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如何做“孤独症儿童”父母?合肥心理医生支招

©原创 2022-04-10 11:46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不聋不哑却不爱说话,有情有心却不知表达, “星星的孩子”可爱却刻板。4月2日是“世界提高孤独症意识日”。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医师钟慧倡导,全社会都应该接纳和尊重孤独症人士,体谅和支持孤独症患者家长,提供机会让他们融入社会, “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家长要多留心

钟慧表示,由于孤独症患儿往往在社会交往、言语交流上有障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去表达,所以很多人容易把它等同于心理疾病,认为孩子得病是受到某种外界刺激或与家庭教养环境有关,这种想法给很多患儿家长增加了心理负担。但研究数据显示,孤独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发展障碍,通常在3岁以前就可以被发现。孤独症儿童一般在30个月以内发病,但也有个别在3岁以后发病。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出现了以下这些情况,家长就应该要留心了。

社会交往:抱起孤独症婴儿时,他不像正常儿童那样贴服大人,而是全身发软或僵硬,甚至可能拒绝拥抱;缺乏情感反应,没有高兴或不舒服的表情,大人抱或逗弄时不会微笑,很少用笑容回应别人的笑容;母亲喂奶时不会望着母亲,在适当的年龄还不会分辨亲近的人和陌生人,总是回避与他人的目光接触;能走路时,对周围人熟视无睹,旁若无人。喜独处,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言语沟通:在婴幼儿期就不会咿呀学语,言语发育明显落后于其他同龄正常婴幼儿;叫他的名字常常没有反应,常常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不会回答别人的问话,只会重复别人的问题;不会使用“你、我、他”等代词,词汇量少。很少用恰当的姿势或做出手势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行为:孤独症中的一部分婴儿喜欢吵闹,只有在童车中推着走、被抛着玩、听音乐时才能安静下来,有些则特别安静,不吵不闹;有独立行走能力后,表现出刻板的或仪式性的活动,例如激动时拍手、旋转、叫喊、绕圈跑、摇晃身体撞头、扭动手指、玩弄头发或揪头发,数小时不停地玩水、开关灯的开关、滚动玩具汽车、将纸撕成碎片,专心致志地看字母、数字、电话号码册;对日常生活或环境的变化强烈拒绝。如有的孤独症儿童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走路要走相同的路线,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

如何做“孤独症儿童”父母?

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对只有充分准备做父母而绝没想到要做“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这就需要家长必须拿出十二分的信心和能力来面对现实、面对孩子。

对此,钟慧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家长要尽量调整心态,勇于接受、用心去爱,信心、耐心、恒心缺一不可。家长不要因为孩子过分的奇特行为而感到失望,在感情上疏远孩子,忽视孩子的问题和特殊需求,这样对孩子和自己都不利。

但家长也不要过分重视孩子的特殊需求。 “因为孩子的疾病,许多家长只注意孩子的特殊需求,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对孩子的照管和教育上,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因过分依赖而缺乏自理能力。”钟慧解释说。

家长要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既不能觉得孩子这也学不会、那也做不到,又不能盲目高估孩子的能力,更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地与别的孩子攀比,从而制定出脱离实际的训练计划和今后的发展目标。

很多孤独症儿童都有一种相对固定、刻板、不易改变的生活及活动模式,一点点环境或生活常规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引起孩子极度的烦躁和不安,这就说明了孩子对生活规律性的高度渴望和需求,所以家长要在不被孩子的特殊生活规律需求牵制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家庭每天的活动、孩子的训练内容,尽量为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家庭氛围和有规律性的生活环境、生活秩序。

朱世玲 李皖婷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不聋不哑却不爱说话,有情有心却不知表达, “星星的孩子”可爱却刻板。4月2日是“世界提高孤独症意识日”。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医师钟慧倡导,全社会都应该接纳和尊重孤独症人士,体谅和支持孤独症患者家长,提供机会让他们融入社会, “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家长要多留心

钟慧表示,由于孤独症患儿往往在社会交往、言语交流上有障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去表达,所以很多人容易把它等同于心理疾病,认为孩子得病是受到某种外界刺激或与家庭教养环境有关,这种想法给很多患儿家长增加了心理负担。但研究数据显示,孤独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发展障碍,通常在3岁以前就可以被发现。孤独症儿童一般在30个月以内发病,但也有个别在3岁以后发病。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出现了以下这些情况,家长就应该要留心了。

社会交往:抱起孤独症婴儿时,他不像正常儿童那样贴服大人,而是全身发软或僵硬,甚至可能拒绝拥抱;缺乏情感反应,没有高兴或不舒服的表情,大人抱或逗弄时不会微笑,很少用笑容回应别人的笑容;母亲喂奶时不会望着母亲,在适当的年龄还不会分辨亲近的人和陌生人,总是回避与他人的目光接触;能走路时,对周围人熟视无睹,旁若无人。喜独处,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言语沟通:在婴幼儿期就不会咿呀学语,言语发育明显落后于其他同龄正常婴幼儿;叫他的名字常常没有反应,常常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不会回答别人的问话,只会重复别人的问题;不会使用“你、我、他”等代词,词汇量少。很少用恰当的姿势或做出手势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行为:孤独症中的一部分婴儿喜欢吵闹,只有在童车中推着走、被抛着玩、听音乐时才能安静下来,有些则特别安静,不吵不闹;有独立行走能力后,表现出刻板的或仪式性的活动,例如激动时拍手、旋转、叫喊、绕圈跑、摇晃身体撞头、扭动手指、玩弄头发或揪头发,数小时不停地玩水、开关灯的开关、滚动玩具汽车、将纸撕成碎片,专心致志地看字母、数字、电话号码册;对日常生活或环境的变化强烈拒绝。如有的孤独症儿童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走路要走相同的路线,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

如何做“孤独症儿童”父母?

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对只有充分准备做父母而绝没想到要做“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这就需要家长必须拿出十二分的信心和能力来面对现实、面对孩子。

对此,钟慧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家长要尽量调整心态,勇于接受、用心去爱,信心、耐心、恒心缺一不可。家长不要因为孩子过分的奇特行为而感到失望,在感情上疏远孩子,忽视孩子的问题和特殊需求,这样对孩子和自己都不利。

但家长也不要过分重视孩子的特殊需求。 “因为孩子的疾病,许多家长只注意孩子的特殊需求,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对孩子的照管和教育上,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因过分依赖而缺乏自理能力。”钟慧解释说。

家长要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既不能觉得孩子这也学不会、那也做不到,又不能盲目高估孩子的能力,更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地与别的孩子攀比,从而制定出脱离实际的训练计划和今后的发展目标。

很多孤独症儿童都有一种相对固定、刻板、不易改变的生活及活动模式,一点点环境或生活常规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引起孩子极度的烦躁和不安,这就说明了孩子对生活规律性的高度渴望和需求,所以家长要在不被孩子的特殊生活规律需求牵制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家庭每天的活动、孩子的训练内容,尽量为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家庭氛围和有规律性的生活环境、生活秩序。

朱世玲 李皖婷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