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夫妻档”直播带货 小小多肉开出致富花

©原创 2024-06-19 10:30

大皖新闻讯 夏日炎炎,多肉的种植和销售进入淡季。不过,在宿州市灵璧县灵城镇的一处多肉基地内,负责人孙莉还是早早地来到现场,为即将开始的直播做准备。"虽然现在我们基本不卖货了,但需要和花友们聊聊多肉的养护,这也能维持直播间的热度。"2022年,孙莉和丈夫夏光回到老家灵璧县创业,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一盆盆小小的多肉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如今,既节水又环保多肉种植,已然成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创业梦想从多肉开始

"准备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我跟的导师就是研究植物学的。"孙莉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花花草草,对植物种植很感兴趣,虽然本科毕业后做了一年多的生物老师,但还是决定继续深造,这次,她坚定地选择了植物学方向。

2013年,从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孙莉来到河北省廊坊市,成为了一家农业公司的技术员,从事植物养护、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此后升为园艺部主管。当时,孙莉的男朋友、也就是现在的丈夫夏光也在北京工作,两人团聚后,顺理成章地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虽然收入还不错,但是随着孩子的出生,再加上还有老人需要照顾,开销很大。"带着"博一下"的念头,孙莉和丈夫果断辞职创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决定"进军"多肉市场。

2015年,夫妻俩在河北的一家农科园里租了一个仅有20米长的小棚,他们的创业梦想与小小的多肉一起扎根、成长。

刚开始创业时,夫妻俩不仅自己种植多肉,还从北京、天津进了不少货,"可能那时候多肉在国内刚火起来,所以销售情况比预料得好很多。"第二年,夫妻俩又增加了两个80米长的大棚,用来种植、存放多肉。就这样,他们的多肉销售生意越来越好,大棚数量逐年增加,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花友。

"我是学国际贸易的,她是学植物学的,很多朋友都说我们是‘绝配’。"夏光笑着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他们在生活中是夫妻,在工作上是"合伙人",配合得非常好。尤其是电商兴起之后,两人开始了"夫妻档"直播,将多肉销售渠道逐渐从线下转为线上,"目前,线上销售份额能够占到8成左右。"

夫妻双双把"家"还

翻开孙莉的朋友圈,除了在多肉大棚里工作的场景,最多的就是奔走在学习的路上。这几天,她和丈夫,以及团队中负责运营、直播、客服的人员刚从义乌学习回来。

"以线上销售为主之后,对多肉种植基地的地域性要求就没那么高了。"2022年10月,孙莉和丈夫回到老家灵璧县,在灵城镇租赁了多肉大棚,"这里算是我们的直播、销售和发货基地,我们在河北的基地仍然保留,作为多肉的‘云仓库’。"

孙莉和夏光带领团队在义乌参加电商培训。

第一年回到灵璧时,夫妻俩种植了26万株多肉,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这两年,他们先后在灵璧建成了四个多肉基地,2023年,共种植了67万株多肉。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线上销售量越来越多,对直播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我们夫妻俩在河北的时候就开始做直播了,目前在各类直播平台上已有20多个直播号,可以算得上多肉销售板块的头部账号。"不过,孙莉也表示,每一年直播平台的规则都在更新,需要学习更先进的直播方法、运营手段和话术。就拿这次去义乌的学习为例,团队一共去了13个人,学习的内容包括加强主播的应变能力、后台运营知识的更新,客服人员的培训等等。

孙莉在直播。

不仅如此,他们的直播团队也十分特别,基本都是灵璧当地的年轻"宝妈"。"这个群体有灵活就业的需求,而且会熟练操作手机、电脑,能够适应直播这种新的销售形式。"孙莉说,他们会根据每位"宝妈"主播的实际情况,提供弹性的直播时间并做好排班,"现在我们的团队已经拥有十几位主播,我们夫妻俩主要负责多肉种植、货物调配、农户洽谈、日常管理等工作。"孙莉说道。

秋季种植规模将达百万株

对于喜欢多肉的花友们来说,"凑品种"是他们特有的乐趣之一。

"在直播间里,有的花友可能是因为某个品种的多肉进来的,但是看着看着就会下单很多其他的品种。"夏光说,如今多肉的销售价格趋于透明化,并且能为大众所接受,大家对于多肉的品种、株型、颜色等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之前流行过金字塔株型,现在绣球状更受欢迎,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品种。"

目前,孙莉和夏光的多肉基地常年种植并经营几百个品种的多肉,其中,荷兰玫瑰、粉女巫、白凤、桃花碗等畅销品种占三分之一。夏光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一般来说,多肉要在入夏之前全部销售出去,只留一些品种作为种苗,因此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夫妻俩学习、充电的时间。最近,他们特意组织了人员前往山东学习新技术,为秋季的新一轮大批量种植做准备,并初步筛选了200多个新的多肉品种。"根据去年的销售情况,我们计划今年秋季第一茬种植时增加30万株,也就是达到将近100万株的规模。"

将多肉的枯叶摘除,可以更好地通风透气。

回到灵璧两年来,夫妻俩的"多肉事业"蒸蒸日上,每天的订单能达到3000-5000单,也带动了许多当地群众就业。除了主播以当地"宝妈"群体为主,打包发货、售后等人员也都来自当地。"就拿我们在灵城镇的基地来说,常年在这里工作的有将近50个本地人。"夏光说,在多肉繁殖期,每个基地都会临时聘用几十位到上百位工人进行浇水、拔草等工作。"下一步,我们会在灵璧县寻求更多靠谱的合作伙伴,并增加新的种植基地。"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何钱源

大皖新闻讯 夏日炎炎,多肉的种植和销售进入淡季。不过,在宿州市灵璧县灵城镇的一处多肉基地内,负责人孙莉还是早早地来到现场,为即将开始的直播做准备。"虽然现在我们基本不卖货了,但需要和花友们聊聊多肉的养护,这也能维持直播间的热度。"2022年,孙莉和丈夫夏光回到老家灵璧县创业,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一盆盆小小的多肉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如今,既节水又环保多肉种植,已然成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创业梦想从多肉开始

"准备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我跟的导师就是研究植物学的。"孙莉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花花草草,对植物种植很感兴趣,虽然本科毕业后做了一年多的生物老师,但还是决定继续深造,这次,她坚定地选择了植物学方向。

2013年,从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孙莉来到河北省廊坊市,成为了一家农业公司的技术员,从事植物养护、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此后升为园艺部主管。当时,孙莉的男朋友、也就是现在的丈夫夏光也在北京工作,两人团聚后,顺理成章地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虽然收入还不错,但是随着孩子的出生,再加上还有老人需要照顾,开销很大。"带着"博一下"的念头,孙莉和丈夫果断辞职创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决定"进军"多肉市场。

2015年,夫妻俩在河北的一家农科园里租了一个仅有20米长的小棚,他们的创业梦想与小小的多肉一起扎根、成长。

刚开始创业时,夫妻俩不仅自己种植多肉,还从北京、天津进了不少货,"可能那时候多肉在国内刚火起来,所以销售情况比预料得好很多。"第二年,夫妻俩又增加了两个80米长的大棚,用来种植、存放多肉。就这样,他们的多肉销售生意越来越好,大棚数量逐年增加,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花友。

"我是学国际贸易的,她是学植物学的,很多朋友都说我们是‘绝配’。"夏光笑着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他们在生活中是夫妻,在工作上是"合伙人",配合得非常好。尤其是电商兴起之后,两人开始了"夫妻档"直播,将多肉销售渠道逐渐从线下转为线上,"目前,线上销售份额能够占到8成左右。"

夫妻双双把"家"还

翻开孙莉的朋友圈,除了在多肉大棚里工作的场景,最多的就是奔走在学习的路上。这几天,她和丈夫,以及团队中负责运营、直播、客服的人员刚从义乌学习回来。

"以线上销售为主之后,对多肉种植基地的地域性要求就没那么高了。"2022年10月,孙莉和丈夫回到老家灵璧县,在灵城镇租赁了多肉大棚,"这里算是我们的直播、销售和发货基地,我们在河北的基地仍然保留,作为多肉的‘云仓库’。"

孙莉和夏光带领团队在义乌参加电商培训。

第一年回到灵璧时,夫妻俩种植了26万株多肉,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这两年,他们先后在灵璧建成了四个多肉基地,2023年,共种植了67万株多肉。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线上销售量越来越多,对直播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我们夫妻俩在河北的时候就开始做直播了,目前在各类直播平台上已有20多个直播号,可以算得上多肉销售板块的头部账号。"不过,孙莉也表示,每一年直播平台的规则都在更新,需要学习更先进的直播方法、运营手段和话术。就拿这次去义乌的学习为例,团队一共去了13个人,学习的内容包括加强主播的应变能力、后台运营知识的更新,客服人员的培训等等。

孙莉在直播。

不仅如此,他们的直播团队也十分特别,基本都是灵璧当地的年轻"宝妈"。"这个群体有灵活就业的需求,而且会熟练操作手机、电脑,能够适应直播这种新的销售形式。"孙莉说,他们会根据每位"宝妈"主播的实际情况,提供弹性的直播时间并做好排班,"现在我们的团队已经拥有十几位主播,我们夫妻俩主要负责多肉种植、货物调配、农户洽谈、日常管理等工作。"孙莉说道。

秋季种植规模将达百万株

对于喜欢多肉的花友们来说,"凑品种"是他们特有的乐趣之一。

"在直播间里,有的花友可能是因为某个品种的多肉进来的,但是看着看着就会下单很多其他的品种。"夏光说,如今多肉的销售价格趋于透明化,并且能为大众所接受,大家对于多肉的品种、株型、颜色等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之前流行过金字塔株型,现在绣球状更受欢迎,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品种。"

目前,孙莉和夏光的多肉基地常年种植并经营几百个品种的多肉,其中,荷兰玫瑰、粉女巫、白凤、桃花碗等畅销品种占三分之一。夏光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一般来说,多肉要在入夏之前全部销售出去,只留一些品种作为种苗,因此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夫妻俩学习、充电的时间。最近,他们特意组织了人员前往山东学习新技术,为秋季的新一轮大批量种植做准备,并初步筛选了200多个新的多肉品种。"根据去年的销售情况,我们计划今年秋季第一茬种植时增加30万株,也就是达到将近100万株的规模。"

将多肉的枯叶摘除,可以更好地通风透气。

回到灵璧两年来,夫妻俩的"多肉事业"蒸蒸日上,每天的订单能达到3000-5000单,也带动了许多当地群众就业。除了主播以当地"宝妈"群体为主,打包发货、售后等人员也都来自当地。"就拿我们在灵城镇的基地来说,常年在这里工作的有将近50个本地人。"夏光说,在多肉繁殖期,每个基地都会临时聘用几十位到上百位工人进行浇水、拔草等工作。"下一步,我们会在灵璧县寻求更多靠谱的合作伙伴,并增加新的种植基地。"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何钱源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