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社会整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顺应物质丰裕的时代来临的历史大势,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会有相应的范式上的转变。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讲席嘉宾就“德育”展开具体内容。
嘉宾简介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兼学部学术委员会主席,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名誉理事长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道德教育、教师伦理、公民教育、劳动教育等,著有《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德育原理》、《教师伦理学专题》、《公民教育引论》、《劳动教育论要》、《时代与逻辑:檀传宝教育随笔》等著作及学术论文、学术评论两百余篇,著作曾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励。
“美好生活需要”是永恒的话题
“美好生活需要,这个词其实是非常生活化的一个表述。它其实不仅仅是当下的一个政策性表达,更是全人类所有民族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个永恒的伦理主题。”檀传宝说。换言之,从先秦、古希腊开始,人们为什么要过一个有伦理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就是因为唯有每个人有必要的公民素养和道德素养,才能够保障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类生活中一个常规的、永恒的话题。
所谓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具体到教育行业就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教育生活的需要”。在中国,父母都重视教育。即使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仍然不遗余力支持子女读书。如果有一个词叫“美好生活”的话,它里面一定包括“美好教育”。家长一定希望:我们每一个孩子在教室里面,无论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或者是道德与法治课,在学习的时候孩子们所体验到的都是美好的学习生活。
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
在整体趋势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其突出特征是,个体与社会的“优势需要”都转移到高级或精神需要所导致的教育需求的类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与此同时,由于中等收入群体队伍的不断扩大、受教育人口规模的空前增加所导致的社会人口结构类型也正在发生相应的社会与教育发展范型之变。当温饱不成问题后,全社会对美好生活的优势需要就势必会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檀教授解释道:“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要回应时代的需要。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逻辑即将发生重大转换——教育发展必将也应当以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供给作为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这样才能更好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体到德育,就是要有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德育建构。
努力建构三种教育主题
“回应美好生活需要的德育建构”,其实是讲德育内容,也是讲德育形式。首先,回应美好生活需要的德育内容,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檀传宝认为三大教育主题或者德育之“德”要特别关注。
1.加强基础道德教育——追求有基本人伦与教养的生活
《孟子》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三个历史时期关于学校教育的说法不一样,但都有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教孩子明人伦。
“人民要过美好生活,最基本的是人人要讲人伦。假定一个人,他在家里面跟父母关系不好,兄弟姐妹也关系不好;社会上不遵守最基本的规范,同事关系搞不好,领导关系搞不好……你觉得他还会有美好生活吗?”檀传宝说。
不讲最基本的人伦会很麻烦,个体会生活得不舒服。比如你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女对你不孝顺,你能高兴起来?所以,教育有必要倡导年轻一代孝敬父母,让年轻一代与人为善,让年轻一代能够比较正直地处理人和事。“基础道德教育很重要,如果没有基础道德教育,我们个人还有我们整个社会都不可能有任何美好生活的可能。”檀传宝说。
2.开展民主法治教育——推进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
“民主的教育、法治的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檀传宝说。100年前,无数先贤呼吁要开展民主与法治建设。杰出的安徽人陈独秀所倡导的“德先生” 就是民主。美好生活需要一定要旗帜鲜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对于教育事业来讲,在德育内容上就特别要重视民主与法治教育。
现在我们许多人都在讲“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经断言:“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以后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和现代化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这就是说:如果人都没有民主意识,没有法治意识,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与法治。如果没有民主与法治,经济上长治久安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英格尔才是说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产品,而是制度现代化跟经济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现代化强国建设存在一些指标,其中人的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而人的现代化,很重要一条指标就是民主法治。”檀传宝补充道。
3.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促进全球公民责任和团结的实现
当代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村子好不好自然影响村民的生活体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中指出:“超越民族国家的新型经济社会和文化空间,正在促成超越民族国际界限的新的身份认同和动员模式。” 世界各民族要平等相待、扬长避短并形成合力,这个世界才更美好。“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平等地对待世界上每个人,应该以平常的心态平视这个世界。”檀传宝介绍道。
在全球化时代,德育领域内的国际理解教育、全球公平教育、和平教育等这些教育主题极其迫切。在“同在地球村”的背景之下,新时代政治文明建设和中国德育的使命,也就理应包括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总之,回应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就需要有最基本的德性——从基础道德到公民道德,再到全球公民道德。新时代德育也就必须要追求有基本人伦的生活,必须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要促进全球公民责任和团结的实现。只有在教育实践上不断强化这些主题的教育,世界、生活才可能更加“美好”,中国德育也才能因此而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努力建构三种教育形态
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供给是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不仅要求有高品质的德育内容体系建构,也要求有高品质的德育形式方面的供给——让中国德育在教育形式或形态上更加“美好”、让新时代的受教育者有更多的接受优质德育的幸福感。具体说来,应当努力让中国德育成为专业的德育、审慎的德育、美好的德育。
1.让德育成为专业的教育——对德育规律的严格遵循
“在学校德育方面,要设置合理课程、因材施教,一定要完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檀传宝说。师范大学培养老师的时候,基本上会注意两种专业化的。第一个叫学科专业化,例如学习专业课程。可是无论是语文老师或者数学老师,他们教授的语文或数学课里就有直接、间接、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问题需要处理。比如教法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老师说话方式对学生的影响等。这就涉及第二个专业化即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我是一直主张在师范大学里面除了开设教法课程以外,应该有一门课叫《德育理论与实务》。德育一定要专业,它才会有效。”檀传宝说。
2.让德育成为审慎的教育——对后真相时代的理性应对
“什么叫审慎的德育呢?就是不能够单方面地、片面地去教学生。”檀传宝说。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后真相时代”。因此促进《礼记•中庸》所言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或者“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或审辨式思维是现时代德育的当务之急。要将高品质的批判性思维的培育纳入日常德育生活,不仅让社会大众减轻无所适从的信息焦虑,而且让德育对象在接受德育过程中充分体会理性而积极地接受新时代德育的美好。
3.让德育成为美好的教育——主体自由的真正实现
“美好教育意味着对儿童的尊重,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就是不要有坏处,强制人、灌输人的教育。”檀传宝认为。
德育要成为美好的教育应是自主的德育、建构的德育、审美的德育、生活的德育。在本质上都是在主张让德育成为因道德学习主体自由的真正实现而变得更加“美好”的教育,接受德育的过程同时成为体验人生与学习生活幸福的过程。因此应当努力建立、弘扬审美的德育观。
总而言之,时代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定会迁移到教育方面,具体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要。进一步迁移到德育方面,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德育的需要。而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德育建构,就是实现美好的德育内容的供给、美好的德育形式的供给。
大皖新闻记者 陶娜
编辑 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