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1月7日,是2023年春运的第一天;而1月8日,是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的第一天。三年来,多少返乡人背起行囊却又放弃回家。当“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等成为历史片段,三年后的这场春运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思念。
游子们乘车回家过年。
大皖新闻记者从全省春运电视电话会议获悉,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进一步优化,跨区域人员流动性加速释放,预计2023年春运客流将加快反弹,客流总量会大幅增长。预计春运期间全省客运量将达到4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其中,道路运输客运量2200万人次,同比增长4%;铁路客运量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水路客运量210万人次,与2022年基本持平;航空客运量90万人次,同比增长25%。
久别重逢,见到儿子时她喜极而泣
1月9日下午,在合肥南站,五十岁的施阿姨推着行李,在人群中不时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机。“我在等儿子接我呢。”施阿姨笑着告诉记者。
施阿姨此前在江苏无锡务工,因为疫情原因已经两年没有回老家过春节了。由于一家人都在外务工,2021年的春节,一家三口只得分散在两地。“吃年夜饭的时候,我和儿子给我老公打视频电话,儿子很懂事,还在视频里给他老爸敬酒。我起码还和儿子待在一起,他老爸就孤零零在庐江老家吃着年夜饭。”年后没多久,根据工厂的安排,施阿姨和其余10名工友一块被派到越南打工,施女士便让儿子回到合肥跟在父亲身边打工。
“在国外不比在国内,语言不通,什么事都靠工厂安排,整天就是我们这些工友在一块上工、下工、打发时间。”施阿姨告诉记者,单一枯燥的生活让她比以往更期待春节团圆,但当时国内外复杂的疫情形势,加之高昂的交通费用,2022年的春节,她不得已和工友们在异国他乡度过。“当时11个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但没有一点过年的心情,面对着一桌子的菜也没什么胃口,坐了一会我就先走了。”在那个阖家团圆的时刻,施阿姨更想和自己的老公、儿子多视频一会,看看老公两鬓的白发是不是又多了一些,儿子的身体是消瘦了还是健壮了。
“虽然在外面,但我们天天关注着国内的政策。”回家的路越近,施阿姨越是激动。2023年1月3日,施阿姨及其工友在工厂的安排下乘车前往广西并在广西入境隔离5天。“隔离那几天一想到就要见到儿子、老公,我晚上激动地都难以入睡。”刚一解除隔离,施阿姨就和工友乘飞机马不停蹄回无锡工厂报到,“如果不是要求我们先回厂里报到,我一天都不想耽搁,昨天就能见到儿子了。”
就在聊天时,施阿姨接到了儿子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儿子不断询问她的位置。施阿姨责备儿子眼神不好,声音也开始变得颤抖,“我穿着黑色外套,行李箱上放着绿色的手提包……”施阿姨眼眶开始红了,详细地向儿子描述着。见到儿子后,施阿姨喜极而泣,使劲将儿子抱住,儿子则轻轻拍着母亲的后背。
施阿姨搂着儿子一块回家。
目的地不同,但都是家的方向
下午3点40分左右,从D958动车到达口出来,记者便看到一对夫妻带着笑容向落客平台走去。今年五十多岁的强大哥此前一直在武汉打工,已经三年没回肥西老家过年了。
强大哥告诉记者,孩子在武汉读书,他和爱人一块过去打工陪读。“过去三年虽然没能回老家走亲戚,但已经比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幸福得多,无论春节还是其他节日,我们一家三口都能在一块。”虽然一家三口在一起,但强大哥还是有些遗憾,“老一辈不同于年轻人,逢年过节不在家乡,看着别人出门拜年走亲戚,总觉得心里缺了点什么,年味也就没那么浓了。”
当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强大哥就开始考虑起今年的春节,“当时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该回家过年了。看望健在的父母、回农村祭祖,打扫许久没收拾的房子……还有好多事要等着我们做呢。”强大哥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恢复如初,他会往返两地,想儿子了就去儿子那呆几天,“儿子选择了在武汉成家立业,但我的根在这里。”
在浙江台州务工的袁大哥去年因为疫情原因,响应号召选择就地过年,“以往每年无论在哪里,春节都一定会赶回家和老婆孩子一块过节,但去年疫情严峻的时候也确实没有办法。”袁大哥回忆起去年的年三十,当时爱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娘家吃团圆饭,他则和几个工友在出租房里简单烧几个菜凑合着吃,“当时在视频里看到,两个娃看春晚笑得合不拢嘴,我既开心又想念,想哭,想抱着他们。”
袁大哥提着给家人买的礼物。
得知防控政策调整后,袁大哥第一时间就和厂里说了春节回家的想法,并买好了到合肥的动车票和回老家六安的汽车票。袁大哥告诉记者,厂里像他这样的员工不少,有些甚至两三年没回家了,“所以厂里也特意提前放假,希望我们回家团圆。”
大皖新闻记者 孙召军 摄影报道
编辑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