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楚风觅踪 ∣ 迄今规模最大的楚国王级墓葬!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公布阶段性成果

©原创 2024-04-16 18:09

大皖新闻讯 4月16日,安徽迎来高光时刻。

经过近四年的考古发掘,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武王墩墓是目前已发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一号墓椁室盖板上有墨书文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一号墓中发现的大鼎口径,大于已知最大的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大鼎(铸客大鼎)……

当天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安徽省淮南市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公布了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以及出土文物保护与墓葬保护最新进展。

漫漫楚国八百年,随着武王墩墓神秘面纱的揭开,再度成为焦点。大皖新闻记者梳理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第一阶段成果,带你感受“王级大墓”的风采。

看点一:规模巨大,是已发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

经过数月的前期准备,2020年9月起,武王墩墓一号墓发掘工作开始。

据介绍,武王墩一号墓外围设有独立陵园。陵园平面近方形,以周长约5千米的围壕为界,面积近150万平方米。

其中,武王墩一号墓为陵园主墓,位于陵园中心,是一座带封土的“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封土堆整体呈覆斗状,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封土土质为五花土,整体营建工艺由夯筑和堆筑相结合。发掘出土有铁锸、铁锛、铁矛、扇面、竹筐等遗物。

墓坑为方形,开口边长约51米,开口层位距木椁室顶部15米。墓坑以东设有斜坡墓道一条,长约42米。墓坑四壁有逐级内收的台阶共21级,形制规整。填土层层夯实,夯层厚度15-30厘米,每一夯层表面有密集夯窝。发掘出土有铁锸、铁夯头、箭镞等遗物。

墓坑底部边长约22米,其中央用巨大枋木构筑出呈“亞”字型、九室、多重棺椁结构的木椁室。椁顶部覆盖竹蓆,之下以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中室在第一层枋木之下使用了一套半肩透榫套接的“井”字型框架结构。

通过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可知,武王墩一号墓封土底部直径超过130米,墓口开口边长约51米,墓坑底部面积超过400平方米,规模巨大,是已发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

看点二:已发掘探明楚墓的最长车马坑

根据考古发掘发现,除了主墓外,陵园内发现有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遗迹。

其中,车马坑位于武王墩一号墓西侧,南北长约148米,东西宽约14米,是已发掘探明楚墓车马坑中最长的一座。

车马坑是古代高等级墓葬用于埋葬陪葬用马车的陪葬坑,包括车坑、马坑、车马合葬坑三种,流行于商周至秦汉时期。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楚国随葬车马的制度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持续到战国晚期。楚人袭周朝礼制,兼收并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车马随葬制度。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熊家冢车马坑遗址,这是目前发现的东周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车马坑遗址。熊家冢有40座车马坑,主冢一号车马坑最大,长132.6米,宽12米,深2.7米,现已发掘出43辆马车、164匹战马。

武王墩一号墓发现的车马坑比熊家冢更长更宽,可见这一王级墓葬的规模之大。

看点三:椁室盖板发现大量墨书文字

通过近四年持续的考古工作,考古工作者对于武王墩一号墓的营建过程、棺椁结构与丧葬制度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

据介绍,武王墩一号墓具有结构清晰、内涵丰富的独立陵园,包含主墓、陪葬墓及车马坑、祭祀坑等附属设施,是了解战国晚期楚国陵园制度的重要实证资料。一号墓的封土呈现覆斗状,填土层层夯实、夯窝密集,有台阶21级,是研究战国晚期大型墓葬营建工艺的重要标本。

值得一提的是,武王墩一号墓椁室盖板表面发现大量墨书文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每块板上的文字内容不一、数量不等,大部分字迹通过红外设备可以清晰辨识。已发现和采集100多句、近千字。

结合文字内容和考古情境判断,其内容记录有中椁盖板放置方位和排序、椁室功能分区等内容,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看点四:现已进入椁室内部发掘清理

武王墩一号墓具有极为复杂的多重棺椁结构。墓坑四角为填土,木椁室采用“亞”字型结构,椁内总分室九间,椁顶部覆盖竹蓆,之下以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

据介绍,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武王墩一号墓椁室发掘保护工作方案》,自2024年3月7日开始拆解提取椁盖板。至3月27日,四层椁盖板已全部安全提取完成,共计443根,总重约153吨。现已进入椁室发掘第二阶段,即椁室内部的发掘清理。

专家表示,武王墩一号墓规模巨大、内涵丰富,应是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其年代处在封建国家体系趋于解体、大一统国家即将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演变和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为研究楚国东迁江淮以后的社会生活面貌和历史文化图景,提供了系统性的科学考古资料。

看点五:发现更大的“楚大鼎” 口径超铸客大鼎

武王墩墓规模巨大,其文物数量和等级也值得期待。

根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提取漆木器、青铜器等编号文物超过千件,包含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俑等珍贵文物。其中漆木器数量、种类都是空前的。

最令人震撼的是,在墓葬东Ⅰ室南端放置的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大于已知最大的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大鼎(铸客大鼎)。

众所周知,鼎在古代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比如在淮南楚幽王墓中出土的铸客大鼎,也就是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的楚大鼎,是此前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圆鼎。

坊间一直也有猜测,如果武王墩墓是楚考烈王墓,那么极有可能也有大鼎之类的“重器”,且形制不会小。因此,此次武王墩墓发现的大鼎,将成为“楚大鼎”中新的“王者”。

看点六:科学考古期待更多精彩

武王墩墓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徐洼村,北依舜耕山,向南则为开阔的平地,西侧为南北向的瓦埠湖,瓦埠湖北端西侧为楚都寿春城之所在。

2019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武王墩考古发掘计划,2020年,列入“考古中国”课题重点项目。

虽然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刚进行第一阶段,但武王墩的考古发掘,为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未来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

科学考古也是本次考古发掘的重要特点。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武王墩墓地考古工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淮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国家文物局成立了考古专家组和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专家组,全程指导发掘工作。

整个发掘过程,除文字和影像记录外,还采用数字化扫描、测绘等手段对发掘区进行现场空间信息实时采集,及时出图,重要节点、关键场景不遗漏,对墓葬封土、填土及木椁各层均建立了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不断深入,以及各种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未来,武王墩墓和楚国还将有更多精彩呈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蒋楠楠 孙召军

编辑 陶娜

大皖新闻讯 4月16日,安徽迎来高光时刻。

经过近四年的考古发掘,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武王墩墓是目前已发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一号墓椁室盖板上有墨书文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一号墓中发现的大鼎口径,大于已知最大的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大鼎(铸客大鼎)……

当天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安徽省淮南市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公布了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以及出土文物保护与墓葬保护最新进展。

漫漫楚国八百年,随着武王墩墓神秘面纱的揭开,再度成为焦点。大皖新闻记者梳理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第一阶段成果,带你感受“王级大墓”的风采。

看点一:规模巨大,是已发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

经过数月的前期准备,2020年9月起,武王墩墓一号墓发掘工作开始。

据介绍,武王墩一号墓外围设有独立陵园。陵园平面近方形,以周长约5千米的围壕为界,面积近150万平方米。

其中,武王墩一号墓为陵园主墓,位于陵园中心,是一座带封土的“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封土堆整体呈覆斗状,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封土土质为五花土,整体营建工艺由夯筑和堆筑相结合。发掘出土有铁锸、铁锛、铁矛、扇面、竹筐等遗物。

墓坑为方形,开口边长约51米,开口层位距木椁室顶部15米。墓坑以东设有斜坡墓道一条,长约42米。墓坑四壁有逐级内收的台阶共21级,形制规整。填土层层夯实,夯层厚度15-30厘米,每一夯层表面有密集夯窝。发掘出土有铁锸、铁夯头、箭镞等遗物。

墓坑底部边长约22米,其中央用巨大枋木构筑出呈“亞”字型、九室、多重棺椁结构的木椁室。椁顶部覆盖竹蓆,之下以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中室在第一层枋木之下使用了一套半肩透榫套接的“井”字型框架结构。

通过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可知,武王墩一号墓封土底部直径超过130米,墓口开口边长约51米,墓坑底部面积超过400平方米,规模巨大,是已发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

看点二:已发掘探明楚墓的最长车马坑

根据考古发掘发现,除了主墓外,陵园内发现有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遗迹。

其中,车马坑位于武王墩一号墓西侧,南北长约148米,东西宽约14米,是已发掘探明楚墓车马坑中最长的一座。

车马坑是古代高等级墓葬用于埋葬陪葬用马车的陪葬坑,包括车坑、马坑、车马合葬坑三种,流行于商周至秦汉时期。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楚国随葬车马的制度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持续到战国晚期。楚人袭周朝礼制,兼收并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车马随葬制度。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熊家冢车马坑遗址,这是目前发现的东周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车马坑遗址。熊家冢有40座车马坑,主冢一号车马坑最大,长132.6米,宽12米,深2.7米,现已发掘出43辆马车、164匹战马。

武王墩一号墓发现的车马坑比熊家冢更长更宽,可见这一王级墓葬的规模之大。

看点三:椁室盖板发现大量墨书文字

通过近四年持续的考古工作,考古工作者对于武王墩一号墓的营建过程、棺椁结构与丧葬制度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

据介绍,武王墩一号墓具有结构清晰、内涵丰富的独立陵园,包含主墓、陪葬墓及车马坑、祭祀坑等附属设施,是了解战国晚期楚国陵园制度的重要实证资料。一号墓的封土呈现覆斗状,填土层层夯实、夯窝密集,有台阶21级,是研究战国晚期大型墓葬营建工艺的重要标本。

值得一提的是,武王墩一号墓椁室盖板表面发现大量墨书文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每块板上的文字内容不一、数量不等,大部分字迹通过红外设备可以清晰辨识。已发现和采集100多句、近千字。

结合文字内容和考古情境判断,其内容记录有中椁盖板放置方位和排序、椁室功能分区等内容,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看点四:现已进入椁室内部发掘清理

武王墩一号墓具有极为复杂的多重棺椁结构。墓坑四角为填土,木椁室采用“亞”字型结构,椁内总分室九间,椁顶部覆盖竹蓆,之下以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

据介绍,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武王墩一号墓椁室发掘保护工作方案》,自2024年3月7日开始拆解提取椁盖板。至3月27日,四层椁盖板已全部安全提取完成,共计443根,总重约153吨。现已进入椁室发掘第二阶段,即椁室内部的发掘清理。

专家表示,武王墩一号墓规模巨大、内涵丰富,应是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其年代处在封建国家体系趋于解体、大一统国家即将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演变和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为研究楚国东迁江淮以后的社会生活面貌和历史文化图景,提供了系统性的科学考古资料。

看点五:发现更大的“楚大鼎” 口径超铸客大鼎

武王墩墓规模巨大,其文物数量和等级也值得期待。

根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提取漆木器、青铜器等编号文物超过千件,包含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俑等珍贵文物。其中漆木器数量、种类都是空前的。

最令人震撼的是,在墓葬东Ⅰ室南端放置的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大于已知最大的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大鼎(铸客大鼎)。

众所周知,鼎在古代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比如在淮南楚幽王墓中出土的铸客大鼎,也就是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的楚大鼎,是此前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圆鼎。

坊间一直也有猜测,如果武王墩墓是楚考烈王墓,那么极有可能也有大鼎之类的“重器”,且形制不会小。因此,此次武王墩墓发现的大鼎,将成为“楚大鼎”中新的“王者”。

看点六:科学考古期待更多精彩

武王墩墓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徐洼村,北依舜耕山,向南则为开阔的平地,西侧为南北向的瓦埠湖,瓦埠湖北端西侧为楚都寿春城之所在。

2019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武王墩考古发掘计划,2020年,列入“考古中国”课题重点项目。

虽然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刚进行第一阶段,但武王墩的考古发掘,为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未来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

科学考古也是本次考古发掘的重要特点。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武王墩墓地考古工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淮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国家文物局成立了考古专家组和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专家组,全程指导发掘工作。

整个发掘过程,除文字和影像记录外,还采用数字化扫描、测绘等手段对发掘区进行现场空间信息实时采集,及时出图,重要节点、关键场景不遗漏,对墓葬封土、填土及木椁各层均建立了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不断深入,以及各种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未来,武王墩墓和楚国还将有更多精彩呈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蒋楠楠 孙召军

编辑 陶娜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