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这个国庆,安徽这些老街成“顶流”,因为做对了这件事

2024-10-07 15:05   江淮观察微信号

历史文化街区,被视作“城市母体”。但像上海新天地、武汉江汉路等著名街区展现出来的历史底蕴、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更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象征。

合理的改造和治理,不仅可以给城市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让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很多地方在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时,可能会进入一些误区:有的是对老建筑保护和修缮不力,很多任由经营者自行根据自身需要对建筑进行随意改造;有的难以摆脱大拆大建误区,虽然“建新如旧”,但让古建筑、老街区保护和修复有形而无魂;还有的是忽略街区业态的合理性,引入大量同类型的商业和店铺等,出现“千店一面”“千街一面”的情况。

如何让历史文化街区真正“活”起来?

其实,不管各地如何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修复,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的沉淀,但不应该是沉淀的历史。当下,几乎各个地方都要全力打造吸引人气的文旅IP,能拥有历史文化街区无疑是历史对于一座城市令人艳羡的馈赠。但怎么能“向史而新”?确实是一道难题。

老街成“顶流”

“前几年,我来这边采风的时候,街区还比较冷清,现在街区修复后,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街道干净整洁、商品琳琅满目、各种精彩的表演吸引着来往的行人,整个街区焕发勃勃生机。”10月5日,在宁国市河沥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游玩的张梅说。

河沥溪老街位于市区东隅,西邻东津河,背靠老虎山,明清至民国时期,河沥溪老街因水运便利、商贸兴盛,一直是宁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皖东南较大的物流中心和商贸重镇。

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老街逐渐成为基础设施薄弱、房屋建筑破旧、历史风貌受“蚕食”严重的棚户区。

为改善老街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品质,近年来,宁国市结合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和城市更新,2021年正式启动河沥溪老街保护与利用工作,通过实施建筑修缮整治、街巷织补、基础设施完善、多元业态植入等策略,将街区打造成为以生活和服务为主,兼具休闲旅游、文化展示的综合型历史文化街区。

从9月28日正式开街以来,河沥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人流量超20万,30家店铺日收益30万元。

“城市母体”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是城市中具有一定规模和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城市母体,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和利用,是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

面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资源,安徽该如何进行保护和修复,又该如何激发其活力?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修复,应该始终以地方文脉为根本。

前不久,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召开安徽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现场会。会上,桐城市相关负责人分享了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复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2009年,桐城市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其包含东大街、东南巷、滨河巷等街巷,内部保留了马氏济生堂、韩悦来杂货铺等集中成片的传统民居和商铺,是典型的前店后居传统商贸街。随着城市的发展,该街区在设施配套、空间利用等方面已无法满足居民需求。

为了更好地延续地方文脉,桐城市在推进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的过程中,采用“不落架”的方式(“不落架”即以最小的干预手段保护梁架的整体性和安全性。采用打牮的方法,将梁架中牵涉到的构件适度抬起、解除构件承受的荷重,进而抽换有蚁蛀等病害的木梁或桁条。把旧梁或桁条落下,按原位将新梁或桁条换上,安装新梁或桁条的同时校对梁架周边其他构件所在位置的误差度,使新梁或桁条与其他老构件误差度基本吻合,修缮后的木梁架结构稳定,恢复昔日的荷载功能),在最小干预、最大可能保护建筑本体历史信息真实性的同时,用“绣花功夫”最大程度地保留建筑的历史风貌和艺术价值,让老街“活”起来。

8年增长3倍多

对文化历史街区“修旧如旧”只是完善了硬件条件,想要让老街真正“活”起来,还要引入资本,深入挖掘潜在的经济价值。

那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应如何平衡商业与文化的关系,在完整保留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前提下,打造文旅IP,提升流量和商业价值?

歙县府衙历史文化街区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建成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同时结合馆藏文物特点,将文物展示与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研学基地。同时,借助节假日等契机,举办各类文旅、体育特色活动,不断丰富文旅产品新业态,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给广大游客带来难忘的文化体验。

这个街区还创新开办安徽首个非遗夜市——徽州古城非遗夜市,每周六晚在府衙广场定期举办,打造更具文化气息和美感的“地摊经济”。借力“非遗夜市”,使府衙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古徽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和“城市会客厅”。引导居民自发开设民宿旅店,利用自家老宅子、老院落开设了15家民宿旅店,形成“民宿一条街”,因地制宜营造“小而美”精品空间,带动当地居民累计增收4000万元,实现以旅游带动经济提档升级。

2016年以来,安徽全面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工作,建立完善了历史文化街区普查、认定、挂牌保护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历史文化街区总数增至37片,是原来的4倍多。

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新泽表示,接下来,他们要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建立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奋力谱写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的新篇章。

据江淮观察  作者:张彩莉

历史文化街区,被视作“城市母体”。但像上海新天地、武汉江汉路等著名街区展现出来的历史底蕴、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更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象征。

合理的改造和治理,不仅可以给城市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让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很多地方在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时,可能会进入一些误区:有的是对老建筑保护和修缮不力,很多任由经营者自行根据自身需要对建筑进行随意改造;有的难以摆脱大拆大建误区,虽然“建新如旧”,但让古建筑、老街区保护和修复有形而无魂;还有的是忽略街区业态的合理性,引入大量同类型的商业和店铺等,出现“千店一面”“千街一面”的情况。

如何让历史文化街区真正“活”起来?

其实,不管各地如何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修复,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的沉淀,但不应该是沉淀的历史。当下,几乎各个地方都要全力打造吸引人气的文旅IP,能拥有历史文化街区无疑是历史对于一座城市令人艳羡的馈赠。但怎么能“向史而新”?确实是一道难题。

老街成“顶流”

“前几年,我来这边采风的时候,街区还比较冷清,现在街区修复后,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街道干净整洁、商品琳琅满目、各种精彩的表演吸引着来往的行人,整个街区焕发勃勃生机。”10月5日,在宁国市河沥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游玩的张梅说。

河沥溪老街位于市区东隅,西邻东津河,背靠老虎山,明清至民国时期,河沥溪老街因水运便利、商贸兴盛,一直是宁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皖东南较大的物流中心和商贸重镇。

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老街逐渐成为基础设施薄弱、房屋建筑破旧、历史风貌受“蚕食”严重的棚户区。

为改善老街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品质,近年来,宁国市结合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和城市更新,2021年正式启动河沥溪老街保护与利用工作,通过实施建筑修缮整治、街巷织补、基础设施完善、多元业态植入等策略,将街区打造成为以生活和服务为主,兼具休闲旅游、文化展示的综合型历史文化街区。

从9月28日正式开街以来,河沥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人流量超20万,30家店铺日收益30万元。

“城市母体”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是城市中具有一定规模和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城市母体,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和利用,是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

面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资源,安徽该如何进行保护和修复,又该如何激发其活力?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修复,应该始终以地方文脉为根本。

前不久,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召开安徽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现场会。会上,桐城市相关负责人分享了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复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2009年,桐城市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其包含东大街、东南巷、滨河巷等街巷,内部保留了马氏济生堂、韩悦来杂货铺等集中成片的传统民居和商铺,是典型的前店后居传统商贸街。随着城市的发展,该街区在设施配套、空间利用等方面已无法满足居民需求。

为了更好地延续地方文脉,桐城市在推进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的过程中,采用“不落架”的方式(“不落架”即以最小的干预手段保护梁架的整体性和安全性。采用打牮的方法,将梁架中牵涉到的构件适度抬起、解除构件承受的荷重,进而抽换有蚁蛀等病害的木梁或桁条。把旧梁或桁条落下,按原位将新梁或桁条换上,安装新梁或桁条的同时校对梁架周边其他构件所在位置的误差度,使新梁或桁条与其他老构件误差度基本吻合,修缮后的木梁架结构稳定,恢复昔日的荷载功能),在最小干预、最大可能保护建筑本体历史信息真实性的同时,用“绣花功夫”最大程度地保留建筑的历史风貌和艺术价值,让老街“活”起来。

8年增长3倍多

对文化历史街区“修旧如旧”只是完善了硬件条件,想要让老街真正“活”起来,还要引入资本,深入挖掘潜在的经济价值。

那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应如何平衡商业与文化的关系,在完整保留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前提下,打造文旅IP,提升流量和商业价值?

歙县府衙历史文化街区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建成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同时结合馆藏文物特点,将文物展示与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研学基地。同时,借助节假日等契机,举办各类文旅、体育特色活动,不断丰富文旅产品新业态,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给广大游客带来难忘的文化体验。

这个街区还创新开办安徽首个非遗夜市——徽州古城非遗夜市,每周六晚在府衙广场定期举办,打造更具文化气息和美感的“地摊经济”。借力“非遗夜市”,使府衙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古徽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和“城市会客厅”。引导居民自发开设民宿旅店,利用自家老宅子、老院落开设了15家民宿旅店,形成“民宿一条街”,因地制宜营造“小而美”精品空间,带动当地居民累计增收4000万元,实现以旅游带动经济提档升级。

2016年以来,安徽全面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工作,建立完善了历史文化街区普查、认定、挂牌保护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历史文化街区总数增至37片,是原来的4倍多。

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新泽表示,接下来,他们要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建立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奋力谱写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的新篇章。

据江淮观察  作者:张彩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