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近日,湖南高分女孩钟芳蓉选择北大考古学专业引发热议。有人担心她学得太“冷门”不好找工作,更觉得女生从事这个专业有些“太辛苦”。在很多人印象中,考古这项工作还只是拿着小铲子蹲在田间地头里作业。现代自然科学早就为传统的考古学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日前,记者走进中国科大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生物考古实验室,看看有科技“加持”的考古是什么样的。
沉寂的遗迹会说话
走进中国科大生物考古实验室,实验桌上摆放着各类试管、显微镜和精密仪器,身穿纯白实验服的女学生正站在离心机前,对试管内的样本进行离心处理。她告诉记者,这是在进行器物表面淀粉残留物的提取。此前,她们已经通过观察淀粉粒的形态,同时结合其它实验手段,找到了距今几千年前淮河流域不同区域的农业结构证据。时隔数千年,瓦罐里的食物早已消耗殆尽,可是先民们的饮食偏好,却通过一系列科技手段得以还原。
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教授杨玉璋近年来的工作重心一直放在生物考古方面。杨玉璋说,他们希望能够通过遗迹遗物复原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情况,重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近十年来,该实验室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重点对中国东部南北过渡带淮河流域史前时期环境变化、农业结构演变及考古学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现代科技的加入,使以往考古学家难以观察到的潜在信息得到揭示,从某种程度来说,科技让沉寂的文物和遗迹开口说话。
此前,科大的生物考古实验室工作人员还来到明光女山湖,对沉积地岩心钻孔取样,把样本带到实验室通过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进行分析,以此了解当时的降水和温度状况,复原出该片土地曾出现过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果样本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粗颗粒沉积物,那一时期可能就经历了大洪水。”杨玉璋说,在对古人类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会发现当时的人类是如何应对地球环境的变化,抵抗自然灾害的。
冷门专业不乏热爱者
大众的印象里,考古行业是个苦差事,也是大家择业时选择避开的冷门专业。已在科技考古行业深耕数十年的杨玉璋教授感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考古行业的确冷门。
杨玉璋介绍,以前的考古作业中,工作人员来到偏远地区,要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中进行高强度工作。近些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个考古行业的工作环境也有了很大提高。
记者了解到,尽管在科技考古专业中,实验室的研究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田野工作仍然是每一个考古人最基本的课题。科大考古系的研究生每年要在考古发掘现场工作至少两个月,这也是他们必须完成的课程。
来自科大科技考古系的研二女生廖静雯早在本科阶段就选择了考古专业,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认为考古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我本科实习期间要下三到四个月考古工地,每天住在工地上。当时班级里以女生为主,但没有任何人中途放弃,或者偷懒松懈。”
廖静雯告诉记者,田野挖掘工作大都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住宿、卫生条件都很艰苦,比如上厕所只能用临时搭的旱厕。不过,因为有热爱,这些困难也能克服。廖静雯说,自己去年去了伊朗高原参加考古发掘工作,近期还参与了河南双槐树和青台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
对于未来,廖静雯并不担心。她说博物馆、考古研究院、高校等对于她来说都是很好的选择,“身处这个行业,其实不用为生存压力而担忧,也不用为了赚钱、职场压力而烦恼。希望能够在这个行业立足,做出一些成就。”
正研发考古勘探车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国内多所高校的考古实验室通过进行人类骨骼同位素、放射性测量和古人类DNA 等科技手段来研究人类起源的问题。中国科大结合学校理工科专业建设齐全的优势,在全国最早成建制成立科技史与科技考古专业。
杨玉璋认为,现代科技手段今后将继续在“发现-研究-保护-展示”四个阶段与考古学及文化遗产研究进行深度融合,全息修复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在文物展示工作中。杨玉璋告诉记者,科大近期也在进行考古勘探车的研发工作,利用这种设备能够在不破坏考古遗址的情况下,直接探测到地下的遗迹、遗物情况,对于考古发掘工作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也为考古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使得中国的考古工作逐渐与世界接轨。
尽管冷门专业没有完全热起来,但在杨玉璋看来,投身考古行业,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满足家庭生活需求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近些年国家对考古业日益重视,考古工作者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
王文佳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记者陈牧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