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行笔江淮 | 绩溪县:构建“兰花草” 促交旅融合

©原创 2024-08-13 15:52

大皖新闻讯  徽杭古道始建于唐代,起点就在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江南村岩口亭。这条修建在岩壁上的古路,当年是徽商与浙商互通贸易的重要通道,现在则成为皖浙两省交界处的热门景区。8月5日,由安徽省公路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新闻办、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新安晚报社、大皖新闻共同主办的“行笔江淮”公路故事主题宣传采风团来到绩溪县,走S346,很快就来徽杭古道入口处。

绩溪县 S346荆白路。胡军/摄

拾级而上,徽杭古道两侧巉岩峭壁,感觉大石板很有年代感。据景区工作人员汪帮华介绍,这里的大石板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明代抗倭名臣胡宗宪捐资修建的。一路蜿蜒行来,攀登1400多个台阶后,就来到了海拔四百多米处,是著名的“江南第一关”,也是徽杭古道重要关隘。现在游客们来到这里后便打卡拍照。

汪帮华是土生土长的绩溪人,现在是景区的一名工作人员,亲眼见证了徽杭古道的变化。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徽杭古道游客接待量持续增加,其中绝大部分客流来自苏浙沪,每年旅游收入超过2000万元。

游客数量的增多,来自绩溪道路之变,来自宣城道路之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绩溪县积极加强省际毗邻公路建设,新建二级公路13公里,新建美丽公路28公里,特别是通往临安方向的S346荆白路改造提升,显著改善了交通互联互通状况。

绩溪县仁里村的农村公路。程娇娇/摄

同样的还有位于绩溪县城东南的瀛洲镇仁里村。仁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居民、古建筑群基本保存完好,祠堂、牌坊、巷道、石板路随处可见,被誉为江南建筑三绝的石、砖、木三雕文化更是独领风骚。这里有老字号的“广福堂”药铺和宗元特色的绩溪毛豆腐作坊,有徽州小吃和其他各色土特产杂货铺。以及保存比较完整的名人故居,如“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先生的“洛源堂”等。

仁里村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为抓手,以徽文化为特色,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36.65万元,经营性收入181.93万元,经营性收益84.69万元。仁里村的发展得益于S346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让游客来去都顺畅。

徽杭古道、仁里村的发展是绩溪县构建“兰花草”型交旅融合体系,赋能旅游产业发展的缩影。2022年绩溪县编制了“兰花草”型交旅融合规划。具体内容为“一兰、五脉、七穗”:“一兰”为“兰花草”型交旅融合体系;“五脉”为S346东段、G233、G207、S346西段、S68(从西向东呈扇形般展开);“七穗”指由各类公路串联景区景点、古村落、农村产业等形成的花卉慢游组团环形。通过“兰花草”型交旅融合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内“慢游”交通基础设施,畅通“慢游”微循环(主要为农村公路),持续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S346荆白路全长102公里,横跨徽岭南北,是国家级“纵览徽州文化旅游风景道”依托线路之一,为《绩溪县“兰花草”型交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的交旅主轴线。

S346沿线招引了上海多利、若英民宿、虎山头度假等一大批交旅投资项目,上庄、伏岭推动镇域片区发展,打造“雕刻时光” “徽州味道”特色小镇,尤为突出的是国家电网投资近百亿元,建成了绩溪蓄能电站,成为集旅游观光、发电蓄能于一体的大项目。沿线国家、省级古村落25个,被喻为“明清时代”缩影。障山大峡谷景区进出道路便捷,“徽杭古道”与“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齐名,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346“皖浙天路”段建成高山露营基地,并成为“自驾游天堂”。

S346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产自上金山隧道附近的“金山时雨”茶叶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总产量超1000吨,带动农户3600余户。坎头村农家乐发展60多家。与S346并行的登源河畔,建有水果采摘园、蔬菜大棚、花卉种植等10多家,2022年沿线龙川等景区接待游客327.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08亿元。

大皖新闻记者  许大鹏  程娇娇  通讯员 刘蓉蓉

编辑  彭玲

大皖新闻讯  徽杭古道始建于唐代,起点就在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江南村岩口亭。这条修建在岩壁上的古路,当年是徽商与浙商互通贸易的重要通道,现在则成为皖浙两省交界处的热门景区。8月5日,由安徽省公路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新闻办、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新安晚报社、大皖新闻共同主办的“行笔江淮”公路故事主题宣传采风团来到绩溪县,走S346,很快就来徽杭古道入口处。

绩溪县 S346荆白路。胡军/摄

拾级而上,徽杭古道两侧巉岩峭壁,感觉大石板很有年代感。据景区工作人员汪帮华介绍,这里的大石板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明代抗倭名臣胡宗宪捐资修建的。一路蜿蜒行来,攀登1400多个台阶后,就来到了海拔四百多米处,是著名的“江南第一关”,也是徽杭古道重要关隘。现在游客们来到这里后便打卡拍照。

汪帮华是土生土长的绩溪人,现在是景区的一名工作人员,亲眼见证了徽杭古道的变化。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徽杭古道游客接待量持续增加,其中绝大部分客流来自苏浙沪,每年旅游收入超过2000万元。

游客数量的增多,来自绩溪道路之变,来自宣城道路之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绩溪县积极加强省际毗邻公路建设,新建二级公路13公里,新建美丽公路28公里,特别是通往临安方向的S346荆白路改造提升,显著改善了交通互联互通状况。

绩溪县仁里村的农村公路。程娇娇/摄

同样的还有位于绩溪县城东南的瀛洲镇仁里村。仁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居民、古建筑群基本保存完好,祠堂、牌坊、巷道、石板路随处可见,被誉为江南建筑三绝的石、砖、木三雕文化更是独领风骚。这里有老字号的“广福堂”药铺和宗元特色的绩溪毛豆腐作坊,有徽州小吃和其他各色土特产杂货铺。以及保存比较完整的名人故居,如“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先生的“洛源堂”等。

仁里村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为抓手,以徽文化为特色,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36.65万元,经营性收入181.93万元,经营性收益84.69万元。仁里村的发展得益于S346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让游客来去都顺畅。

徽杭古道、仁里村的发展是绩溪县构建“兰花草”型交旅融合体系,赋能旅游产业发展的缩影。2022年绩溪县编制了“兰花草”型交旅融合规划。具体内容为“一兰、五脉、七穗”:“一兰”为“兰花草”型交旅融合体系;“五脉”为S346东段、G233、G207、S346西段、S68(从西向东呈扇形般展开);“七穗”指由各类公路串联景区景点、古村落、农村产业等形成的花卉慢游组团环形。通过“兰花草”型交旅融合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内“慢游”交通基础设施,畅通“慢游”微循环(主要为农村公路),持续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S346荆白路全长102公里,横跨徽岭南北,是国家级“纵览徽州文化旅游风景道”依托线路之一,为《绩溪县“兰花草”型交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的交旅主轴线。

S346沿线招引了上海多利、若英民宿、虎山头度假等一大批交旅投资项目,上庄、伏岭推动镇域片区发展,打造“雕刻时光” “徽州味道”特色小镇,尤为突出的是国家电网投资近百亿元,建成了绩溪蓄能电站,成为集旅游观光、发电蓄能于一体的大项目。沿线国家、省级古村落25个,被喻为“明清时代”缩影。障山大峡谷景区进出道路便捷,“徽杭古道”与“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齐名,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346“皖浙天路”段建成高山露营基地,并成为“自驾游天堂”。

S346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产自上金山隧道附近的“金山时雨”茶叶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总产量超1000吨,带动农户3600余户。坎头村农家乐发展60多家。与S346并行的登源河畔,建有水果采摘园、蔬菜大棚、花卉种植等10多家,2022年沿线龙川等景区接待游客327.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08亿元。

大皖新闻记者  许大鹏  程娇娇  通讯员 刘蓉蓉

编辑  彭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