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提起插花,一般人印象中会浮现女性形象,可是,在合肥,一位男性插花师却是庐州插花的非遗传承人。中国插花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辛弃疾词中曾云,“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插花不仅是幽栖闲居的情趣,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古人通过寄情花木,一段绿枝、三两花朵在方寸器物间展现作者巧思,赋予其象征和寓意,借以明志舒展情趣。
庐州插花脱胎于传统插花,依托古庐州文化脉络发展而来。北宋时期舒州(今安徽地界)画家李公麟就在其传世画作中大量呈现插花作品,可以说是庐州插花雏形在书籍字画中的早期呈现。现如今,庐州插花已经成为合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生于1995年的赵宗祥作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又是如何在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庐州插花?
缘起:出生插花世家与花结缘
赵宗祥出生于插花世家,其外曾祖父姚士先年轻时在高校内从事花卉园艺工作,后跟随我国著名园林城市规划专家程世抚教授系统的学习了插花艺术。幼年时期与外曾祖父的接触相处下,赵世祥从小就对植物有着独特的兴趣。和许多人对花卉的认知一样,此时的赵宗祥更多的是关注花卉的外在属性,追求花卉的颜色外型而忽视了花卉中的文化寓意。然而随着对插花艺术的不断认知,赵宗祥发现插花不仅仅是将各种艳丽的花朵简单的堆砌,而是在展现花卉线条、姿态之美的同时传递出人的思想从而达到以花传情、借花明志的目的。
赵宗祥作品
随着对插花艺术兴趣的愈发浓厚,赵宗祥走上了系统学习的道路,开启了一场美学的修行、灵魂的远足,沉浸于一花一木一器皿的世界。从本科到研究生,赵宗祥一直报考植物方向的专业学科,其也在研究生期间主编了《插花花艺师培训指导教程》一书。通过数年的学习、摸索和深造,赵宗祥也在对插花的兴趣中逐渐“晋升”成一名插花非遗传承人。
赵宗祥正在进行插花创作
庐州插花蕴含浓郁的地域特色,但赵宗祥却并没有闭门造车、桎梏于地域。他坚持走出去开拓眼界,学习各地域插花风格,积极参加各类插花比赛,在欣赏更多插花作品、领略不同插花之美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技艺,丰富庐州插花的造型风格。2018年,赵宗祥先是南下前往无锡,跟随当地插花项目市级非遗传承人系统学习南方插花风格,随后又前往北京师承传统插花国家级非遗项目王莲英进行学习。
和谐:让作品与空间融为一体共生共美
“庐州插花讲究整体美,作品与整体所放置的空间之间往往追求一种和谐共生之美,不喧宾夺主、不相互争艳。”赵宗祥认为,庐州插花构图上采用不对称式的原理,讲求线条美、自然美、色彩美和意境美,运用盘、碗、筒、缸、瓶、篮六大类中国传统容器,多用剑山、撒、集束等传统固定技法,其最大特色便是花卉、器皿、空间的完美结合。赵宗祥认为,庐州插花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插花风格在与其会结合具体的场景,选用不同的枝采。此外,配件也是庐州插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点缀,或是一幅字画或是各种具有寓意的器物,“可以是一尊如意、可以是一块玉佩”,甚至可以是一首乐曲。以作品《百事如意》为例,赵宗祥选用百合取美好和谐之意,同时搭配柿饼、玉如意等器物,通过作品整体传递美好寓意。
赵宗祥作品
“插花要静下心来,讲究宁心静气,在创作中与枝采、与自我对话。”在这一过程中赵宗祥也收获颇多感悟,“尽管某一朵花很艳丽,但是如果一朵花让整体都变得黯淡显得不和谐,即使再美也必须去掉。”
创新:深耕地域文化创作本土花型
“一木一枝,协陶甄之妙致。片花片蕊,得造化之穷神。”中国插花流派众多,风格和技艺却未有分明的差异,如何让庐州插花脱颖而出、印记分明是赵宗祥一直所思考的问题。北方插花受地域、气候影响,多选用松柏等枝条作为创作主体,而庐州地区四季分明、植物丰富,“我们就可以印四时节气之变化而创作四时之花。”庐州插花生根于江淮之间,在其创作中又需要与地方文化充分结合,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插花作品。而在近二十年的学习过程中,赵宗祥充分挖掘和恢复了江淮地区插花文化,创立了独具安徽地区特色的“迎客松式”、“叶植式”和“鸿蒙式”花型。同时,在配件上赵宗祥也通过挑选出自江淮之间文人雅客流传的字画或是地方器物进行搭配。
赵宗祥作品
传承:将插花技艺发扬光大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掌握这项美学技艺,赵宗祥坚持定期进入社区、校园之中开展插花公益活动,在小天地里做大文章,此外,在安徽省文化馆的支持下,赵宗祥也配合录制了一系列庐州插花的网络课程并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上正式上线。“以前,我只是一个人插花时的宁静致远,而在成为庐州插花非遗传承人后,我更想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赵宗祥在课堂讲授插花文化
大皖新闻记者 孙召军
编辑 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