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麻利地戴上手套和口罩,拿起钉耙熟练地勾开化粪池的盖子,然后走向吸粪车卸下一根碗口粗的吸污管,双手以一前一后紧握管壁,慢慢地送入化粪池中……这是合肥市庐阳区城管局环卫管理中心的掏粪工刘学义的日常工作。
从31岁那年拿起“大粪勺”开始,刘学义在这个“最有味道”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13年扎根环卫清掏一线,他先后荣获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安徽省“优秀环卫工人”、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我想一直干下去,像我师傅一样,干到退休。”
95座公厕成为“主战场”
“我跟周师傅把化粪池管道打开的时候,粪便又喷了我们俩一身!”1月30日,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刘学义工作的地方,刚刚结束掏粪工作正在歇息的刘学义回忆起两天前的一幕,笑着说道。
前两天,刘学义和同事周师傅一起去清理化粪池时,碰上化粪池老旧管道和新管道接口没接好的情况,“当时是有东西横在管道接口处,把粪便堵住了,我们把化粪池管道打开时,粪便喷了出来。”这种大家避之不及的场景,却是刘学义的工作中常遇到的事情。
1980年出生的刘学义,从2011年调整到了掏粪工的岗位开始,合肥老城区95座公厕便成为他的“主战场”。“早年还没有吸粪车,清捞工作全靠人力去完成,下到化粪池里去疏通、清捞,那是经常的事情。”
为了保障市民能正常使用公厕,每天天一亮,刘学义就开着粪车在95座直管公厕间穿梭。为了不让工作影响到路人或居民,他尽量选择平峰时间前往需要清掏的化粪池或厕所,在高峰时,再把粪车上吸的粪便送到有机物处理中心。
在刘学义和他同时们的轮流清理下,老城区的95座公厕持续为市民带去便利。
“我想一直干下去,像我师傅一样”
“其实对于这份工作,我一开始也是很排斥的。”刘学义坦言,他的13年坚守离不开自己师傅的言传身教、敦敦教诲。
彼时,30岁出头的刘学义被调整到了掏粪工的岗位,和很多人一样,对疏通化粪池这种脏臭累的工作并不情愿,“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出任务我整整吐了4回。”刘学义回忆,2011年8月份,合肥酷暑难当,刘学义被安排去清掏辖区内一个老旧小区的化粪池。当把化粪池盖子打开的那一刻,他便被迎面冲出的恶臭味道熏得直吐,“当场我就吐了,实在是忍受不了。”
在回去的路上,他和自己的师傅全国最美环卫者——掏粪工吴电生直接坦白表示,自己接受不了这份工作。“他一直鼓励安慰我,还跟我讲每一件事只要用心去做就都有意义,工作不分贵贱,我一直牢记着师傅的话。”
年纪轻轻参加环卫行业,还是一名掏粪工,不只是刚加入工作时的刘学义心里有排斥,家人亲戚和朋友也有很多不理解。“在身边很多朋友的印象里,这个活又脏又累,而且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就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干这样一份工作。”
彼时30岁的刘学义要想找到一份工作是不难的,“但是如果把一份工作做好做扎实,是不容易的。”刘学义称,他不仅要坚持做一名掏粪工,更想做好疏通化粪池工作。“目前我没有换工作的想法,我想一直干下去,像我师傅一样,干到退休。”
“小刘”变“老刘”,接力“爱心棒”
2014年,“爱心畅通小组”由刘学义的前辈,住建部先进个人、掏粪工吴保文发起成立。如今,刘学义接过了爱心志愿服务的“接力棒”,带领着工友们义务帮助辖区居民清掏下水管道,帮助居民解“燃眉之急”。
“我们会用业余时间去帮助辖区的孤寡老人或者困难群体疏通管道,用我们自身一点力量献出一份爱心,并且把我们的爱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据悉,“爱心畅通”小组成立以来,已累计为群众免费清掏下水管道、疏通厕所千余次。
如今,他从班里的“小刘”,变成了“老刘”,带着比他年轻的徒弟奋斗在环卫前线。“我会把师傅对我的影响保留发扬,感染更多的人,让劳模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刘学义说,环卫工作脏臭累、薪资低,很多人对环卫工作有职业歧视和偏见,“我想告诉大家,任何一行工作都不分贵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肯定。”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实习生 张燕 徐寒钰
编辑 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