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她双腿残疾 却已爱心义剪14年

©原创 2023-05-08 18:58

大皖新闻讯  虽然天生双腿残疾,但这并没有禁锢住周丽丽努力奔跑的脚步。从一名小学徒,到拥有了自己的理发店,周丽丽不仅用勤劳的双手剪出了精彩的人生,还坚持回馈社会,免费为当地家庭困难的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进行爱心义剪。

双腿残疾,学门技术养活自己

5月8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肥西县紫蓬山旅游开发区紫蓬商业街,在一家不起眼的理发店内,看到了正在忙碌的周丽丽夫妻俩。虽然才9点多,但已经有好几位顾客在店里等待理发了。

由于髋关节发育不良,周丽丽天生患有肢体残疾,不仅不能干重活,走路也不利索。2009年,在父母的帮衬下,她在老家开起了理发店,从最初一天只有三、五块钱收入,到现在每天能够接待二、三十位顾客,她的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

周丽丽说,9岁那年,她跟随父母去了上海,父母在厂里工作,她就在当地学校借读,一年后,她的弟弟也被接到了上海。“父母工作特别忙,几乎照顾不到我和弟弟,不管是学习还是平时的生活琐事,都靠我们自己。”

“弟弟的成绩一直很好,我既然在学习上没有什么天分,不如学一门技术养活自己。”在和父母商量之后,2006年,周丽丽回到了肥西,在花岗镇跟随一位师傅学习美发,开启了新的生活。

周丽丽给客人理发。 陈家乐 摄

学徒出师,开起自己的理发店

“我以前就很喜欢给自己和朋友做发型,父母建议过我学电脑或者裁缝,可我都没有兴趣。”周丽丽说,决定学理发之后,她幻想过自己如何为顾客做美美的造型,但现实给她好好“上了一课”。

做学徒的第一年,周丽丽一直在“洗洗洗”。每天早上6、7点钟起床,她要把店里的毛巾洗掉、卫生搞好,有顾客来了就帮忙洗头,长时间的泡水、吹风,她从手关节到胳膊肘全都皴了,一到冬天会裂开很多小口子。由于双腿残疾,血液流动不畅,大腿也都生满了冻疮。“手上裂开口子后,头发碴子会戳到伤口里,每天工作结束后,我都得把这些头发碴子挑出来。”周丽丽说,为了尽可能地保护双手,每天晚上她会在伤口外敷一层猪油,再戴上厚厚的手套,第二天会好受一些。

熬过了第一年,周丽丽开始学习烫染、剪发。当时,师傅的弟弟从外地进修回来也开了一间理发店,她就临时到店里帮忙了一个月。“这一个月让我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店里人少,我的自主性很大,不仅技术越来越好,人也自信了不少。”周丽丽记得,在她学徒的第三年,正好赶上师傅生孩子、坐月子,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一个人帮师傅撑起了理发店,这让她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做了三年的学徒后,周丽丽终于“出师”了,弟弟、父母也相继从上海回来,一家四口得以团聚。之后,父母帮忙物色了门面,2009年夏天,周丽丽的理发店在紫蓬山旅游开发区紫蓬商业街正式开业。从学徒,到在其他理发店打工,再到自己当了老板,周丽丽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

周丽丽给客人理发。 陈家乐 摄

尽己所能,爱心义剪坚持14年

在乡亲们的眼中,周丽丽开朗、朴实、善良,大家都很乐意来她的店里理发,多年来,她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关心关爱。“我没有特别大的能力,只能用自己手中的理发剪刀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也许是自己淋过雨,就想给别人撑把伞。”对于周边的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或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她一直坚持免费理发,14年来从未改变。

“其实父母把我和弟弟接到上海之前,我们寄宿在不同的亲戚家里,体会过留守儿童的种种不易。”周丽丽说,以前在她这里义剪的留守儿童,现在有的已经成了大人,现在再来理发,说什么都要付钱。而对于家庭困难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只要一个电话,周丽丽就会带着工具上门理发。14年来,她不仅为周边家庭困难的老人、留守儿童爱心义剪,每个月还会固定两、三次到丈夫的老家义剪。现在,她每年平均理发超过6500人次,14年来,共理发近10万人次。

十几年来,享受过爱心义剪服务的老人们经常会送来一些自己种的蔬菜向周丽丽表达谢意,“最开始我都是拒绝的,但是后来他们悄悄放在理发店门口,我就收下了,真的很让人感动,也很暖心。”

积极向上的周丽丽经常参加各级残联组织的技能比赛,获得荣誉10多次。今年更是在第十一届安徽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美发师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最近,她和丈夫商量着买一间属于自己的门面。“你看,我们现在的门面年数挺久的了,设施陈旧。买门面之后,我想好好装修一下,给顾客更好的体验感,我们的生活也更有奔头。”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通讯员 陈家乐

编辑 蒙国锐



大皖新闻讯  虽然天生双腿残疾,但这并没有禁锢住周丽丽努力奔跑的脚步。从一名小学徒,到拥有了自己的理发店,周丽丽不仅用勤劳的双手剪出了精彩的人生,还坚持回馈社会,免费为当地家庭困难的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进行爱心义剪。

双腿残疾,学门技术养活自己

5月8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肥西县紫蓬山旅游开发区紫蓬商业街,在一家不起眼的理发店内,看到了正在忙碌的周丽丽夫妻俩。虽然才9点多,但已经有好几位顾客在店里等待理发了。

由于髋关节发育不良,周丽丽天生患有肢体残疾,不仅不能干重活,走路也不利索。2009年,在父母的帮衬下,她在老家开起了理发店,从最初一天只有三、五块钱收入,到现在每天能够接待二、三十位顾客,她的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

周丽丽说,9岁那年,她跟随父母去了上海,父母在厂里工作,她就在当地学校借读,一年后,她的弟弟也被接到了上海。“父母工作特别忙,几乎照顾不到我和弟弟,不管是学习还是平时的生活琐事,都靠我们自己。”

“弟弟的成绩一直很好,我既然在学习上没有什么天分,不如学一门技术养活自己。”在和父母商量之后,2006年,周丽丽回到了肥西,在花岗镇跟随一位师傅学习美发,开启了新的生活。

周丽丽给客人理发。 陈家乐 摄

学徒出师,开起自己的理发店

“我以前就很喜欢给自己和朋友做发型,父母建议过我学电脑或者裁缝,可我都没有兴趣。”周丽丽说,决定学理发之后,她幻想过自己如何为顾客做美美的造型,但现实给她好好“上了一课”。

做学徒的第一年,周丽丽一直在“洗洗洗”。每天早上6、7点钟起床,她要把店里的毛巾洗掉、卫生搞好,有顾客来了就帮忙洗头,长时间的泡水、吹风,她从手关节到胳膊肘全都皴了,一到冬天会裂开很多小口子。由于双腿残疾,血液流动不畅,大腿也都生满了冻疮。“手上裂开口子后,头发碴子会戳到伤口里,每天工作结束后,我都得把这些头发碴子挑出来。”周丽丽说,为了尽可能地保护双手,每天晚上她会在伤口外敷一层猪油,再戴上厚厚的手套,第二天会好受一些。

熬过了第一年,周丽丽开始学习烫染、剪发。当时,师傅的弟弟从外地进修回来也开了一间理发店,她就临时到店里帮忙了一个月。“这一个月让我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店里人少,我的自主性很大,不仅技术越来越好,人也自信了不少。”周丽丽记得,在她学徒的第三年,正好赶上师傅生孩子、坐月子,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一个人帮师傅撑起了理发店,这让她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做了三年的学徒后,周丽丽终于“出师”了,弟弟、父母也相继从上海回来,一家四口得以团聚。之后,父母帮忙物色了门面,2009年夏天,周丽丽的理发店在紫蓬山旅游开发区紫蓬商业街正式开业。从学徒,到在其他理发店打工,再到自己当了老板,周丽丽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

周丽丽给客人理发。 陈家乐 摄

尽己所能,爱心义剪坚持14年

在乡亲们的眼中,周丽丽开朗、朴实、善良,大家都很乐意来她的店里理发,多年来,她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关心关爱。“我没有特别大的能力,只能用自己手中的理发剪刀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也许是自己淋过雨,就想给别人撑把伞。”对于周边的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或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她一直坚持免费理发,14年来从未改变。

“其实父母把我和弟弟接到上海之前,我们寄宿在不同的亲戚家里,体会过留守儿童的种种不易。”周丽丽说,以前在她这里义剪的留守儿童,现在有的已经成了大人,现在再来理发,说什么都要付钱。而对于家庭困难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只要一个电话,周丽丽就会带着工具上门理发。14年来,她不仅为周边家庭困难的老人、留守儿童爱心义剪,每个月还会固定两、三次到丈夫的老家义剪。现在,她每年平均理发超过6500人次,14年来,共理发近10万人次。

十几年来,享受过爱心义剪服务的老人们经常会送来一些自己种的蔬菜向周丽丽表达谢意,“最开始我都是拒绝的,但是后来他们悄悄放在理发店门口,我就收下了,真的很让人感动,也很暖心。”

积极向上的周丽丽经常参加各级残联组织的技能比赛,获得荣誉10多次。今年更是在第十一届安徽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美发师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最近,她和丈夫商量着买一间属于自己的门面。“你看,我们现在的门面年数挺久的了,设施陈旧。买门面之后,我想好好装修一下,给顾客更好的体验感,我们的生活也更有奔头。”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通讯员 陈家乐

编辑 蒙国锐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