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豪迈雄壮的三国文化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作为曾经的三国古战场的逍遥津,历史脉络沿承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它显著标签。
合肥逍遥津公园经过全面升级改造,将于7月初重启开放。逍遥津本次改造最大亮点之一就是体现合肥这座城市的文脉传承,最大限度还原公园原貌、保存历史文化、保留城市记忆。
魏吴遗踪,三国文化绽芳华
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作为三国古战场的逍遥津公园,改造之前展示三国历史文化的元素并不充分。本次升级改造,逍遥津公园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传承,让市民和游客在游园的过程中感受浓厚的文化气息。
近日,记者从南门走进正在改造的逍遥津公园,迎面看到逍遥津标志性雕塑张辽塑像已焕然一新。基座背面首次雕刻了张辽的生平事迹:“辽乃三国曹魏名将,降昌豨,后攻袁氏,阵斩蹋顿,智破谋反,合肥之战,威震江东……”
工匠正在张辽雕像基座上进行雕刻。
“以前的张辽像座基是混凝土,比较简陋。本次改造,基座采用了一块花岗岩整石,精美大方。”庐阳区人民政府园林绿化顾问马先掌告诉记者,本次改造以公园大门框景为标准,对张辽像基座进行抬高,并按原来位置北移5米,整体视觉效果更好。
公园南大门西侧,一座“记忆长廊”以精美浮雕的形式,重现了“张辽大战逍遥津”的历史故事,让游客犹如回到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领略曹魏名将张辽率领八百将士大破东吴十万大军时的激情与豪迈,感受孙权“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遗恨。
在公园西园,张辽墓园墓道的神兽后石碑竖立。传统石碑碑刻集中展示了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的诗赋,重现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原先的三国历史文化馆,也将完全展示合肥三国文化,同时还增加了声光电、智能化等元素,体现科技感,增强三国文化的互动体验。
蘧庄扩容,构建精彩古戏台
从三国古战场到如今的城市公园,悠悠千载风云,逍遥津经过怎样的历史变迁?近日,现年80岁的原合肥市文联副主席张瑶琪女士告诉记者,其实三国时期逍遥津属于城外,到南宋淮西帅郭振扩建合肥城,逍遥津才被扩进到了城里,从此开始渐渐成为庐州文人雅士踏青赏玩的场所。
据史料记载,到明清时期,逍遥津公园渐渐成为了官僚贵族的私家花园。明代万历年间,窦子偁将逍遥津占为私有,改名“窦家池”。清朝康熙年间,逍遥津为王姓翰林所据,易名“斗鸭池”。光绪年间,易主为龚照瑗、龚心钊的私家花园,改名“豆叶池”,并建蘧庄。
蘧庄即成,龚心钊恭请其廷试主考官陆润庠题写斋名,并书“豆隐大千界,池环小五洲”为联悬于蘧庄之门。此处便成为当时文化名流雅聚场所,并留存有吴昌硕等名家题咏、姜筠绘制的《蘧庄图卷》。
1980年代初,工作人员在蘧庄门前留影。
1952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将逍遥津辟建为公园,1953年正式以“逍遥津”命名,直到上世纪80年代,蘧庄仍是合肥一处重要的文化场所。后来,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蘧庄对外租赁,成为经营性场所。如今,蘧庄虽未完全露出真容,但从古戏台镂空雕、浮雕的处理和戏园地面卵石、小砖的铺装以及徽砖徽瓦的拼花上看,已见不凡。记者采访获悉,本次蘧庄改造,特别邀请苏州古建园林专家、工匠参与,处处强调细节,真正用工匠精神再现历史园林工艺。
蘧庄内古色古香的戏台前方,放置了一块长约4米的听音石。据合肥一些老人回忆,童年时去逍遥津公园玩耍,听音石是必玩项目,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块神奇的石头。据合肥文史资料记载,这块听音石是当年建设籧庄时从地下挖掘出来的,两侧各有一个口,在一侧敲击,另一侧清晰可闻。这次改造籧庄,相关部门对听音石的来历、史料进行重新发掘。听音石与戏园完美契合,必将演绎一段佳话。
正在改造中的籧庄。
记者了解到,月初逍遥津重启开园后,黄梅戏、徽剧、京剧等传统戏剧将在蘧庄轮番上演。沐浴夏日凉风,静坐听戏品茗,别有一番风味。
原貌还原,恢复市民城市记忆
作为合肥开园最早、最具文化品位的历史公园,逍遥津一直被众多合肥市民和外地游客所挂念。经历了数十年的日晒雨淋,很多亭阁廊榭和基础设施破旧老化,一些木质建构更是风化严重。本次改造秉承“五最一减”“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原公园的原貌,对景观进行全方位修复改造。
大象滑滑梯,一直是合肥市民难忘的童年记忆。这个1979年用水磨石材质建造的滑滑梯,经过岁月的洗涤,褪去了原本的光泽,早已显得斑驳。据介绍,以前由于技术资金问题,磨损后只是进行简单刷漆,粗略修补,比较破败。本次改造过程中,苏州工匠除去大象滑滑梯身上斑驳的油漆,按照过去的状况精细打磨,还原大象本色,真正做到原样恢复。
大象滑滑梯恢复了原样。
此外,以前游客熟悉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鸡毛信两处雕塑。过去由石膏混凝土制成,经过多年日晒雨淋逐渐风化,改造前已很难找到原型。本次改造用汉白玉材料,进行原样复刻,再现历史原貌。
传承历史文化,保留城市记忆。逍遥津重启开园后,在优美的环境中,精致的景观中,市民和游客可唤醒儿时的珍贵记忆,尽情感受合肥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方昌林 余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