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以法治环境之“善”促营商环境之“优” 打造法治政府建设的“合肥样本”

©原创 2023-01-19 22:19

大皖新闻讯  一座城市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法治支撑;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保障。

近年来,合肥市以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为目标,以行政程序法治化和政府服务法治化为抓手,着力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合肥依法行政工作实现重大突破,取得重要成就,助推法治成为合肥的城市特质和护航合肥腾飞的“定海神针”,形成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合肥样本”。

去年底,合肥市被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这也意味着合肥开启了法治政府建设新征程。

植入法治基因,强化制度支撑,多项立法开全国先河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合肥市始终秉持“改革创新、法治先行”的理念,将法治奉为社会治理之圭臬,充分发挥法治引领作用。

夯实制度根基,为法治建设注入“源动力”。十年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合肥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8-2012)》《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合肥市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规划纲要(2013-2017)》《合肥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最新制度保障。2017年,合肥以规章形式率先出台《合肥市推进依法行政办法》,实现法治政府建设可操作、可落实、可评价。

为了健全决策程序约束机制,合肥市早在2011年就已在全省率先出台《合肥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细化出台《进一步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的实施意见》,并先后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征询意见、听证、风险评估、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公开征求意见、提前介入、实施效果评估、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形成“2+13”科学决策制度体系,保障决策权力依法、规范、阳光运行。

同时,在全国领先建立并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切实解决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不到位、制定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源头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在全国首创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度,出台规章《合肥市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办法》,向群众“晾晒”行政执法权,12年来累计接受群众公议案件6000余件,没有一起因复议或者诉讼被依法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

强化立法护航,为科技创新点亮“引航灯”。合肥制定出台《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若干规定》《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等法规规章;成立市委科创委,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持续涵养“科里科气”的城市特质;制定院士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办法、可转化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办法等文件,从制度层面就科技创新、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发展制度,为打造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简政放权,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改革应于法有据。近年来,合肥市坚持改革与法治相统一相协调,持续依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法治环境之“善”促营商环境之“优”,谋经济发展之“进”。

近年来,合肥启动建设“一业一证”审批系统项目,全面梳理行业目录表单及涉及事项,建立行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对纳入表单的事项持续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化解企业生产经营难题、释放市场主体活力至关重要,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合肥修订《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实现所有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在线投标、开标和评标,在全国率先创新“专家+智慧”新型评审模式,率先开放对接市场主体依法自建的交易系统,招标投标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网通”办理,招投标依法必招项目全流程电子化率达100%。

在法治助力服务提档方面,合肥市建立“开办企业一站式无忧服务专窗”,在全市11家银行155个网点为企业代办营业执照,将企业开办由“一件事一次办”提升为“就近办随处办”。实行市场主体登记(注销)和相关行政许可“一次申报、一同受理、并联审批”办理模式。将“医保登记”并入企业开办环节,涉多部门事项1个环节、1套材料、1个工作日办结。目前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超150万户,今年以来全市超7万户企业享受开办“零成本”。在全省率先实行转让方为纳税信用等级A级或B级企业的所有不动产转移登记业务简化办理,时限压缩至半小时内。设立“办不成”反映窗口163个,累计接待10000余人次,为群众企业在法治轨道内协调解决户口办理、交管服务、签证签发等“疑难杂症”400余件。

此外,审查出台《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年)》等,成立安徽省首家知识产权仲裁中心、调解中心,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专业化法律服务,助力按下知识产权强市“加速键”,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专利授权周期压缩至3个月,较普通授权周期缩减85%以上。搭建"信易贷"平台,入驻企业24.63万户,授信金额1092亿元。

坚持依法治理,激发城市活力,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将法治作为应对风险、化解矛盾的逻辑起点和目标导向,既推行程序法治,又注重以法律的内在价值引导社会道德建设,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人民幸福。

2022年合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获得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这离不开合肥在生态环境治理中贯彻的法治理念。合肥坚持立法先行,在巢湖综合治理中扛起法治使命,出台《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等涉及水环境治理的法规规章11部,以最严制度保护最美巢湖。此外,还在全省率先出台河道管理条例,开创全省地市级河道地方性立法先河。

近年来,合肥在城市安全治理中依法创新模式。编制出台了《城市生命线工程运行监测技术规范》等安徽省地方标准,形成了以“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等为先导的安全运维“合肥模式”并向全国推广,填补了国内城市生命线工程标准空白,确保生命线在法治轨道内稳健运行,今年以来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

此外,合肥注重织密纠纷源头防范“神经网”,激活定分止争“神经元”,建成“百姓评理说事点”947个,收集矛盾线索4362条,化解矛盾8644件;打造“惠解忧”、“左邻右舍”、“老张说事”、“庐州街坊”等特色调解品牌;设立镇街调委会151个、村居调委会1583个、行专调解委员会87个、“警民联调室”115个,调解成功率超96%;探索“三所一庭”联调模式,建成全省首个“三所一庭”联调中心,为全省复制推广该经验提供“合肥样本”。

陈鸽君 蔡昳潾 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

编辑 彭玲


大皖新闻讯  一座城市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法治支撑;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保障。

近年来,合肥市以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为目标,以行政程序法治化和政府服务法治化为抓手,着力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合肥依法行政工作实现重大突破,取得重要成就,助推法治成为合肥的城市特质和护航合肥腾飞的“定海神针”,形成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合肥样本”。

去年底,合肥市被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这也意味着合肥开启了法治政府建设新征程。

植入法治基因,强化制度支撑,多项立法开全国先河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合肥市始终秉持“改革创新、法治先行”的理念,将法治奉为社会治理之圭臬,充分发挥法治引领作用。

夯实制度根基,为法治建设注入“源动力”。十年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合肥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8-2012)》《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合肥市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规划纲要(2013-2017)》《合肥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最新制度保障。2017年,合肥以规章形式率先出台《合肥市推进依法行政办法》,实现法治政府建设可操作、可落实、可评价。

为了健全决策程序约束机制,合肥市早在2011年就已在全省率先出台《合肥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细化出台《进一步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的实施意见》,并先后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征询意见、听证、风险评估、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公开征求意见、提前介入、实施效果评估、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形成“2+13”科学决策制度体系,保障决策权力依法、规范、阳光运行。

同时,在全国领先建立并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切实解决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不到位、制定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源头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在全国首创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度,出台规章《合肥市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办法》,向群众“晾晒”行政执法权,12年来累计接受群众公议案件6000余件,没有一起因复议或者诉讼被依法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

强化立法护航,为科技创新点亮“引航灯”。合肥制定出台《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若干规定》《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等法规规章;成立市委科创委,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持续涵养“科里科气”的城市特质;制定院士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办法、可转化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办法等文件,从制度层面就科技创新、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发展制度,为打造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简政放权,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改革应于法有据。近年来,合肥市坚持改革与法治相统一相协调,持续依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法治环境之“善”促营商环境之“优”,谋经济发展之“进”。

近年来,合肥启动建设“一业一证”审批系统项目,全面梳理行业目录表单及涉及事项,建立行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对纳入表单的事项持续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化解企业生产经营难题、释放市场主体活力至关重要,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合肥修订《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实现所有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在线投标、开标和评标,在全国率先创新“专家+智慧”新型评审模式,率先开放对接市场主体依法自建的交易系统,招标投标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网通”办理,招投标依法必招项目全流程电子化率达100%。

在法治助力服务提档方面,合肥市建立“开办企业一站式无忧服务专窗”,在全市11家银行155个网点为企业代办营业执照,将企业开办由“一件事一次办”提升为“就近办随处办”。实行市场主体登记(注销)和相关行政许可“一次申报、一同受理、并联审批”办理模式。将“医保登记”并入企业开办环节,涉多部门事项1个环节、1套材料、1个工作日办结。目前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超150万户,今年以来全市超7万户企业享受开办“零成本”。在全省率先实行转让方为纳税信用等级A级或B级企业的所有不动产转移登记业务简化办理,时限压缩至半小时内。设立“办不成”反映窗口163个,累计接待10000余人次,为群众企业在法治轨道内协调解决户口办理、交管服务、签证签发等“疑难杂症”400余件。

此外,审查出台《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年)》等,成立安徽省首家知识产权仲裁中心、调解中心,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专业化法律服务,助力按下知识产权强市“加速键”,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专利授权周期压缩至3个月,较普通授权周期缩减85%以上。搭建"信易贷"平台,入驻企业24.63万户,授信金额1092亿元。

坚持依法治理,激发城市活力,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将法治作为应对风险、化解矛盾的逻辑起点和目标导向,既推行程序法治,又注重以法律的内在价值引导社会道德建设,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人民幸福。

2022年合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获得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这离不开合肥在生态环境治理中贯彻的法治理念。合肥坚持立法先行,在巢湖综合治理中扛起法治使命,出台《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等涉及水环境治理的法规规章11部,以最严制度保护最美巢湖。此外,还在全省率先出台河道管理条例,开创全省地市级河道地方性立法先河。

近年来,合肥在城市安全治理中依法创新模式。编制出台了《城市生命线工程运行监测技术规范》等安徽省地方标准,形成了以“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等为先导的安全运维“合肥模式”并向全国推广,填补了国内城市生命线工程标准空白,确保生命线在法治轨道内稳健运行,今年以来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

此外,合肥注重织密纠纷源头防范“神经网”,激活定分止争“神经元”,建成“百姓评理说事点”947个,收集矛盾线索4362条,化解矛盾8644件;打造“惠解忧”、“左邻右舍”、“老张说事”、“庐州街坊”等特色调解品牌;设立镇街调委会151个、村居调委会1583个、行专调解委员会87个、“警民联调室”115个,调解成功率超96%;探索“三所一庭”联调模式,建成全省首个“三所一庭”联调中心,为全省复制推广该经验提供“合肥样本”。

陈鸽君 蔡昳潾 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

编辑 彭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