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凝固的历史”之美誉,也典藏着一座城市的灵魂。在“三国故地”合肥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丰富的文化瑰宝犹如璀璨星河般耀眼夺目。
前不久,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组织举办了国有收藏单位“镇馆之宝”评选活动,来自七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七件藏品成功入选。这七件宝贝跨越了合肥3000 多年的文明史,涉及陶瓷、玉器、青铜器、书画和杂项五大类,文物价值、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均代表了合肥历史文物的最高水平。每一件“镇馆之宝”的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徽墨在众墨中具有无法撼动的超然地位。在合肥市评选出的七大“镇馆之宝”中,为何收藏于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一锭宋墨——北宋黄山张处厚制墨会脱颖而出呢?这还要从30多年前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寻找答案。
北宋黄山张处厚制墨。
出土于北宋夫妻合葬墓
“根据当年的发掘报告,1988 年,有两位中学生向文物管理部门报告,位于青年路东侧一公里的郊区城南乡五里冲村庄中部,有村民在房屋后院挖鱼塘时,发现了一座古墓葬。”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说。于是,考古人员对该墓葬进行勘察并及时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这是一座北宋时期的夫妻合葬墓。
据介绍,该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穴内并列放置两口棺木,坐北朝南,两棺仅间隔0.3 米。东侧棺木稍大,棺内骨架较长,骨胳粗壮,为成年男性;西侧棺木较小,棺内骨架稍短,骨胳较细,为成年女性。通过出土的墓志,经考证得知,墓主人是宋太师舒国公孙马绍庭与大丞相文穆公孙吕氏。墓葬出土的器物种类十分丰富,有徽墨、歙砚、端砚、毛笔、文具盒、围棋子等珍贵文房器物,以及漆器、瓷器、金银器、铜器、木器等生活用品共65件套,钱币1231枚,皆为小平钱。其中最珍稀的是两锭宋墨:一锭是男棺出土的“歙州黄山张谷男处厚墨”,另一锭为女棺出土的“九华朱觐墨”。张处厚、朱觐均为中国制墨史上的著名墨工,元人著《墨史》将两位收录其中并流传至今,是最好的宋墨实例。
祖孙三代制墨声名远播
此次被评选为“镇馆之宝”的张处厚墨长25 厘米、宽5 厘米、厚1.4 厘米,重109.6 克,它也是国内现存尺寸最大、最完整的宋代松烟墨。
文物专家介绍,此墨色浓黑、无光泽,松烟制成,长梭形,两端呈圭角状。墨正面有内凹线框,内残存模印阳文篆书的墨家名款“歙州黄山张谷”等字样,后半部分字迹模糊。据宋·李孝美著《墨谱写法式》、元·陆友著《墨史》记载并考证,模印全文应为“歙州黄山张谷男处厚墨”。该墨的出土为中国制墨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墨史》中对张氏家族制墨有明确记载:张处厚是张谷之子,张遇之孙。张遇,易水人,是中国制墨史上的著名墨工,墨家名款为“易水墨工”,张谷为“黟州布衣”;张处厚则为“黄山”。张氏家族自易水徙居歙州,与当时制墨中心由河北转向徽州相合。
书法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说,世间以李廷珪墨为第一,张遇墨为第二。张谷制墨得李氏(李廷珪)法,而世不多有。张处厚在黄山起灶取煤制墨为世业,其用远烟、鱼胶。祖孙三代制墨之精,在宋代声名远播。《墨史》将三位墨工收录其中,流传至今。
被称为全国仅见的国宝
松烟墨是我国人工制墨史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出现年代较早,三国时曹植的乐府诗中就有松烟墨的记载:“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
松烟墨是用松木不完全燃烧后取得的烟炱(tái)作原料,再配以其他成分所制成的具有一定形制的墨锭。松烟是制墨的重要原料之一,“松”是松科植物的总称,制墨流程为采松、造窑、发火、取煤、和制、入灰、出灰、磨试。北宋晁贯之《墨经》曰:“宣、歙诸山,皆产松之所”,“黄山、黟山、罗山之松,品惟上上。”张处厚墨款为“黄山”乃原料上品之宣传。松烟墨的发展过程,奠定了中国制墨工艺的基本框架。
此锭歙州黄山张谷男处厚墨,出土于有确切纪年的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 年)马绍庭夫妻合葬墓,是宋代松烟墨的标准器,也是我国考古发掘与史料文献能够相互印证的墨锭,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全国仅见的国宝”。
“这件文物十分珍贵,当年出土后,文物管理处立刻找文保专家对其进行脱水处理,修复保护。”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说。因此墨十分珍贵,目前它被妥善存放在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内。
束婷婷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