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3月20日春分日,也是安徽遗体器官捐献纪念日。在合肥高新区蜀麓中心江河社区有一家红十字爱心社,几名古稀老人通过口口相传完成一次次爱心"接力",社区已有28人签订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3人完成捐献。其中一家三代9人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
一家九人签下遗体捐献志愿
在合肥市高新区昌河车城小区西区,近80岁的徐一兵老人因为腰疾一直在家休养,很少出门。但说起遗体捐献,他一下来了精神。这一切还要从十几年前说起。
2008年,徐一兵的岳母去世后,他便和妻子一起照顾岳父陈必兰。有一天,陈必兰提出要捐献遗体,“说实话,当时老爸和我们说出这个想法时,我们比较惊讶,也不理解。”徐一兵回忆,岳父当时有捐献遗体的想法可能源于身边一位老领导和江苏老家的亲人离世后捐献了遗体,"那个年代比较少,我们也是第一次听说,并没有太在意。"
但,陈必兰却一直对此念念不忘,并让徐一兵去打听合肥哪里可以捐献遗体。
几经辗转,徐一兵联系上了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收站,了解到捐献的流程和事项。但在当时,捐献遗体需要子女签字同意,陈必兰老人的五个女儿都没有答应。
徐一兵的妻子陈俊巧是大女儿,她担心别人会说老人的子女不孝。二女儿陈武决定征求一下家里其他长辈的意见,得到的答案都是反对。
"你们同意我捐,不同意我也要捐,我的事情我做主。"陈必兰如此坚定的想法,让女儿们慢慢妥协。终于,2021年4月,陈必兰老人离世后完成了捐献遗体的心愿。
然而,事情到这里并没有划上句号。
"父亲总说生前没能给国家做更多贡献,身后可以把自己奉献给医学事业,我也慢慢能理解父亲的想法。"二女儿陈武也动了念头,即便家人一开始并不赞成,但经过她不断地努力,现在也成为了捐献志愿者。
三女儿陈勇不仅自己完成了登记,还鼓励其儿子加入其中。目前,陈必兰老人一家三代里共有9人签下志愿登记表,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带动更多邻居朋友完成善举
渐渐地,听说陈必兰老人完成了遗体捐献,一些有想法却没有"门路"的邻居们都来找徐一兵和他的家人们。
"有一位老同事,他来找我好几次,问的很详细,态度也很坚决,但是他的爱人就是不同意。"徐一兵说,这位同事就反复做爱人的工作,最后他们夫妻两个人都来填了表。
还有一位同事,听说了遗体捐献后,感觉这个做法很好,既让儿女省心也为国家做贡献,于是也找徐一兵填了志愿登记表,没想到不久后就离世了,也完成了捐献。
很快,徐一兵就成了小区里的义务宣传员,有想遗体捐献的,就会找徐一兵咨询、填表。短短一年多,就有十几位居民通过徐一兵的牵线,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徐一兵所在的昌河车城小区里的居民,基本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从大别山区集体搬迁来的。他们大多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从全国各地来支援小三线建设,从而扎根山区。大家彼此十分熟悉,党员人数很多,素养比较高。
"我发现,我帮十几个人填表成为志愿者,我自己还没有登记呢。"2022年的一天,徐一兵和爱人陈俊巧商量好,一起签下了支援登记表。
后来,徐一兵因为腿疾做了手术,陈武接过了"宣传员"的重任。"其实我们都先受到父亲的影响,再慢慢了解、接纳这件事。"今年已经74岁的陈武说,别人总是称赞他们"好伟大",但他们只是换一种方式,继续为这个世界再做一点点贡献。
小小爱心社播下爱心种子
"没有想到我们的居民还有如此大爱之举。"每每说起此事,合肥高新区蜀麓中心江河社区党委书记、社居委主任孙永珍总万分感动。
孙永珍回忆,在2022年上半年的一天,她在小区里日常走访时,遇到了正在为邻居寄捐献登记表的徐一兵,才得知小区里已经有十几位老人成为了遗体捐献志愿者。"既然我们的居民有这样的觉悟,我们作为居民组织,一定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在社区的积极联系下,2022年8月,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收站在高新区蜀麓中心江河社区成立了红十字爱心社,让生命接力的种子实现更广阔的传播。
"有了爱心社这个平台,可以让居民更好地了解捐献知识,就近办理遗体、器官、角膜志愿捐献登记工作。"陈武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工作,才会有更多人的改变认知,加入到生命接力的行列。江河社区的爱心社成立至今,社区里已经累计有28人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有3人完成了遗体捐献。
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红十字会了解到,遗体器官捐献是一项自愿、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目前全省已经成立了15家红十字爱心社,推动遗体器官捐献的发展。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器官捐献670例,遗体捐献1492例,角膜捐献1212例,遗体器官捐献累计登记人数32.1万人,越来越多人用大爱和善举,让生命完成接力。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摄影报道
编辑 张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