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俗话说"过了十五才算过完年",元宵节已过,这个春节你和家人如何度过?2月6日,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市民选择在文化场馆里"过一种很新的年",安徽博物院和安徽省美术馆接待观众数分别达5.5万人次和4.3万人次。"文化过大年"渐成新春时尚,专家称这或许会逐渐变成一种"新年味"。
现象:不少人热衷于"文化过大年"
和往年不同,今年春节,小洪选择了在"博物馆里过大年"。小洪是安徽歙县人,今年正月初三一大早,他便和同学去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参观游客不少,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带着孩子过来的。"
"平时我们工作都比较忙,很少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学习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小洪告诉记者,他选择在假期空闲时间过来逛徽州历史博物馆,学习徽州历史沿革、徽文化等相关知识。
小洪介绍,他除了可以系统学习徽文化,其实也得到了休闲放松。"春节期间,我们徽州古城会举办很多文旅活动,有很多游客,‘文化过大年’还是挺受欢迎的。"
今年的元宵节,合肥的郭女士带着孩子去了安徽省美术馆看了郑震先生诞辰100周年的艺术展。郭女士告诉记者,她孩子今年12岁,当天下午他们参观了一个多小时。她坦言,"之前早就答应了孩子,这样既欣赏了艺术作品,让孩子感受文化艺术的熏陶,也正好避免了外面的‘人挤人’。"
安徽博物院:围绕新春主题与展览推特色活动
2月6日,记者从安徽博物院获悉,今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十五),安徽博物院新老馆共接待观众数达5.5万人次。
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市民前来?安徽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徐康介绍,围绕新春主题与博物馆特色展览,他们共开展新春瑞兔送吉祥主题活动20余场,现场年味十足,各个年龄段的市民都有参与。
"观众们在‘新春红包抽奖’活动中收获新春祝福,还能与家人一起寻找博物馆里的‘小兔子’,体验十二生肖拼装、徽州古建筑拼接、画年画、京剧脸谱填色、制作兔子花灯等。"徐康介绍,除常设基本展览外,安徽博物院还推出5个临时展览,既有合家欢型展览"大展宏兔——生肖文物展",也有涨知识展览"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等。
话剧演出。
沉浸式情景剧本体验。
此外,元宵节当晚,安徽博物院以"异域同方——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为依托,打造穿越千年的丝路奇幻故事。"通过5款异域国度的实景换装,解锁沉浸式情景剧本体验;4幕精彩话剧,实现与文物跨越千年的对话;3场特色歌舞,让观众领略曼妙多元的丝路风情。"徐康说,他们还增加了汉服表演和古琴演奏以及免费讲解等共10余项活动,让观众感受别样的元宵之夜,当天参与人数超千人。
安徽省美术馆:首次迎接市民"过大年"人数爆满
安徽省美术馆(以下称美术馆)是安徽省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专业公共美术馆,于2022年5月26日起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今年春节,不仅是美术馆第一次"过大年",也是首次接待市民"过大年"。
"春节期间,共接待观众4.3万人次。"美术馆工作人员余海燕向记者介绍,就在刚过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参观者也超过了3000人次。首次接待市民过年,美术馆准备了哪些文化"大餐"?
"主要是将音乐、书画和舞蹈与我们的展览结合,与展厅特色结合,深受年轻人喜爱。"余海燕介绍,其中《潘玉良艺术研究展览》专场音乐会,用多种西洋乐器演绎潘玉良多彩的艺术人生,《纪念郑震先生诞辰100周年艺术展览》专场古琴音乐会,以琴声传古韵;数字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艺术展,可沉浸式体验艺术品。
"春节期间,我馆无论是门票预约还是活动报名,几乎天天爆满 。"余海燕说,既有家庭联合出动,也有朋友组队观展,从观众群体来看,既有充满好奇的孩童,也有满头白发的老翁。"这说明文化过年的方式已经深入到市民的生活中,安徽省美术馆将一如既往推出高水准艺术展览和高质量公共教育活动,让‘逛美术馆’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生活方式。"
观点:"文化过大年"或成新年味
对于不少人选择在新春假期的时候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游览,这种"文化过大年"风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月6日,记者采访了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
王云飞称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随之出现空壳化,通过回家相聚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统过年方式发生了一些转变;第二,休闲方式和志趣的选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在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公共文化场所过年,一方面是感受休闲的舒适氛围,另外在文化氛围中也许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沉静自己内心,提升文化修养。
王云飞提到,"文化过大年"方式其实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走进文化场馆,我们可以对中国的文明有更多的了解,也给自己留下很美好的新春印象。
"在博物馆、美术馆过年的记忆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之后,就会逐渐变成一种年味。这种美好的回忆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一种情绪氛围,就像老一辈人对过年放爆竹的情感一样。"王云飞说。
蔡昳潾 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 赵琳(受访者供图)
编辑 许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