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10月17日,记者了解到,十年来,合肥经开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蔚来汽车、大众安徽等一批产业龙头带动,“新芯”产业(新能源汽车、芯片)抢占世界风口,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冰箱、叉车制造基地(笔电产量占世界1/8、冰箱产量占国内1/4),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合肥经开区正从“安徽工业第一区”迈向“长三角发展示范区”。
综合发展水平跻身国家级经开区前十强
十年来,合肥经开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连跨七个百亿元台阶,综合发展水平跻身国家级经开区前十强,稳居长三角第一方阵。十年来,全区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由2012年的40.76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179.4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15.97%,占全市进出口总额三分之一。区内联宝科技成为合肥市首家千亿元产值、安徽省首家百亿美元进出口企业。
十年来,各类市场主体增加至2021年近9万家。其中,“四上”企业数增加至2021年的807家,年均增长9.4%。战新产业成为增长的主导力量,战新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2年的33.2%提升至2021年的63.6%。三次产业占比超5成,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4.4%提高到2021年的51%。2016年,合肥经开区在安徽省率先提出“向亩均要效益”,2016年到2021年,合肥经开区规上工业亩均营业收入由427万元提升至1461.6万元,年均增长25.4%。招商引资稳步增长。2012-2021年累计招商引资项目897个,总投资约4966亿元;年度投资额从2013年的13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08亿元,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家高企数量达到563家,年均增速40.8%
十年来,合肥经开区科技支出由2012年的0.1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6.7亿元,年均增长67.4%。2021年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31.9%。国家高企数量达到563家,年均增速40.8%,2021年实现营收1105.9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数1400家,年均增速17%。现已打造科技园区19个,共计232.15万㎡,占地2475.41亩,总投资超92亿元。截至目前,已入驻企业72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形成15大众创空间、15大科技孵化器,其中国家级11家。
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
十年来,合肥经开区数字赋能传统产业,战新产业加速崛起,形成了“3+6”产业体系(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战新产业+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六大主导产业)。集聚沛顿科技等链上企业超70家,基本形成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2021年,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114.3亿元,同比增长379.9%。以江淮汽车、大众安徽、蔚来3家整车企业为龙头,集聚斑马智行等逾70家产业链企业,向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快速迈进。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339.6亿元,同比增长96.2%;新能源整车产量133886辆,同比增长163.8%。聚集生物制剂、高端医疗器械、医药供应链三大板块企业200多家。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主体基本建成,已与29个全球领先的研究团队达成入驻意向。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1.9亿元,同比增长5.1%。
在全国137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排名上升至第11位
经开综保区历经十年发展,以占经开区0.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区37%的工业产值、56%的进出口额。在全国137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排名上升至第11位(A类),继续领跑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经开区块成立两年以来,试点任务落地率达到95%,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212项已全部承接,经开区各部门全部做到“办事可以受理、咨询及时回应”。
2021年,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经开区块以全市0.2%的面积,贡献了全市25%的进出口额。新桥科创示范区自2013年启动建设以来,加快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建成了国际航空港、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和进境口岸等重大开放平台,形成了以新桥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空、铁、公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到2025年,新桥科创示范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航空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科创型临空产业、生态型“港产城乡”宜居之城拔地而起。
十年来,合肥经开区共建立5个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创业实体数达1700余家,累计带动就业达51723余人;共认定高层次人才3644人;全区19家单位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其中7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编辑 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