格选拔,“不停地学习”是大家成为博物院志愿者后的共识。刘毅坦言“这是大家共同的自我要求。”

徽州古建有哪三绝?要怎么看?去哪里看?凭借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刘毅幽默风趣的讲解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尤其是省外的观众,他们来安徽,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好玩的。”他说,作为一名讲解员,就是要挖掘馆里的亮点,“将值得自豪的推荐给观众,让大家对安徽文化有了解。”

刘露

梁贺维与刘毅同一年入馆,除承担常设展览徽州古建筑的讲解服务外,也承担临展讲解,“临展虽然展期短,但准备的学习资料很多,挑战更大。”

在准备“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的讲解前,他专门从省图书馆借了十几本书“恶补”,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就讲解的感受来看,我觉得还有进步的空间。”虽然该展览已结束一年多,但他经常在脑海里“复盘”,让积累的知识,更精益求精地落实在讲解服务中。

2018年正式成为志愿者,辛宏主要承担常设展览江淮撷珍的讲解,该展览目前在展文物约31件,有20多件是国家一级文物,“我讲的,都是宝贝,比如大家熟悉的镇馆之宝—铸客大鼎。”她直言,如果观众互动的气氛好,该鼎讲解时长能达到25分钟,前世今生都可以讲得酣畅淋漓。

“你把(讲解)线索理好,讲解也就自然而然蓬勃而出。”辛宏告诉记者,她文科理科都擅长,因此不仅能讲青铜器的工艺和审美,传递文化信息,还穿插了青铜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理工科知识,“你的讲解热情,语言表达自然,迸发的自豪感很容易感染观众。”

为观众而“变”  

温文尔雅的梁贺维,在“雅·尚——旗袍与女性文化展”的讲解中,以一身长衫亮相,与平日身着的志愿者小马甲截然不同。“不少藏品较为珍贵,因此不能触摸。”梁贺维告诉记者,长衫和旗袍的结构工艺类似,“以我身着的长衫进行讲解,展示得更形象,观众的感受更直观。”

梁贺维

而梁贺维还有一个“宝藏”技能,精通英语和德语,也是一名英语讲解员。“也是机缘巧合吧,2016年,我带着国外跑友到这里参观,听了讲解很感兴趣。”2017年,他加入志愿者团队,这一年亲自给跑友们全英文讲解徽州的古建筑,“他们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但你不能用平常太专业的术语讲。”他解释,可以尝试简单但抓关键词的方式,也可寻找中外生活的共通点来帮助其理解,“比如讲榫卯,他很难理解,但你将其概括为凹进去凸出来咬合紧密”,他可以听得懂。

“观众不同,你的讲解方式就要变化。”辛宏之前做语文教师,她描述讲解和教师类似,是找到观众已有掌握的知识,再讲解新的知识,让观众有兴趣有共鸣。“比如接待年轻观众,你的讲解就要紧跟时尚潮流,用一些网红的语言。”而针对孩子,穿插成语典故、汉语知识互动,孩子有成就感,家长也高兴。“如果是老年人,一般讲的浅显些,时间不宜过长(考虑到体力)。”

辛宏感慨,在一次讲解中,当她讲到吴越青铜剑,一年级的小观众们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卧薪尝胆让她非常高兴。

而刘露也表示,大家一般认为志愿者服务是单向的付出,“其实,这是一种双向的学习,是对自己生活的丰富。”

上岗要过“三关”

安徽博物院““皖风徽韵”志愿者团队负责人陈雯介绍,团队成立于2007年4月,现有志愿者159名,团队成员中大部分为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主要开展‘展厅义务讲解’、‘导览咨询服务’、‘公益社会教育’、‘历史文化宣讲’四大主题服务。”其表示,团队每年定期招募志愿者,报名者需经过面试、笔试、展厅考核,通过后方才正式加入志愿者团队,“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优势,志愿者将被安排至不同的岗位。”

辛宏

近年来,安徽博物院也开展了一系列博物馆教育的创新工作。其中即依托博物馆讲解工作,推出“安博小讲解员”队伍,依托博物馆宣讲工作,打造青少年团队“青葵宣讲团”,依托博物馆研学工作,实施特色研学体验项目,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大学校”。

记者采访了解到,2023年,安徽博物院推出精品特展14个,上线数字展16个。完成讲解6200余批次,受益观众16万余人。智能导览服务观众2.4万人。全年开展各类社教活动超400场,受众738万余人次。

值得一提地是,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为全院各项业务发展提供学术科研支撑,2023年该院正式启动筹建安徽博物院非建制研究中心。记者获悉,目前,制度建设正在推进。

大皖新闻记者 赵琳  (受访者供图)

编辑 许大鹏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