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合肥晚报报道,排水管道不畅容易内涝、燃气管道泄漏暗藏隐患、桥梁设施老旧损坏影响出行……面对种种风险,如何防患于未然?合肥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下一步,将全面实施城市生命线三期工程,推动向消防、电梯等更多领域拓展覆盖,实现风险隐患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监管。
织密立体监测“网络”
在合肥地下空间,各类管线密如蛛网,交织层叠,纷繁复杂。近年来,合肥以场景应用为依托,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构建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消防、水环境八大领域立体化监测网络。
围绕城市生命线建设地下综合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管线动态更新机制,为轨道交通、5G基站、旧城区改造、水环境治理等城市建设提供24.4万公里管线信息和分布态势,节约探测费6亿元,有效避免重复开挖和施工风险,提升城市建设质量。
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中心实现智慧防控。
拓展应用场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一期5座桥梁、27公里管线扩展到二期51座桥梁、2100多公里管线,再到完成燃气高风险区域监测预警全覆盖和四县一市城市生命线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布设前端感知设备约8.5万套,覆盖137座桥梁、7316公里管线,从部分重点桥梁、管道节点监测扩展到城区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区域全覆盖。
同时,按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把安全管理集成到一个平台、一张网络、一套指挥体系中,推动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约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约70%,发挥了生命线系统“前沿哨兵”作用。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市政公用处处长李家富介绍,系统运行以来,全市成功预警燃气管网泄漏险情306起,沼气浓度超标5484起,供水管网泄漏99起,热力管网疏水阀运行异常95处。“实现了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从人防到技防、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
打造智慧防控“中枢”
2022年7月20日,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中心的监测系统自动报警。监测显示,庐阳区环城西路西平门桥往北15米,人行斑马线上,环城西路978路灯杆往北15米,机动车道上甲烷气体聚集。
经研判分析为疑似燃气泄漏并发布二级风险预警,该泄漏处300米范围内分布着多个住宅区、医院、学校、商场以及轨道交通2号线,属于人员较为密集场所。合肥燃气公司接预警信息后立即响应,进行险情处置。现场排查后确认系老旧铸铁管道螺栓松动导致燃气泄漏,并不断在地下扩散。由于报警迅速、处置及时,成功化解了重大风险隐患。
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权属复杂、多部门交叉、缺乏统一技术支撑等难题,合肥率先成立国内首个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这个中心相当于城市安全智慧防控的重要“中枢大脑”,各类型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情况不间断实现透彻感知、智慧分析及精准处置。
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内,巨大的电子屏上,分布在合肥大街小巷的燃气、供水、桥梁等市政设施运行状态24小时实时呈现,一目了然。
自去年以来,依托该中心,合肥成功预警处置了临淮路与东一环交口、广西路与紫云路交口等多起燃气风险隐患,以及繁华大道跨南淝河大桥、沪汉蓉立交桥等突发险情,保障了城市安全稳定运行。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介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通过前端传感器实现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目前,已建立50多个智能化预警模型,立体呈现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一张图”。
构建科技治安新“路径”
化解“看不见”的城市风险,科技创新是关键。合肥正以创新驱动为内核,构建科技治安“路径”,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提供持续动力。
在平台建设方面,合肥已经建成世界耦合灾种最多、亚洲最大的公共安全科技基础设施——巨灾科学中心,先后获批建设安徽省公共安全智能感知与应急装备创新中心等20余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
关键技术上,申请专利和软著权300多项,研发自主可控的燃气激光探测器,打破国外垄断;自主研发供水管网检测智能球,实现25公里范围内泄漏定位精度达到1米;建成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规模远程火灾监测预警系统,服务面积超8.5亿平方米。
目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已在深圳、成都、武汉等全国60多个城市和新加坡、多米尼加等1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下一步,合肥将全面实施城市生命线三期工程,推动向消防、电梯等更多领域拓展覆盖,加快城市安全云、消防安全云“两朵云”建设,实现风险隐患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监管。
此外,在技术攻关上聚焦国家安全保障重大需求,突破安全诊断与韧性增强、运行监测与灾害预警、应急技术与救援装备等共性关键技术。支持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争创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城市安全与应急制造业创新中心。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吴奇 通讯员 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